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川西传统建筑空间要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小石村文化大院为例

时间:2024-07-28

王帅猛, 田 凯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的介入,川西地区的建筑在一体化时代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受所谓 “西方模式”先进建筑文化的影响巨大,在国际式的鼓吹下,一味的照搬发达国家的建筑形式,陷入过度模仿的泥沼,这必然导致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流失,甚至出现文化的断层。然而,在这种国际化潮流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觉醒并寻找地方性,区域性或是历史性的变通方法[1]。那么地域建筑的生存方式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彭州市小石村在震后出现社区空心化,面临身份重塑的困境,因此,在小石村文化大院项目中,建筑师提出“同在屋檐下”这样一个设计理念,通过川西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为居民构建一个具有集体记忆的公共活动空间。下面通过对小石村文化大院的建筑空间分析,来探讨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空间元素的应用与创新。

1 小石村文化大院项目简介

1.1 项目概况

小石村文化大院位于彭州市磁峰镇小石村的中心位置,紧邻浦新路,距离成都市42 km左右,隶属川西平原。项目总建筑面积650 m2,建筑共分为两层,一层主要包括展厅、诊所、药店、浴室和理发店等公共服务用房,二层主要包括休息室、健身室和阅览室等公共活动用房。整个建筑被一个大的坡屋顶所覆盖,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结合天井开设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开在紧邻主干路的东侧(图1)。

1.2 项目定位

川西地区偏阴的气候,使人们更喜欢在开敞的室外进行活动;全年雨水充沛,人们习惯性的需要遮蔽。由于生活的需要,于是就衍生出具有川西地方特色的坡屋顶和大檐廊的建筑形式。随着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取代传统建筑空间的同时,也破坏了传统建筑空间形成的生活方式[2]。在该项目中,通过营造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这样一个具有川西传统风格的建筑,来回应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小石村文化大院作为一个实验项目,既营造了一个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又为未来社区规划设计提供理想的模型。

2 川西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

2.1 融于环境的室外空间

在中国传统宗法思想下,中国的传统建筑非常重视建筑的室外空间环境。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贯彻在川西传统民居的始终。四川汉族地区多山川河流,自然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因此,在川西传统民居修建过程中,人们善于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合理的布置建筑,在屋后和建筑的周围种植大量的竹子,屋前种果树,把封闭的小空间融入到大的空间环境中,达到人、民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2.2 过渡性的中介空间

“中介空间”的概念最早是荷兰结构主义大师范埃克提出的。它体现在建筑上是一种中间的,既不属于内、也不属于外的空间形态,即具有“非内非外”、“亦内亦外”的空间性质[5]。中介空间是以一种媒介空间而存在,需要有主体空间和客体空间的同时参与,才是一套完整的空间体系。这种中介空间的概念虽然首次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但是中介空间的使用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从建筑层次来讲,川西传统建筑天井庭院空间、檐下空间和入口空间都在此范畴。

2.2.1 天井庭院空间

天井是由四周的建筑或围墙围合而成的顶部开敞的虚空间,是川西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室内私人空间与室外公共空间的分界点。在使用功能方面,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因此在民居修建时,根据民居的规模设置一个到多个天井庭院,用来解决建筑内部的排水、通风、采光等问题;在天井的周围多设有敞口厅,用花罩做隔断,使内外空间交融,增加空间层次[6];在天井庭院内栽植花草树木,挖设水池可以改善民居内部的微气候。在空间组织方面,天井作为民居的中心部分,可以起到引导人流和方向转换的作用(图2)。

图2 天井庭院[3]

2.2.2 檐廊空间

檐廊是屋顶出挑而形成的半室外的空间。檐廊起源于商业,但后来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广泛认同,被普遍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檐廊空间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中观层面,受到气候、地形、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初,为了适应四川地区多雨的气候,建筑往往向外出挑一部分,从而达到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避雨,还可以保护墙面的目的[7]。随着居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夏季室内潮湿闷热的环境不能满足居民娱乐活动的需要,以及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室外商品交换空间。因此,建筑加大了檐廊的宽度,在檐廊下摆设桌椅,为居民提供一种全天候的公共活动空间(图3)。

图3 开敞的檐廊空间[4]

2.2.3 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连接建筑内外环境的过渡空间,根据定义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局部入口空间和整体入口空间[8]。本文研究的是局部入口空间,即建筑的入口空间。在传统沿街商业建筑中,在进入建筑内往往要先通过檐廊,形成室外——檐廊——入口——室内的空间过渡关系。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在进入室内各个房间之前也要先通过檐廊,形成庭院——檐廊——入口——室内的空间过渡关系。因此,在川西传统建筑的入口空间与檐廊空间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3 流动性的室内空间

