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川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影响条件浅析

时间:2024-07-28

阳光辉,唐晓玲,赵云红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成都 610072)

四川省地理位置位于东经97°21'~108°30',北纬26°03'~34°19',位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丰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浅层地温能资源蕴藏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岩石中,开发较为便利,适宜于以热泵技术加以开发和利用。

1 开发利用影响条件

1.1 温度条件

四川省跨越寒冷、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三个气候区[1](如图1)。寒冷地区夏季温度15~25℃,冬季气温最低可达-20℃;西南攀枝花地区夏季气温高于35℃的天数达30 d 以上,冬季温度一般在15℃左右;经济相对发达的夏热冬冷地区,属于典型的湿热、湿冷气候;该地区夏季气温高于34℃的酷热天有10~40 d,极端气候可达41℃,空气湿度80%以上,冬季温度低于5℃的天数达20~50 d,极端气温可达-10.2℃,日照严重不足,仅为15%左右,人体感到冬季阴冷潮湿,夏季闷热难受。

图1 四川省建筑气候区划图

因此,从温度条件来看,四川省西部寒冷地区可在冬季利用浅层低温能资源制热,夏热冬暖的攀西地区夏季可利用热泵技术制冷。有专家认为,利用热泵技术冬季制热或夏季制冷的地区,冷量和热量不能得到有效的平衡,建议不用或者少用热泵技术。相比较而言,东部的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可以制热、夏季可以制冷,热量和冷量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平衡,该地区更适合利用热泵技术开发和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

1.2 水资源条件

1.2.1 地表水资源

四川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其中流域面积500 km2以上的河流有345条,1000 km2以上的有22条,号称“千水之省”。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长度皆超过500 km。河网结构明显的分为三个不同类型:东部的四川盆地内的水系,如岷江、沱江、嘉陵江和涪江等大体上由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长江干流,构成树枝状水系;西南部横断山区的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水系,均作南北走向,东西依次平行排列,构成典型的羽毛状水系;西北隅的白河和黑河则由南向北而流注入黄河,是唯一北流的网状水系。江河发育具有山区河道特征,谷坡陡峻,河道弯曲,比降大,流水切割强烈。

长江在宜宾以上称金沙江。在长江水系中,除川东北边境的汉江支流直接流出省境外,其余都在省境内流入长江,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还有宜宾至泸州长江干流及部份支流。

发达的水系为热泵技术直接利用江、湖、河水进行热交换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部分核心城市的临近江河地段,可利用地表水作为交换热源,有利于降低系统总体成本。这些城市包括长江流域的成都、德阳、乐山、宜宾、泸州、绵阳、遂宁、南充等核心城市。

1.2.2 地下水资源

河流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也造就了平原(坝)区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堆积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也可作为交换热源进行开采和利用。四川地貌类型多样、岩性齐全,受地貌及岩性控制,各岩土体的含水性、透水性、含水层类型及分布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上述因素及地下水动力特征,将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等四大类。但后三类地下水具有埋深较大开采难度大、水量相对较小等特点,不适宜地源热泵技术加以开采和利用。因此仅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做介绍。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范围在全省的面积达2.78×104km2,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安宁河谷冲积平原、若尔盖平坝,亦零星分布于其它河谷阶地及山间盆地区。

(1)成都平原:面积0.647×104km2,分上下两个含水层,上部含水层由第四系全新统(Qal+pl4)和上更新统(Ofgl3)砂、卵砾石和含泥砂、卵砾石层组成,层厚一般10~20 m,局部约40 m,其厚度由四周向中心增大;水位埋深一般1~6 m,含水层赋水性良好,单井出水量1200~2400 m3/d,沿主要河流及补给条件良好地带大于3000 m3/d;下部含水层由第四系中、下更新(Qal+fgl2+1)泥质砾卵石层组成,厚约70 m,东部埋深渐浅,含水中—微弱,单井出水量100~500 m3/d,具承压性。而成都平原东部台地地区松散层以黏性土为主,则基本无水。

(2)安宁河谷平原:面积0.187×104km2(包括西昌盆地),分四个含水层,第一含水层由第四系全新统(Qal+pl4)砂、砾石层组成,厚15~70 m,水位埋深0.5~7 m,赋水性好,单井出水量1000~3000 m3/d。第二含水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fgl3)砂、砾石透镜体,水位埋深1~18 m,富水性不均,总体上为微弱~中等,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 m3/d,西昌盆地水头高出地面达18 m,自流量达440 m3/d,具承压性。第三含水层由埋藏较深的中、下更新统(Qgl+fgl2+1)含泥砂、砾石层组成,顶板埋深60~170 m,厚10~25 m,水位埋深较浅,赋水性中等,单井涌水量100~1000 m3/d,具承压性,局部自流。第四含水层为第三系昔格达组(N2x)松散砾石层组成,顶板埋深多大于200 m,水位埋深1~5 m,具承压性,赋水性中等,单井出水量100~1000 m3/d。

