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青岛住宅小区名称的变迁及其所体现的人居文化

时间:2024-07-28

李文娟, 朱一荣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

论青岛住宅小区名称的变迁及其所体现的人居文化

李文娟, 朱一荣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

住宅小区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小区名称也因时代变化而带有历史印记,它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人间百态的文化生活。小区名称的变迁,传递了人们不同时期的居住思想,也是人们对于居住水平的要求不断变化的过程的体现。文章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内六区约1 300个小区的名称,并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归类分析,总结青岛小区名称的变化特点。联系青岛住区的建设发展和青岛的人居文化,探讨了青岛人居文化内涵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到了小区名称从单一到复杂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人们关于居住生活环境的内心诉求逐步提升的变化过程。

小区名称; 住区建设; 人居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建设取得了极大进步,住区建设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小区名称也是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已经成为青岛社会生活的特色,与青岛小区的建设发展和青岛的人居文化息息相关。

小区名称作为地名的一种,同样,它的出现和存在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地理实体”,即不同的小区,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小区的名称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小区的建设发展作为其最直观的体现,将对小区名称的演变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1 青岛的小区建设

改革开放之前,青岛也实施国家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住房均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此时并没有明确的小区概念,住房建设多为家属院或者工厂宿舍的模式,也没有独立具有标志性的小区名称。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青岛出现商品房住宅小区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之后,青岛小区发展建设步入了正轨,经历了阶段式的发展。

1.1 住宅制度改革推进期(1979~1997年)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住宅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住房建设也逐步由国家“统代建”与单位建房相结合的模式逐步转向房地产市场开发。

1.1.1 发展起步阶段(1979~1990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岛进入房地产市场初期,当时的小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统一管理”,也开始注重住区的规模和选址、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居住环境的建设。这个时期的小区形成了“小区—组团”模式,方便管理,且开始注重环境建设,强调与周边环境的结合、组团绿地以及景观节点的设置,也提供了相应的配套设施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1.1.2 大发展阶段(1991~1997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试点大纲》等政策条文,在相关城市逐步开始了试点工作,正式宣布了“房地产作为一个商品”的时代的来临。在这个阶段,青岛新建小区打破传统的“小区—组团—院落”的固化规划模式,空间结构更加灵活丰富,绿化环境也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规律和感官感受,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人性化的景观空间。城市居民在生活模式上的中心渐渐从单位转向城市和社区,社区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单元,强调发展社区文明和人际交往关系。

1.2 市场化成熟期(1998年至今)

1998年以后,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居住区建设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住宅建设进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住宅开发建设阶段。

1.2.1 品质提升阶段(1998~2006年)

1998年以后,青岛市在国家和省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全面停止福利分房,开始了新一轮的住区规划建设,更加注重住房质量。在平面布局方面,随着城市用地逐渐紧张,居住建筑高层化,出现了很多灵活生动的点式布局和混合式布局,布局形式更加科学;交通方面,由于人均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为减少或避免人车之间的相互影响,广泛采用了人车分流的设计思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层次的需求,人们追求个性独立,在景观设计上糅合城市文脉和自然景观,力求更具归属感的个性化景观。

1.2.2 多元化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动态调整、找寻平衡点的时期,国家的居住政策开始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居民的居住需求越来越高,开始对居住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青岛经济发展迅速,加上海滨城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人们的住房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开始得到重视,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在居住区内部的居住、购物、工作、休闲等需求。在交通方面,设计更加灵活合理,视情况选择“人车分流”或“人车合流”,与城市道路网相契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在景观方面,住区景观与城市景观开始呈现共生态势,住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将自身生态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中去。

2 青岛的人居文化

2.1 温馨热闹的大院文化

中国有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聚居空间模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等,在青岛,也有一种独特的建筑民居形式——里院。里院大多平行街道而建,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两到三层,底层多为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为住宅。建筑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楼房的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居住生活在里院内,他们在生活中结成了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温暖、有人情味的民俗生活方式。虽然里院模式最终被淘汰,但和谐温馨的大院文化在青岛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2.2 山海一城的生态人居文化

青岛最大的优势所在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山海城浑然一体,四季气候宜人。因受到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人居更是看重环境而不是建筑物本身,“向山乐水”更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特征和喜好。面对青岛独特的“山、海”自然景观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人们巧妙地利用海岸线和地势变化,或借景,或造景, 将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入到居住环境当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心理诉求。

2.3 开放包容的人居文化

历史上,青岛曾经历过德、日的殖民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德、日两国制订了早期的青岛城市规划,并留下了一大批具有德、日风格的建筑,时至今日,这些风格独特的各国建筑已成为青岛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与其他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进而造成频繁的文化往来,青岛已经举办国际啤酒节、海洋节等文化项目,还作为分会场参与了北京奥运会这一国际盛宴,文化频繁畅通的交流促进了青岛对国际文化的兼容并蓄,国外社区理论与建筑风格在青岛人居建设当中都有体现。

