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构建良好空间品质为目标的城市设计策略思考

时间:2024-07-28

罗晓玲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以构建良好空间品质为目标的城市设计策略思考

罗晓玲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文章回顾了城市设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法律法规地位上的发展变迁历程,2016年2月中共中央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会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再一次看到城市设计的春天而引发的对城市设计应当结合自然、结合文化、以人为本三方面进行的设计策略思考。

构建; 空间品质; 城市设计; 策略

1 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市设计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周干峙先生《发展综合性的城市设计工作》论文的发表, “城市设计”的概念和理念才被中国的设计师第一次接触。直到1990年城市设计才被写入到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设计被正式提高到国家层面。1991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在总纲第八条中第一次明确写入了“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的字样。进入《办法》对当时城市设计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城市设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成果编制等方面都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2006年出台的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城市设计被淡化,仅仅被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部分进行表述,即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等,在2008年开始实行的《城乡规划法》中,城市设计的内容却只字未提。自此,城市设计失去了作为学术发展和技术研究的高层支撑,进入到了既非法定规划又无任何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文件支撑但却占有相当市场份额,且是城市规划管理迫切需要的设计的奇怪境地。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的出台,像一枚大石子抛入了久已平静的城市规划建设行业平静的湖面,掀起无数涟漪。《意见》中关于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部分提到“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城市设计再一次被提高了中央文件内容高度,仿佛又看见了城市设计的春天。

2 营造良好空间品质的城市设计策略

2.1 城市设计的目的

长期以来,城市设计都主要侧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规划,比如对城市工业园区、新城区等“平地起城”的宏伟蓝图式的建筑设计,或者简单学习西方城市美化运动改造城市物质空间的方式如以景观、雕塑或公共空间来装饰城市空间,或者仅仅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行的对建筑的体量、体型和色彩的控制。而真正应当在城市设计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却鲜有出现。基于此,今后的城市设计首先应从理念上摈除纯粹地以城市物质空间为设计出发点,进而转变为从人的需求为设计出发点,以人性化要素为主要前提条件进行城市空间、尺度、色彩和景观特质的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做到真正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现城市宜居性。

2.2 营造良好空间品质的城市设计策略思考

2.2.1 设计结合自然

美国景观设计师、规划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的背景,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视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麦克哈格强调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和利用自然,而不是对自然环境轻率、武断的破坏。我们是一个具有庞大国土面积的国家,城市(县级以上城市)总共661座,从南至北,从东到西的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从麦克哈格的观点出发,城市设计结合自然,不仅仅是要利用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设计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使自然环境有机地融入到城市中,让城市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彰显每座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个性。

城市设计结合自然环境,一方面是要突出城市个性,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还应由城市设计结合自然环境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体现在城市街道、建筑布局、广场、景观、园林绿化等方面。

其实,基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城市设计在我国古已有之。公元前220年秦咸阳城的规划设计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典范,咸阳城以渭水为纽带分为渭北和渭南两个部分。规划注重与地形紧密结合,借地势之高低,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城市散布于广阔的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直接作为城市重要景观绿地,同时在设计布局时结合天体星象,显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理性与感性交织,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结合,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大手笔。因此无论从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还是建筑单体设计、街道的走向、景观绿地的组织,都应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相结合,顺应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自然气候条件,如降雨的多寡,是否多风,风向、风速、日照条件、温度情况等。我国岭南地区临街常见的骑楼,就是结合当地多雨、湿度大的自然气候条件而设计出现的一种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建筑形式;除此之外,城市设计中对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也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多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带性乡土植物为主,一方面通过本地植物大面积的栽植,从景观上突出强调当地自然环境特色,另一方面利于植物的生长,节约造价。