(3)若尔盖草原平坝:面积0.91×104km2,由第四系松散砂、砾卵石堆积组成,厚数十到数百米不等,沼泽发育,水位埋深0~5 m,赋水性中等,一般涌水量500~1000 m3/d,局部自流;白河中上游、加曲河冲积阶地及热尔大坝等地赋水性好,单井出水量1000~5000 m3/d,白河下游、黄河沿岸的冲积层等地带富水性中等,单井出水量500~1000 m3/d,黑水河中、下游宽谷平坝及黄河高阶地古河道、白河瓦切谷地等地地下水含水层赋水性中等,单井出水100~500 m3/d。

(4)其它山间盆地与河谷阶地:面积约1.034×104km2,分布零星,一般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al+pl4)组成,赋水性中等,盆地主要河流阶地含水层厚5~20 m,地下水位埋深1~5 m,单井出水量可达500~2000 m3/d[2]。

1.3 岩土体条件

四川省岩土体大致可分为两类[3]、[4],一类为平原区的松散岩类堆积区,代表地区为成都平原和彭眉夹平原,核心城市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即分布于该区,岩土体成分以砂砾卵石层为主,适宜开采浅层地下水和埋管,造价相对较为经济;另一类为基岩分布区,地层包括前震旦系到新生代,岩石坚硬,水量一般较小,不适宜开采浅层地下水,基本适宜竖式埋管,其中侏罗系、白垩系红层丘陵区砂泥岩成孔成本相对较低,对降低系统成本较为有利。

1.4 经济发展

四川省辖18个市和3个自治州,幅员面积48.5×104km2,2005年底总人口为8642.1 万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7385.11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481.14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3067.23 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2527.08 亿元,建筑业生产总值为540.15 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836.74 亿元[5]。但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为不平衡,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等经济最为发达,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丘陵区次之,高原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为落后。

2 四川省浅层地温能利用适宜性评价

2.1 适宜利用地表水的地区

本区的城市(城镇)临河地段可直接利用地表水(江河水和湖泊水)作为空调系统交换热源,可节约室外成井费用,且不用对地下水抽取和回灌,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无影响。成本主要为空调主机成本、安装成本,相对最为经济。据测算,每1 m2造价约为200~250 元。但由于受地表径流条件和便利程度的影响较大,直接利用地表水作为热源的限制条件较多,项目开发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表水作为热交换源。

全省能够直接利用江、河、湖泊水作为热交换的城市主要位于长江(包括金沙江)、岷江、涪江、青衣江、大渡河、嘉陵江、渠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两侧,如乐山市、眉山市、成都市、绵阳市、宜宾市、泸州市、内江市、资阳市、马尔康县、康定县、攀枝花市、雅安市、西昌市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也可根据条件发展。

2.2 适宜利用浅层地下水的地区

本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渗透性较好,利于地下水的抽取和回扬,是直接利用地下水作为换热源的良好地区。适宜范围主要包括位于平原区的核心城市,部分川西高原重点城市冬季也可利用。系统成本主要为空调主机成本、安装成本和室外抽水井和回灌井施工成本,相对较为经济。据测算,每1 m2造价约为250~350 元。该区也是我省经济条件最好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对项目的推广和开发利用比较有利。为保证地下水的抽水和回灌能够顺利实施,须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及勘察评价工作。

2.3 适宜地埋管的地区

不具备前两者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土壤源的方式开发和利用浅层地温能。主要包括我省的红层丘陵地区和攀西地区。该区地层岩石硬度相对较小,钻探成本相对较低,适宜于利用土壤源竖式埋管作为热交换源加以开发利用。系统成本为空调主机、安装和室外埋管钻孔和回填等施工成本,根据地层条件,系统每1 m2造价为350~400 元。

2 结论与建议

(1)四川省土地面积大,水资源丰富,地层温度变化较小,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经济发展不甚平衡,基本适宜开发和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各地区应根据气候、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浅层地温能。

(2)四川盆地为夏热冬冷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是我省最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的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适宜应根据自身地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合理开发和利用浅层地温能。

(3)建议在系统运行后做好地温变化应先范围监测,以及水质变化和水环境影响监测,以保证浅层低温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也可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成都:2002

[2]刘宗祥.四川省环境地质调查总结报告[R].2000

[3]四川省地矿局.四川省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

[4]四川省地矿局.四川省1.50 万区域地质图[M]

[5]四川省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