3 住宅小区名称的变迁及其所体现的人居文化

通过对青岛搜房网公布的青岛小区列表(截止到2016年7月)中的约1 300个小区名称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青岛小区的命名多以“小区”“新村”“国际”“路小区”“公寓”“苑”“园”“花园”“府”“邸”“城”“山”“海”“湾”等为后缀命名,同时也有以洋文命名或以洋文音译为名的小区名称(表1)。

通过对青岛小区建设的分析和对调研数据的研究发现,青岛小区名称的发展自出现商品房(1978年)以来可以分为4个阶段(图1)。

表1 青岛小区常用名称

图1 青岛小区名称年代分布

3.1 小区的初步命名(1978~1988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岛居住区规模开始扩大,此时的小区多以“某某小区”命名,如“水清沟小区”“湖南路小区”“青沙路小区”等等,以街道或区位作为修饰来区别不同的小区。当时的住区模式,多为街区式划分,或成组成团的布置。如市南区团岛北侧,通过四川路、云南路、嘉祥路、西藏路等道路的分割,把住区分为许多组团,而小区的命名也主要以临近的道路命名为四川路小区、云南路小区、嘉祥路小区、西藏二路小区等(图2)。并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范围与半径,在附近布置居住生活建筑,为居民提供了较多的交流交往空间。此时的小区建设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大家共享周围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小区的人际交往也较为频繁。

图2 四川路、云南路、嘉祥路、西藏二路小区示意

这个时期的小区名称,也和当时的时代一样,名字平实直白,在突出小区概念的基础上依然只是一个居住区域的代号。当时的小区建设还在探索当中,名字并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街区的划分也没有让人们心中产生隔阂,人们依然习惯于注重交流的邻里环境,不管是人的内心还是小区的规划分布,都处于开放的混合状态。

3.2 小区名称的缓步(1989~1998年)

从图1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较之上一个时期,小区名称的选取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大多数小区仍以“某某小区”命名,但以“某某公寓”“某某新村”“某某花园”“某某园”“某某苑”命名的小区也逐渐多起来。

“村”,即村庄,在古代常常是一族之人聚于一村;“公寓”是供许多人家居住的公共寓所,强调公共属性。在这个时期的青岛小区中,“某某新村”和“某某公寓”代表的是一类人聚居的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的居住小区。比如“华侨新村”,就是青岛市政府专门批地为当初的归国华侨修建的商品房住宅区;“青港公寓”是青岛港务局建设的员工宿舍,小区内部都是青港的员工。小区居民因为有某一或某些共同属性而对彼此了解,彼此感觉亲切,互动频繁,邻里关系和睦,人们对“大院”文化感情深厚。

“园”“花园”“苑”,原是指景色优美、供人赏玩游览的地方,以此为后缀作为小区名字,用于描述人们的居住空间,彰显小区内环境优良,更添雅致之意。为了形成小区内部的优美环境,目光更为集中在中心绿地的规划设计上,注重景观轴线。位于石老人海水浴场旁边的弄海园(图3),小区主要景观轴线与岸线垂直,与湛蓝海景遥相呼应,轴线绿化设计也十分明显,注重借景也注重造景,人们对住区环境的要求有所提高。

图3 弄海园小区平面示意

3.3 “花园”小区与品质的提升(1999~2006年)

这个时期,“某某园”“某某花园”“某某苑”成为小区命名的最佳选择,这些名称所代表的美好寓意彰显着人们在基本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后,愈加重视居住环境的精神体验。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之前生活的自然环境,随处可见高楼林立,为改善住宅环境,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小区内部景观的设计,利用自身特点创造出更具归属感以及个性化的景观,景观轴线也更加自由。2004年建成的山水名园小区(图4),背山面海,小区结合山水特色及地势变化,蜿蜒灵动的水系成为小区内部独特的景观带,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为维护小区内部的良好环境,同时减少车辆行驶造成的噪声和安全隐患,很多小区推崇人车分流,车辆直接入库,区内以步行为主,导致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联系减弱,小区环境越来越封闭,邻里关系变得淡漠。

图4 山水名园小区平面

3.4 小区命名的多元化与国际化(2007至今)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青岛,在越来越开放的发展环境影响下,城市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城市文化也呈现出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小区名称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某某园”“某某花园”“某某苑”等名字仍受欢迎,创新型的小区名称如“某某府”“某某邸”等也出现良多。

3.4.1 建筑名词新用,“府”“邸”“公馆”等成为小区命名的热潮

由图1可以看到,“府”“邸”等词成为目前青岛小区名称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府”“邸”是古代贵族居住场所的称谓,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以此作为小区名称的后缀,同时包含了古代“家”的含义和现代繁荣时尚的意义两层含义,既表达了人们对回归家庭的渴望和对优渥生活的向往,又彰显着高贵的小区品质。海尔·世纪公馆地处新都心中心,周边拥有双山生态公园、夹岭山公园、北岭山森林公园等三山五园环绕,处处感受到了青岛本土的渲染,并把自身的生态景观融入到城市的绿地景观中去,让居住区景观与城市景观形成一种共生的发展态势。

