时间:2024-04-23
胡印斌
一个汲汲于民生冷暖的两会,注定会引发民众关切。以此为出发点,也必将成为各级政府下一步施政的起点和归宿。
全国两会还在进行,各种观点、意见纷至沓来,每每让人眼花缭乱。这其中,反腐话题依然引发社会公众高度关注,比如辽宁省委原书记王珉的落马,又如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举出的三个贪腐案例,等等。与此同时,每年全国两会上的民生话题都会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关切。
这很正常,民生之要,首在柴米油盐。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中,都会对自身的体感有更清晰的感知,也都会对更美好、更合理的生活有着热切的期盼。很多时候,教育收费、房价涨跌、米面价格、出行成本等等,其在话题价值上,未必比不上那些宏观大势。这当不是说孰高孰低,而是意在强调,民生同样是国之根本。
这也是那些关注民生的代表委员每每都会收获满满敬意的根源。代表和委员能够从民众的生活感受出发,代民立言,为民说话,即便从建言到形成政策可能还有一个过程,但至少也可以在意见的表达、传递过程中,让民意多一些纾解的出口,缓解一下民众的深刻焦虑。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代表委员以及与会官员围绕民生话题的表达可圈可点。比如,农业部长韩长赋直言奶业存在的问题,指出“大批国人到国外抢购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又如,财政部长楼继伟也罕见地开始“为企业说话”,认为薪酬的过快上涨可能造成企业成本上升,使企业迁至其他国家,最终损害的还是劳动者利益。
全国两会乃是确定国家发展方略与走向的重要会议,其影响波及方方面面。一般而言,在老百姓那里,往往会有一种惯性认识,认为这就是国家大事,非常重要,只是离我们有点远。这样的认识当然不免偏差,但若想矫正这样的认识,让老百姓都来关注两会,恐怕还是首先要让两会议题更贴近民生,关切民众的关切。只有让老百姓觉得有共同话语,才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如果像以前那样,总有些高高在上、飘忽不定的意见,甚至是雷言雷语,民众当然不会感兴趣。两会的舆论场上,固然应畅所欲言,但如果话题太过高冷,不接地气,甚至与一般民众的利益没啥关系,人家凭什么来关心?
如果只是高谈阔论,言不及义,尽管也能够赢得一些掌声,却也很难产生共鸣。比如,如果山西省的代表只强调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而不谈及民生,不谈“2015年山西的民生相关支出达到了2900多亿元,同比增长12.3%,占财政总支出的84%以上,增量支出占财政增量总支出的 94%”,则山西民众怎么可能一展愁眉?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团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李克强总理在山东代表团也强调,要把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民生“痛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兜牢民生底线,加快脱贫攻坚,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个汲汲于民生冷暖的两会,注定会引发民众关切。以此为出发点,也必将成为各级政府下一步施政的起点和归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