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碳交易制度对安徽省高耗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4-04-24

汤丽洁 蒋旭东

摘 要:愈来愈近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对安徽高耗能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面临保增长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安徽高耗能行业要充分利用碳交易市场化手段,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低碳科技创新,加强碳资产管理,争取在经济转型中获得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 高耗能产业 影响 安徽省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实践。2018年12月19日,我国在发电行业率先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逐步将钢铁、建材、化工、石化、有色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纳入交易范围。安徽省作为一个在全面转型中加速崛起的中部省份,可充分运用碳交易这个市场手段,倒逼高耗能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化解落后产能,培育创造绿色、低碳的新生产业供给,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安徽省高耗能产业碳配额估算

碳排放权交易是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统称,具体而言,是指在碳排放控制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将碳排放配额或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进行交易;通过为国家或区域设定碳排放总量上限和配额,碳排放权将成为稀缺性资源;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及技术、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导致实现碳减排的成本不尽相同,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将其超额减排所获得的剩余配额,通过碳市场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以实现其设定的减排目标,进而完成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是碳交易市场的核心要素,是决定碳交易市场平稳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支撑,通过对碳排放配额进行科学试算,可进一步了解安徽省高耗能产业配额盈亏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安徽省在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做到未雨绸缪,顺利迎接全国碳市场的到来。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安徽省2015年符合纳入全国碳交易范围标准的企业有153家,碳排放量合计达3.65亿吨,约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70%。从行业分布看,纳入的企业以化工、发电、水泥、钢铁四个行业为主。从排放量看,碳排放量位列前四的行业分别是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碳排放量达3.5亿吨,占所有企业碳排放总量的95%,四大行业碳排放的增减变化对安徽省工业领域乃至全省排放总量的波动带来决定性影响。安徽省电力、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配额采用全国碳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案确定的基准线法计算,钢铁和化工行业碳排放配额比照碳交易试点省市采用历史法计算。通过配额估算及盈亏分析,2015年,安徽省电力、水泥、钢铁、化工四大行业配额松紧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电力、水泥、钢铁、化工。

二、碳交易制度对安徽省高耗能产业的影响

由于安徽省不同行业自身属性及发展趋势差异,受到碳交易制度的影响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碳减排压力也需逐个分析,區别对待。

(一)电力行业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等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如超超临界机组不断推广,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全面应用。但安徽省煤电装机容量在总装机容量中占比一直较高,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所面临的资源消耗及碳排放压力较大。随着火电技术不断提升,供电煤耗等指标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节能减排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对火电特别是燃煤发电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受限于投资成本,未来发展也存在较大制约。结合碳排放配额试算发现,安徽省电力行业减排压力主要集中在高压、超高压300MW以下的机组,如中温中压12MW, 高压15MW、高压80MW类型小机组,发电效率不高,未来随着上大压小的火电政策进一步深入,很可能面临淘汰关停,为新建大型高效机组腾出配额空间。

(二)水泥行业

2016年安徽省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利用率为90.12%(以设计产能的1.1倍计算),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利用率持续三年超过85%以上,产能利用充分。受制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水泥行业呈现出追求规模、粗放发展的现状,导致了低碳环保、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少,落后产能淘汰进程缓慢,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等结构性问题,影响了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水泥行业环境约束逐年增强,未来水泥市场将呈现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行业整合提速、集中度上升的格局,日产1500吨及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将被逐步淘汰。安徽省水泥行业纳入碳交易的企业为39家,有9家企业熟料产能不足100万吨/年,估算的2015年碳排放配额低于当年实际排放量,因此面临一定的减排压力。

(三)钢铁行业

钢铁行业作为安徽省工业支柱产业,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但安徽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安徽省钢铁行业吨粗钢碳排放水平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也低于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面临减排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其中,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三家配额占全省钢铁行业配额的70%以上,2015年配额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口。其余十五家企业规模较小,配额规模也较小。今后国家利用各种市场手段实行要素资源差别化政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落后产能将进一步退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四)化工行业

安徽省化工行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涌现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如淮化集团的硝酸、安庆曙光的氰化钠、安庆石化的丙烯腈、皖维集团的PVA、中鼎集团公司的橡胶密封件等。但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一是安徽省化工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化工园区整体规模较小,产品档次低,尚未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的产业链结构,缺乏产业集中度。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原材料产品占比较高,高附加值产品较少。2015年在全省化学工业中,肥料制造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和橡胶制造业三者占比超过60%,合成材料制造和专用化学品制造业仅占25%。三是创新能力较弱,尚未建立起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平台,直接影响产业优化升级。安徽省纳入碳交易的化工企业中煤化工碳配额缺口最大,主要原因是安徽省煤化工产业正处于资源开采和初步利用阶段,产品多为合成氨、氮肥、甲醇等初级大宗产品,且能源消耗较高。

四、对策建议

为推动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安徽省要积极主动控制碳排放,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碳交易制度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新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充分利用碳交易市场化手段,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为先进产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严禁违规建设钢铁、水泥、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推进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为契机,在钢铁、水泥等行业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配合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战略部署,优化产业结构,结合信息化、智能化、电气化等进程,加快实现高能耗产业碳排放占比的下降。

(二)引导行业提质增效

根据政府下达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引导高耗能行业健康发展。电力行业。优化电源结构,积极开展电能替代。暂缓或减少核准常规煤电项目,规划研究核电建设;积极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燃气等调峰电源,提高电力系统调峰电源比重,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水泥行业。鼓励生产和使用高标号水泥、纯熟料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改造城市周边水泥熟料线,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尽快实现水泥生产原料从以石灰石为主到以各种废弃物为主的转变。钢铁行业。加快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特种钢、优质钢等中高端产品供给;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鼓励大中型钢企利用碳市场资源实施战略重组,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工行业。支持化工产业循环链式发展,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大基础化工为支撑,相互融合,着力突破大宗原料瓶颈,实现原料多元化目标,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方向发展。

(三)加大低碳科技创新

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是解决安徽省能源供需矛盾,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政府推动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高碳行业节能减碳技术水平。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加大低碳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以技术进步引领能源革命,力争在可再生能源、页岩气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等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为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利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手段加速低碳技术的试验、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快低碳技术发展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四)加强碳资产管理

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制度,为企业设定总量控制目标,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安徽省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应将碳资产管理工作提升至企业管理战略层面,成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机构,形成低碳考核管理机制,提高碳市场参与和应对能力。通过开展碳资产管理,节省能耗成本,获得资产收益;顺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能耗标准和排放门槛,打造低碳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昕,张敏思,田巍,孙峥.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发展现状、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7(23).

[2]王际杰.我国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7(14).

[3]高錦杰.国外及我国试点省市碳配额总量设定及分配之经验借鉴[J].对外经贸,2016(02).

[4]吴洁,范英,夏炎,刘婧宇.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对我国省区宏观经济及行业竞争力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5(12).

[5]段茂盛,庞韬.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配额分配方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6]唐人虎.碳交易时代电力行业的机遇与挑战[J].国家电网,2014(02).

[7]蔡柏奇.钢铁行业“碳交易”,机遇还是挑战?[N].中国冶金报,2013—08—10(004).

[8]鲁金凤.机遇与挑战并存:“碳交易”下的钢铁行业[N].现代物流报,2013—08—25(B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