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筑学专升本教育中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4-07-28

陈爱春,张 萍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焦作454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专业人员的社会需求也逐年增加,建筑学正是培养这种社会紧缺人才的对口专业。许多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积极报考建筑学专业的专升本,为了适应这一发展,保证建筑设计人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我校在2011年试行招考了一届建筑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教育的学生,对于建筑学专升本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我校根据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建筑行业市场需要及受教育对象的专业背景等因素,制定了建筑学专业专升本教学培养计划,灵活组织安排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上力求应材施。

1 建筑学学科特点

建筑学科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它既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性体系,也不是单纯的艺术性体系,而是两者的完美结合。鉴于学科的特殊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建筑学本科教育都采用的是五年制教育,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是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以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能力的教学为主;四年级为专业能力提高阶段,以灵活的专业方向,多样性、特色教学为主;五年级为专项职业化阶段,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学为主。建筑学专升本教育的培养与建筑学本科三年级教育同步进行,主干必修课程相同,选修课程更加宽泛自由。

2 生源素质特点

2.1 生源综合素质特点

本次招收的建筑学专业社会专升本学生共45人,大部分学生为专科应届毕业直接报考,其中4人有1~2年的工作经验。学生专科所学专业包括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室内设计等专业,专业基础背景差异化较大。专升本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学习主动,目的明确,并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并且善于主动沟通交流。与同级普通本科学生比较,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总体水平偏低。

2.2 生源专业背景分析

生源按照专科所学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相关密切程度,大致可分为专业一致、专业艺术相关和专业技术相关三种类型(表1)。专业一致,生源专科专业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26人,占生源总人数58%;专业艺术相关,生源专科专业为室内设计专业,4人,占生源总人数9%;专业技术相关,生源专科专业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共15人,占生源总人数33%。

表1 生源专业相关性分类

类型1——专业一致。专科专业与建筑学本科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但学期短,强化深度浅,实践性强,综合理论薄弱,专业认同感较强。此类学生占了学生半数以上,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对象,是主体课程安排围绕的中心,并在生源群体中具有带头和引导性作用。

类型2——专业艺术相关。专科期间安排美术基础训练课程,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但是专科时期未涉及建筑技术类课程学习,但是人数相对较少,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因此这四名同学根据需要安排相关选修课程和自修课程。

类型3——专业技术相关。专科期间普遍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类课程,此类学生对于建筑技术与施工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美术训练和手绘技能训练。此类学生占总生源数的1/3,人数较为可观,所以集中开设短期绘图专项训练,针对性开设艺术选修课程。目标培养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优势,侧重施工图设计专项训练的引导。

3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制定

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生源特点及本校专业办学特色,制定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个人发展相一致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正确处理政治课与业务课的关系,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其次,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依据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基础上的继续教育特点,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建筑设计行业的要求范围。专升本三年的教育中,一年级的教育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阶段;二年级为专业能力提高阶段;三年级为实践专项职业化阶段。

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基于学科及学生的特点,并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2)满足灵活的专业方向,多样的特色教学。

(3)必修课的制定避免与专科教育重复,选修课的制定专业面跨度大,选修自由灵活。

(4)提倡大中小结合的课时结构,注重课程内的灵活组织。课程体系的制定要求灵活多变,对于三中不同类型有区别和针对性的安排专业课程及相关专题训练。

4 核心主干课程——建筑设计课程组织

“建筑设计”是纵贯建筑学专升本三年学程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多教师轮换、时段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其教学成效直接决定着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两年四学期的的建筑设计课程中,课程组织并相同,但基本都配置长、短、快三种节奏练习。在每个学期系列设计课程的主线中,以“长题”(6~8周)为系统培养,以“中题”(2~4周)为素质提高,以“快题”(2周以下)为兴趣培养,三者合理搭配,灵活调节。

在三年建筑设计课程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建筑设计1”对于他们来说是尤为重要和特殊的一门课程,“建筑设计1” 的主要目的为基础探查、专业普及、综合认知和统一平台,课程配置“为2快题+1中题+1长题”的组织模式。“快题1”题目选择规模为1 500m2功能相对单一的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其目的是初步探查学生的基础的建筑设计能力和图面表达的水平。“快题1”的结果不容乐观:大概1/4学生能顺利完成本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另外1/4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建筑空间组织一般,且图面表达较为一般;剩下的接近1/2的同学,不能理解任务书要求和基地图纸,建筑空间组织和建筑表现能力基础薄弱。 针对以上情况,专门安排了建筑表现一般技法和建筑制图两个专题的学习,并且通过课堂评图、基础较好同学的作业展示和课堂交流带动基础薄弱的同学较快进入专业学习的角色中。“快题2”选题为2 000湖边陶艺馆设计,题目相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快题2”作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建筑表现和建筑制图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同学都按时提交作业,技巧性和理论认识方面的技能都能普遍掌握,但是核心设计能力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只能通过多次课程设计练习和长期的专业知识积累来提升。通过前两次的快题训练,学生能够较快的理解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方法,有利于学生直观的快速的进入建筑学的学习中来。接着是“中题”(4周)训练,“中题”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相对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注重设计过程的思考,加强设计材料的积累,鼓励设计思路的交流,并且随着图纸深度增加,发现和认识更多的设计细节问题,所以说“中题”设计是对专业知识结构是一个综合认知的过程。最后进行为期8周的“长题”训练,并从此开始逐渐进入课程设计的正轨,学生们可以系统的对于某一设计专题进行较为规范和正统的综合训练,最终取得效果良好。“长题”的选题与建筑学三年级课程设计题目相同,目的是通过横向对比发现专升本学生的差距,通过比较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在后期通过专题训练加以强化。

后3个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配置均为“2长题 +1快题”的组织模式。“长题”为设计课程主题,“快题”为设计中针对集中问题的专题训练。其中在二年级下学期的设计课程中增加了施工图设计专题训练, 更加符合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5 结束语

我校对于建筑学专升本的教育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在摸索中前进,虽然受到地域条件不佳、办学条件不足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今即将毕业的专升本的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学专业素养,初步掌握了相关职业技能,在毕业后的就业和升学的大考中表现不俗,有三名同学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一半同学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其他大部分同学也都有了就业意向,在这里衷心的祝愿同学们都能够在艰辛的设计旅途扬帆起航,人生旅途一帆风顺。

[1] 曹亮功.从建筑职业看建筑教育[J] . 建筑学报,2005,(2)

[2] 刘彤昊.建筑(学)及其教育的核心价值[J]. 建筑师,2008,(2)

[3] 王建国,龚恺.持续探索和创新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J] . 南方建筑,2010,(6)

[4] 蒋晓风.从建筑的本质看建筑学教育[J] . 华中建筑,201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