空间与空气、光线一样,是自由流动的,这种特性是先天存在的,当这种空间的流动特性与建筑产生联系时, 这种特性的存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9]。其中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川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盆地地形影响,该区云层厚,年日照总量较少,然雨水充沛,因而形成常年湿热的气候。这就对川西的传统民居在采光、通风、防潮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川西的传统民居不像北方民居那样房间与房间用实墙进行隔断,而是选择透气性强的建筑结构和围护构件,从而保证室内房间与房间、房间与室外的持续通透性与流动性。

3 川西传统建筑空间要素在小石村文化大院中的应用

3.1 与自然结合的室外空间营造

与自然环境结合,是川西传统民居整体布局的首要原则,室外空间的好坏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品质。小石村文化大院这个项目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营造室外空间环境,

第一层面就是精神层面,场所精神一直是地域建筑关注的重点。该项目的建筑师团队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主要从建筑的形式、材料和风格去回应地域。建筑形式从传统的坡屋顶提取元素而成四坡屋顶来统领整个建筑,屋顶采用传统的青瓦屋面,加上整体的青灰色建筑风格,无疑是对这个经历灾后重建、饱受国际式建筑冲击的小石村来说最好的传统记忆之所。

第二个层面就是景观层面,在景观的设计上,建筑师采用了简而不少的处理手法。广场整体采用传统青砖铺设,广场上没有过多的景观要素,只有用于点缀的小品和建筑周围一圈的绿化带,它们不仅能为附近居民提供休息空间,还能增加室外空间的层次感。

3.2 中介空间的应用

3.2.1 静谧的天井庭院

小石村文化大院在建筑设计中引用了传统的天井庭院元素,在建筑的东、西、南、北四个建筑入口各布置了一个天井庭院,引导人流进入建筑(图4)。作为进入建筑的前奏空间,对室内外的空间起到了缓冲作用,同时还提升了建筑环境品质。四个天井庭院内种植竹子形成竹林,破出屋顶,不但能为一层的核心空间和二层各个房间提供景观和自然亲密度[2],还能营造一种静谧的空间氛围,这和川西传统建筑善于用竹营造室外环境不谋而合(图5)。

在建筑的二层设置屋顶平台,点缀于整个建筑之中,为二层房间提供采光的同时,还能为居民提供一个休息、闲聊、娱乐的室外空间。

3.2.2 远远出挑的檐廊

小石村文化大院在设计中吸取了传统建筑的檐廊空间元素,在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上做了改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建造中省去了屋檐下的柱列,通过混凝土梁挑钢梁的形式,实现了屋檐悬挑8 m的宽度(图6)。与传统建筑的檐廊相比,不但增大了檐下的使用面积,也消除了柱列对檐下活动的影响。建成后这里成了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居民拿着椅子在此乘凉、闲聊、打麻将,再现了以往的生活模式。

图4 小石村文化大院庭院布置

图5 小石村文化大院天井庭院[2]

图6 小石村文化大院檐廊[2]

3.2.3 入口空间

在小石村文化大院这个项目中,充分吸取了川西传统建筑的入口空间的元素。其中建筑的一层沿街各房间的入口空间处理是对川西传统沿街商业建筑的应用,入口上方是出挑深远的檐廊,从室外到达室内,需要经过檐廊和入口两层过渡空间。而建筑的核心功能空间的入口空间的处理是对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应用,但是建筑师并没有界定檐廊和天井庭院的前后关系,而是把檐廊和天井庭院交融,共同组成入口的前奏空间,这也是对传统建筑空间的新尝试(图7)。

图7 小石村文化大院建筑入口[2]

3.3 流动的室内空间

受到全球化和地震灾害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8年后的灾后重建,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本土建筑风貌,还导致传统建筑文化的大量流失,甚至出现文化的断层。原本的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也不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建筑师提出“同在一个屋檐下”的设计理念,把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卫生站、乡村夜校、健身房、忠孝文化展厅这些公共空间全部容纳在一个大的四坡屋顶之下,让所有的活动都在同一个屋檐下发生(图8)。这种设计手法并没有影响室内空间的流动性,在大屋顶上开设天井,形成了建筑模块与天井交替出现的布局形式(图9)。除此之外,二层部分房间的上半部采用了竹子作为围护结构(图10),从而保证了一层核心功能空间与二层房间室内外的空气流通。而建筑的一层因都朝外开门,因此,它们的空间流通不受限制。

图8 小石村文化大院鸟瞰图[2]

图9 小石村文化大院总平面[2]

4 结束语

小石村文化大院的设计将川西传统建筑空间元素贯穿建筑空间的始终,建成后的小石村文化大院,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成为村民自发活动的中心区,也是小石村对外的形

图10 用竹子作围护结构的房间[2]

象标志物[2]。因此,传统建筑空间依然具有意义和价值,建筑师应该从传统建筑中吸取优点和长处,创造具有传统建筑空间精髓的现代建筑,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普适之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