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流通模式下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探究

时间:2024-07-28

施竹芳 , 李嘉华 , 李 娜

(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2.四川锦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大流通模式下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探究

施竹芳1, 李嘉华1, 李 娜2

(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2.四川锦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严重冲击了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空间模式,引发了学术界对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的热议。文章首先以大流通观念为基本视角,结合经济学“企业再造”理论,释义了阅览空间再造概念;紧接着联系传统图书馆空间,展示了阅览空间再造系统;最后提出了该空间系统组合模式,即“三角锥”模式,并从单一空间设计和空间系统设施两方面分别详述了传统阅览空间、交通阅览空间、藏书阅览空间、庭阅览空间以及休闲阅览空间。

大流通; 阅览空间再造系统; 空间组合

1 图书馆空间模式

信息技术大时代,于读者而言,开始重视各类服务带来的浅层感官体验到深层心灵体验,希望图书馆能打造专属化学习空间、知识空间及交流空间,提供与众不同空间体验。而于图书馆,它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触动,从被动辅助性的学习空间转变为主动吸引读者的学习和研究中心,使得100年前基本成型的传统图书馆形态已面目全非,亟待新的图书馆空间模式与之适应。基于读者和图书馆的双方诉求,学术界掀起了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的热潮。立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以大流通观念为基本视角,着力于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再造探究。新时代的阅览空间不仅包含传统的纸质阅览空间,还包括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提供阅读设施的空间。

1.1 大流通模式

大流通本为经济领域的术语,运用在图书馆研究中释义为:打破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界限,在图书馆馆藏文献开架借阅的基础之上,实现图书馆的藏、借、阅、检索功能的充分融合,实现各种载体资源的有效集成,使整个图书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资源信息中心和学习交流中心[1]。

1.2 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释义

再造,顾名思义,有再生、重建、复兴之义。空间再造实乃源于经济学中“企业再造理论”,其产生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传统企业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受到冲击,于是便有了《企业再造》《再造革命》《超越再造》等书籍出版[2]。

于图书馆,其身处的新环境与企业再造理论产生背景极为相似,数字化技术冲击了传统图书馆的现有发展模式,刺激了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生长点。阅览空间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空间,其空间再造便首当其冲。阅览空间再造可理解为: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在图书馆传统阅览空间基础上,重新构建图书馆的阅览空间组合系统。亦可解释为发展图书馆传统空间的派生阅览空间价值。

2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系统

系统,《建筑学经济大辞典》中对其解释为: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具有同一目标,共同的生存条件和运动规律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3]。由此可推出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系统便是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背景,重新构建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能提供阅览行为发生条件的功能空间的有机整体。该系统包含传统阅览空间、交通阅览空间、藏书阅览空间、庭阅览空间以及休闲阅览空间五大二级子系统,在各二级子系统中,又包含各个三级子系统(图1)。

图1 阅览空间再造系统

2.1 传统阅览空间系统

传统阅览空间系统指的是国内图书馆专家鲍家声在《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中对阅览空间的分类,以学科、语言、读者对象和载体类型为分类标准[4](表1)。

表1 传统阅览空间分类

这类空间具有其纯粹性,凝聚力较强,即使用的人较多,总体却是安静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触动读者的学习热情。

2.2 交通阅览空间系统

交通空间,作为各类阅读空间的纽带空间,主要包括以廊道为主的水平交通空间和以楼梯为主的垂直交通空间。

2.3 藏书阅览空间系统

藏书阅览空间是由于时代的需求,图书馆采用藏阅合一的管理模式演变而来,不仅能容纳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还能为读者提供安静、舒适、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阅览学习空间。

2.4 庭阅览空间系统

庭阅览空间,主要是由中庭空间和边庭空间构成。中庭空间和边庭空间是关于庭空间在图书馆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言的,即前者如国家图书馆的内核式向心型庭空间,后者如深圳图书馆的外向型边庭空间[5]。

2.5 休闲阅览空间系统

休闲空间一是指图书馆中类似水吧的空间,再者便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移动阅读随处可见,如图书馆任意某个角落,这类阅览行为的自由度较大,休闲成分较多。常用沙发或其他形式的休闲桌椅营造优雅、轻松的阅读氛围,让读者在阅读和交流中释放压力。

3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设计

基于以上对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系统的认识,接下来便从宏观到微观、由概念到具体地阐述此类空间设计要素。

3.1 空间系统组合

在图书馆各阅览空间中,以传统阅览空间为核心,通过过渡性的交通空间,延伸渗透到藏书空间、庭空间以及休闲空间中。总体呈现“三角锥”模式(图2)。

图2 阅览空间系统组合

由此分析图2可见,各类空间似隔非隔,似连非连,其界限逐渐模糊,在信息化的促使下,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读者随处可参与阅览行为,大流通模式便应运而生。以传统阅览空间为第一层级的核心空间,通过交通空间,与庭阅览空间、藏书阅览空间、休闲阅览空间相互流动渗透,形成一个有机动态整体系统。鉴于其开放包容、流通互融的特征,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图书馆的阅览空间应具有灵活的布局形式,通透性较强的空间以及模糊的界限,如在内部空间减少墙体隔离,以玻璃、绿化等柔型界面分隔空间。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建筑的如伊东丰雄设计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一个集艺术展廊、图书阅览、视听功能的综合体,建筑由3部分组成:板——7层间距不同的钢楼板,管——13根形状各异的钢管柱,皮——分隔室内外的建筑表皮为透明玻璃,建筑内部的功能、结构、摆设一览无余。建筑似乎无边界,却又在玻璃表面上均匀排列图案以暗示室内外差别[6]。

