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宣 婷,李晓倩,吴立伟
(1.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00;2.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南京规划设计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0)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维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是城市历史保护的核心内容,是对历史古迹和文物建筑更全面、整体的保护,也是解决城市建设和旧城更新中保护与发展冲突的关键途径。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纪老站——浦口火车站在中国铁路史、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随着铁路交通作用的衰弱,对地区发展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浦口的综合优势已明显弱于其他城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浦口老镇地区在总体格局、城市建设上无太大发展。但是,在城市更新的引导下,为保护好地区历史文脉,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地位和作用必然日益凸显,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不言而喻。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北堡以南,与主城隔江相望,拥有许多历史的沉淀和记忆。该地区始兴于1911年津浦铁路筑成之时,它借助当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作为南北水陆交通的中转枢纽,商贾云集,盛极一时。1968年10月1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随着大桥通行能力的扩容,浦口火车站的客运逐步停止。2004年至今浦口火车站客运停运,仅留下货运和维护的职能。
1.2.1 街区功能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曾作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地区,是津浦铁路南部的端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转站。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南京铁路布局结构的调整,浦口火车站在全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整个历史风貌区以对外货运交通为主,辅以少量的居住、商业和餐饮等。其中火车站站前广场仍在使用,沿大马路两侧也分布少量服务业用地,但现状闲置较多。风貌区内还零星分布着一些行政办公用地,基本没有文化娱乐用地。
1.2.2 空间形态演变
风貌区的空间肌理较为均质,建筑为坡屋顶的建筑风格。这些由低层建筑组合而成的界面基本连续,形成统一而又多样的景观风貌。自上世纪初建设至今,风貌区内除少量4~7层的现代住宅楼外,整个风貌区的空间形态变化较少。浦口火车站保存相对完整,建筑外立面没有经过翻修,保留了较好的历史风貌。火车站附近的建筑也保持了较好的整体风貌,邻近居民区保留了老的尺度格局,但多数建筑有所翻新。后建的公共设施建筑形式和风格不统一,对整体传统风貌塑造造成不利影响。
根据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现状和上位规划的要求,浦口老镇地区的商业、办公、教育、科研等设施都能满足需求,但文化用地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大型的集展览、休闲、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因而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确定以文化为主线进行保护利用的规划方式。
规划挖掘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历史演变的精髓,整合地区发展复兴,将其塑造成为“和谐共建、多元包容、面向南京、辐射全国”的新文化街区。结合地区历史文化特色,将其功能发展定位为:以浦口火车站为核心,展示近现代交通(铁路与水运)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富有活力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文化特色街区。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作为南京市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规划结合其历史传统风貌和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分布情况,将保护范围明确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保护区”两个层次。
2.2.1 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是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内各处遗迹所处范围,总用地约13 hm2,包括区内的浦口火车站历史建筑群、铁轨、码头等。该范围区域内进行严格的保护,处于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的需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建设活动以修缮、维修和改善为主,其建设内容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禁止随意拆建、新建(参见图1)。
图1 保护结构图
2.2.2 风貌保护区
风貌保护区是核心保护区的背景地区,划定包含重点保护对象区域之外的用地,北至大马路,南至站墙里,西至老站月台,东至江边,总用地为20 hm2。该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需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和体量,保持原有道路格局,一般情况下不得自由拆建。考虑到绿地、植被、景观和水系与环境的协调性,采取整治和改造的保护方式,以优化自然环境和城市风貌为主。
空间格局的保护是其它保护工作的框架,历史建筑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等都需要一个平台和框架。空间格局保护的重点在于能够对风貌区内整体空间格局、高度、历史街巷等进行控制。
保护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空间格局,绿化与坡顶建筑交相辉映的环境风貌。在风貌区内,必须严格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现有高度,不得变更。控制沿街建筑高度以保护风貌区的沿街轮廓线,并保证道路与历史建筑之间的视线联系,凸显风貌特色。风貌区整体限高12 m,大马路东侧限高24 m。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内的传统街巷为大马路和津浦路,这些街巷兴建于上个世纪初。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街巷进行了拓宽,部分街巷保持了原有的尺度,走向均未改变。规划上延续和保护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整体的街巷空间关系,以大马路和津浦路为主要街巷,保持大马路、津浦路的现状道路尺度不得拓宽,同时保留街巷交接处的场地空间和细部设计,继承历史文脉。对于外围现状与历史上走向一致的街巷予以保留,外部的街巷和道路建设要进行有效引导,规划上应预留街巷和通道位置。同时控制好街巷沿风貌区两侧的建筑高度、形式、色彩等,恢复历史街巷的尺度空间特点,通过增加绿化等措施,缓解传统空间尺度与现代空间尺度的矛盾(参见图2)。