2.2.2 设计结合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的发展延续中诞生、存留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如果被比作是躯体的话,那么城市文化则是城市的精神、思想和灵魂。没有思想灵魂的城市,哪怕物质空间做的再美也是空洞乏味、易于疲劳的,而只有融入了文化思想灵魂,城市才可能历久弥新,越来越有味道。城市文化涵盖物质的、精神的、制度层面的、行为的很多方面。城市设计就是需要从各种层面的文化中吸取对城市文化建设有益的方面塑造城市精神。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包括从哲学、艺术、技术等多层面,从戏曲、诗歌、书画、音乐等多方面都能给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以启迪的空间。而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主动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修养,而城市修养就是从城市精神塑造和文化沉淀中积累而来。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提倡入世一个提倡出世,一个乐观积极一个消极避世。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这互为补充的又各自为政的哲学共同构成说明了宇宙万物最朴素的构成哲学:一切事物用相对的概念来描述。因此,在中国很多城市设计中,对空间的理解都可以结合实与虚这样一对矛盾统一的要素。很多典型的中国建筑空间的设计,都包含着“气”与围合,虚与实的结合。中国古建筑之美不在于其具体的物质要素,而更多时候体现在其组成的围合方式产生的虚实相生的空间。再如我国传统的书画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城市设计和空间设计的哲理。“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透露出书法和绘画构成的多样性,即紧张与松弛、整体与部分、对称与失衡、平衡与失稳之间互为作用和影响的空间构成关系。而在城市的设计中,这些都是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法则。我们的城市设计不仅可以从深奥的哲学文化原理中得到启迪,在设计中结合城市的物质空间的具体设计和创造,从物质形态上实实在在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地方典故、文人故事、民风民俗、特有的生活习俗的保留和延续等,都可以为提升城市活力,增添城市文化内涵,为塑造有个性、有品质、有修养的城市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2.2.3 设计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在城市设计的许多方面,大到空间尺度、空间的连通性与多样性、空间色彩搭配等,小到标示标牌的明确性、城市家具的舒适性和摆放合理性、景观及建筑小品的美观及适当性等,都能体现城市设计对人的关怀。

尺度的人本化、这里的尺度不仅包括街巷的尺度,也包括建筑物的尺度以及因建筑物的存在而产生的空间的尺度。所谓尺度设计,就是应该从人的尺度出发,塑造具有一定围合感、舒适、安全的空间,尺度要适宜于人与人的交往,更要为人与人的交往创造可能。

空间的多样性体则是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论语中有谈到:“君子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在统一中允许差异和多样,可以兼收并蓄,而在美学中,“和谐多样的统一”,恰巧也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总体组合规律。

城市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包括建筑色彩、街道色彩、植物色彩等,不同的色彩存在会对城市空间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如有吸收太阳辐射热的作用;增加城市魅力、体现城市个性的作用;标示和区分不同建筑和城市分区的作用,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在不同单元之间的隔墙上涂抹了各种鲜艳的色彩,既标示了不同居住单元又使建筑具有个性化特征;情感方面的作用,从色彩的角度出发,使人对城市赋予抽象的情感意义,如暖色给人温暖、愉悦的心里感受,冷色则偏向于寒冷、悲凉、低沉的感觉,而城市中大片的绿色往往带给人的是新鲜、焕发积极向上的热忱。

城市设计中,标示标牌的造型、材质、标示的明确性;城市家具,如休息坐凳、垃圾桶箱的位置合理、形式新颖且符合周围环境,材质恰当;照明灯具的式样美观实用,且位置设置不留街道死角;景观小品大方美观等,都能体现对人本的关怀,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真正还城市于人。

3 结束语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承上启下的纽带和桥梁,是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目标具体落实的工具,也是正确打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方式。在期待城市设计回归应有的法定地位、等待落实具体的城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出台的同时,积极思考有关城市设计的应有的设计策略,这是一个城市规划人的等待方式也是一种热爱方式。

[1] 杨茳善,李晓东.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刘颂,刘滨谊,温全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郑正.寻找适合中国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07(2).

[4] 吕斌. 城市设计面面观 年会自由论坛[J].城市规划,2011(2).

[5] 徐苏宁. 设计有道——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术”年会特邀报告[J].城市规划,2014(2).

罗晓玲(197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工程师。

TU201

A

[定稿日期]2016-03-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