3.4.2 古代词语的意义转移,“城”“都”“郡”受到热捧

近年来以“城”“都”“郡”为后缀命名的小区名称也是越来越多。“城”,原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后作都城解;“都”,指大城市;“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在秦代以前比县小,规模在秦代以后比县大。可以看出“城”“都”“郡”都有宏大之意,以此命名的小区,多占地面积较大,且各项服务设施齐全,基本满足人们生活的各项需求。如绿城·理想之城,按照“城”的概念进行规划设计,以弘扬城市精神为主线,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它也集行政、商务、居住、休闲多种功能为一体,配套服务十分齐全。人们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内,享受更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3.4.3 依托生态自然景观,“山”“海”“湾”成小区命名新宠

人们从不吝惜对“园”“花园”“苑”的喜爱,因为它们是小区环境优良的直接表达,步入新的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偏向于贴近自然,有着秀丽的山水景色、海岸湾畔的黄岛、胶州发展的如火如荼,位于这些地区的小区选址自然也离不开山色和海景,“山”“海”“湾”成为小区命名的新宠。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整体的生态效益,“借用”城市生态景观,有着与自身景观融为一体,有着极佳的观景角度和空间。如2013年建成的云龙港湾小区,位于黄岛滨海大道北侧,静卧在黄海海湾的一畔,海洋美景尽收眼底。

3.4.4 小区名称的“国际化”趋势及洋文命名的出现

对比小区名称变迁的4个时期,以洋文和以“某某国际”命名的小区名称在前3个时期出现的频率很低,是在最近几年发展起来并被广泛利用的。“国际”,是一个在近代产生的比较新的政治名词,意思是“国家之间的”,用在小区名称中,代表的是开放、时尚和大气。 英文单词或英文单词的音译,显示的是独特与时尚,语言的融合变化。

“米罗湾”“中海国际”等异国情调的小区名称越来越多,小区住宅设计也借鉴了国外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们对国际元素的追求,既有独特的表现力,满足了人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创新洋化的小区名称也渐入人们的视野,如“蓝光COCO蜜城”“和城MINI”等,这些名称融合了汉语、英语两种语言,也融合了国内国外两种文化。

通过对小区名称的分析和青岛小区的人居文化的探讨,发现小区名称无论是以“府”“邸”命名体现小区的高贵豪华,以“城”“郡”命名体现小区的气势宏大,以“山”“海”“湾”命名体现优美的居住环境,还是以英文及英文谐音命名体现小区的时尚特别,展现的都是人们对更好的居住条件的追求。

4 结束语

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决定文化的投影,小区名字就是文化投影的其中一个方面。随着青岛住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居文化的多样变化,小区名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形式上从单调到多样,含义上更从简单到复杂。小区名利从毫不起眼的区域代称,到对“家”的温馨解释,到对优美环境的渴求,小区名称所代表的含义变得饱满且有特色。它们不再只是一个区分地域的名称,更是人们对生活环境高要求的表现以及追求自我追求品质的向往。小区名称的变迁记载了青岛小区建设的过程,体现了青岛独特的人居文化和历史积淀,对了解青岛的发展趋势和地域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

[1] 张静. 关于社区聚居环境的文化思考[J]. 上海风景园林科技, 2005(1):42.

[2] 闵天怡.比较中国传统人居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J]. 南方建筑,2006(4): 75.

[3] 窦以德.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J]. 建筑学报, 2004(4):8.

[4] 王勇强.青岛合院式住宅——里院[D]. 青岛理工大学, 2007.

[5] 包明. 当代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演进[D]. 天津大学, 2012.

[6] 赵文凯. 中国住区规划发展60年历程与展望[OL]. 网易博客.

[7] 邹敏,黄玉荣. 论深圳住宅楼盘名称及其所体现的人居文化[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2005(3): 63.

[8] 李宝贵. 大连新建住宅名称及其结构特点[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06.

[9] 蔡易恬. 1979年至今广州市居住区空间序列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10] 高静. 文化视角下透析南京房地产案名[J]. 商场现代化:上旬刊, 2006(7): 229.

[11] 童慧刚. 试论上海楼盘通名的创新及其所蕴含的人居文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6):40.

[12] 刘凤玲. 商业楼宇命名的文化透视[J]. 修辞学习, 2000(3): 25.

[13] 李杰.刍议住宅楼盘命名的文化内涵——以郑州住宅楼盘为例[J]. 经济师, 2010(9): 41.

[14] 韩秋菊. 楼盘命名的文化[J]. 商场现代化, 2007(4):178.

李文娟(1991~),女,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TU-859

A

[定稿日期]2016-12-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