3.2 单一空间设计

3.2.1 传统阅览空间

传统阅览空间即阅览室,是单一的功能空间,应综合考虑信息化和人性化需求,合理布置设备设施。如珍善本阅览室应提供必要自助设备满足对所需资料进行扫描、复印、编辑、转移等工作处理;普通阅览室应合理选择桌椅尺寸,根据空间形态选择排列方式等。

3.2.2 交通阅览空间

作为纽带空间,无论是水平的走廊空间,还是垂直的楼梯空间,都是导向性较强的线形空间,都是图书馆中交往活动较频繁的地方,连接着图书馆各个阅览功能空间,使得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活动具有互动性和整体性。

廊道空间是空间转换的有效手法,在阅览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其利用并不是很理想,更有甚者,让读者有乏味、压抑之感,那么如何使其具有活力,吸引留驻读者?首先,在灯光设计上,不应太过昏暗,大多图书馆重视阅览室内的照明状况,却忽视了交通空间。其次,在廊壁上布置具有文化气息的艺术品,如壁画,使得原本枯燥的空间变成交往氛围浓厚的空间。再者,对于有条件进行改造的图书馆,还可以局部拓宽廊道空间,在适当的地方加以曲折、高差处理,挑出阳台或局部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一方面通过光线产生的阴影关系和顶部面积的围合可形成平台上各种不同程度的私密空间,另一方面在形态上具有自由度,形成较大的自由空间,产生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如图3所示,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内曲线挑台,既能作回廊,又创造性地将曲线的书桌与其合并,供读者学习交流[7]。

图3 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

图4 深圳图书馆楼梯

楼梯空间也可做阅读推广的有效空间,但为了不影响交通而又满足读者驻足交谈,加宽楼梯或局部放大是常用手法,为读者提供休憩交流场所。如图4所示,深圳图书馆的楼梯空间,读者可在此处进行移动阅读,或携书自由阅读。

3.2.3 藏书阅览空间

根据藏书区域和阅览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可将藏书阅览空间分为平行式、方格交错式、平行交错式、内核式和放射式5类(图5)。

图5 藏书阅览空间

其中,平行式是最常见的藏阅布局形式,具有节省空间、分区明确、利用率高的优势。而内核式和放射式,给予读者强烈的向心领域感,但在空间利用上有浪费之嫌。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图书馆建筑结构的实际状况,合理选择藏阅布局方式,创造适宜的阅览空间。

3.2.4 庭阅览空间

庭阅览空间大致分为中庭阅览空间和边庭阅览空间。对于中庭而言,大多集聚交通、集散、展览等功能,故而在设置阅览空间时,应注意不妨碍其他功能的使用。常用的布置方式有围合式、垂直排列式和水平排列式三种。边庭空间是一种灰空间,是图书馆建筑与外界之间的过渡空间,同时兼具了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室外优美的风景意境。在布置方式上主要有平行环绕式和围合环绕式两种(图6)。

图6 庭阅览空间

3.2.5 休闲阅览空间

休闲空间的设计着重于轻松氛围的营造,可以仿水吧、仿咖啡馆等,文艺气息十足。例如美国芝加哥科雷拉科技图书馆在地下一楼入口处设置了独立的数字资源使用区,名为“Cyber Cafe”,即网咖,其室内装修仿咖啡馆,入口处为高脚椅吧台,台上放置计算机牌,室内圆桌配套圆弧座椅,风格休闲雅致,是别类的阅览空间[8]。

3.3 空间系统设施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是师生心灵和情感交流的活动场所,合理舒适便捷应是空间设施布局的首要原则。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在阅览空间的系统设施布置上,应注意网络布线、计算机及现代设施、电源插座等方面布置,同时也要关注信息化对传统家具设施的改变,如信息技术时代中,鉴于人性化的考虑,阅览桌应普遍配备台灯、电源和网络接口,部分还应配备电脑,这便导致了阅览桌尺度的变化。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传统阅览空间呈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基于大流通模式的理解,结合经济学领域中企业再造理论,释义了图书馆阅览空间再造概念,探讨了大流通模式下阅览空间再造系统及其阅览空间组合方式,并对其单一空间进行了详细论述。

[1] 李晋瑞,郑玲.“大流通”模式在图书馆应用的探索[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10):70-72.

[2] 陈骁.大学图书馆生存之道:基于图书馆再造理念的发展战略转型[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8).

[3] 黄汉江.建筑经济大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364-365.

[4] 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庄青.浅析现代图书馆建筑庭空间环境构成与氛围营造[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6).

[6] 刘瑛.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 万家强.我国当代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0.

[8] 任伟.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施竹芳(1992~),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理论。

TU-024

A

[定稿日期]2016-08-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