图2 历史风貌区城市设计平面图
3.2.1 建筑形式与色彩控制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重要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建筑。因此风貌区内维持适当的建筑密度,以及西式坡顶老虎窗的建筑形式,新建、扩建建筑形式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建筑保持青灰色、米黄或红褐色系,院落围墙应为淡黄色或青灰色,不允许与风貌区不协调的颜色出现。
3.2.2 景观标志节点
风貌区内保留有与铁路、港口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多处景点标志点,东至长江,是展现城市的窗口地区,为了提升风貌区的文化氛围,规划利用火车站主体大楼及停灵台等设计为景观标志节点。铁路高级职工宿舍北侧广场建筑造型独特,位置醒目,可成为改造利用的范例。多处绿地和广场进行扩建和改造。通过景观标志点的功能置换和环境改善,不仅可以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可以利用其成为风貌区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
3.3.1 建筑分类及保护措施
建筑是构成整个街区最基本的单元,对建筑物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风貌区整体风貌保护的好坏。规划在对风貌区建筑及其所在环境梳理后,按照建筑的结构、布局、风貌的完好程度将建筑分为4类,分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可更新改造建筑、建议拆除建筑(参见图3)。
图3 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图
3.3.2 保护与控制要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历史建筑本体及其所在环境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条例》的保护要求。建筑风貌不太协调,需要更新改造的建筑,可以拆除,也可以对建筑进行改造修缮,使其与风貌区相协调。严重影响风貌区风貌的建筑,建议拆除。
3.3.3 重要建筑保护措施
本着保护历史建筑和风貌的完整性、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保护与更新模式赋予每一个建筑属性,明确了要保护的建筑、需要修缮的建筑、需要改造的建筑和需要拆除的建筑,对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建筑及空间规定了保护与利用策略。
修缮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整修、重点修复等。维修包括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等。改造是对历史建筑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建设活动。整修则是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因素进行的改建活动(参见表1)。
表1 保护与整治模式措施表
将浦口火车站及其附属建筑,主要包括主体大楼、售票处、车务段大楼、浦口电厂作为铁路博物馆的主要室内展馆,结合其历史,主要展示有关铁路发展史的文献资料,包括珍贵的铁路老设备、老器材和历史照片等,还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可以让观众参观的科普项目。在单体设计中,为了适应现代博物馆的要求,在内部结构上进行最小程度的改造,改造后建筑内容包括:展厅、办公室、技术用房等。博物馆在陈列上也力求突出铁路特色,所有展品、展板全部布置在铁路轮轨之上或火车车厢之内。在室外陈列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火车头、铁轨。并在室外摆放一些火车车厢,加以改造,使其具备现代艺术、商业、餐饮、休闲等内容(参见图4)。
重新规划整治以停灵台为中心的站前广场,使其与周边环境加强联系。同时,按照历史原貌适当恢复小品、雕塑等配套设施。停灵台周边广场非历史原状,规划可结合具体设计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图4 历史建筑立面修复改造示意
规划保留现有月台和雨廊,整修其外观,使其恢复历史风貌。近主体大楼部分可用钢和玻璃加建空间联系以融入铁路博物馆整体。将外立面重新整修,整治周边环境,恢复原有民国建筑风貌。规划保留其现有功能,使其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既作为街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为周边地区服务。
将大马路两侧规划为商业街区。由于大马路两侧现状建筑质量较差,多数已为危房,故规划对此地段采取低层低密度方式重新修建,建筑风格与原址传统风格一致,以中小型规模设置商业购物、餐饮休闲等内容。
结合对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的研究来看,该保护规划就是针对其特定的现状和历史沿革脉络,迅速采取积极的保护策略,从空间格局、环境风貌、建筑遗产等多方面进行保护研究,在规划控制的基础上努力恢复和展示其历史格局,塑造具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区。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历史遗产得以保护的基础上,使该区域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并可持续发展下去。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其外部表征和外部感受,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发掘研究风貌区的内在品质。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把对历史风貌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把风貌区的保护思想贯彻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的设计中,进一步展示其本身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再现历史风貌区应有的魅力。
[1]邓晟辉,姚亦锋.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以南京明故宫地段为例[J].城市问题,2005(5):38-42
[2]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S].2008
[3]周俭,奚慧,陈飞.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与建筑管理方法的探索[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9-42
[4]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南京:东南大学,20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