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成都府南河滨水景观开发建设

时间:2024-07-28

唐烽耀,李晶晶

(1.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规建处,四川 九寨沟 623402;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成都市尤其如此。这是因为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并且历年来对水环境的改造治理以及对滨水景观的改善塑造而使成都的水文化昌盛不衰。可以说成都是因水而兴,因水而荣。

1 成都市府南河的历史背景

成都地处川西平原岷江及其支流复合冲积扇上,历史上曾是一座河湖错列的水网城市,小河流共有40多条,绝大部分属于岷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流域面积的85%。少数地区属于沱江流域,流域面积约占10%。丰富的水源使成都早在汉唐时就有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通航能力。对成都市构成“二江环抱”之势的府河与南河均属岷江水系,曾具有灌溉、航运、漂木、动力、水产、娱乐、排水、泄洪、防御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天府之国”。

府河和南河环抱古城成都,两河流经市区29 km,其中府河在旧城区内长6.67 km,南河长6.71 km。2000多年来,成都市傍府南河因势利导,疏浚开凿。城中池塘星罗,河渠纵横,桥梁众多。农业、商业、手工业和市民生活、游乐休闲均与这些池域河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与水环境的和谐相处,为成都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成都虽屡经兴废,但保持浓郁水文化特色的城市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水是成都城市的灵魂,是成都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清澈的流水和波光潋滟的池沼,给城市带来灵气和美化城市的同时,也美化着市民的生活。两江环抱、草树云天的自然环境养成了成都人绿化、美化城市的传统。城中园林众多,绿树如云,繁花似锦,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文化。

2 成都市府南河的改造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府南河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自然因素而言,因府南河属于平原河道,纵坡度小,随上游来水量日趋下降,泥沙淤积严重,过水断面缩小,老河堤日久风化,河岸垮塌;就人为因素而言,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在河堤和河道上修建房屋,侵占河道,在河中乱倒垃圾、废物,人为地缩小了河道断面;加之成都解放前是一座消费型城市,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府南河,严重污染了河水。枯水季节,河水污浊,沿河散发恶臭;洪水季节,河道容纳水量能力小、泄洪能力差,导致洪涝灾害频繁,水患威胁日甚。

成都市于1993年全面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城区段整治到1997年完成,历时5年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完善了城市功能、树立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使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这些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工程中沿河低矮、破旧房屋的动迁,消化了大量空置的商品房。连续几年在府南河沿岸进行商品房开发和大规模兴建微利房以安置拆迁户。当全国开始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纷纷陷入低谷的形势下,成都的房地产业“冷中有热”。

2.2 防洪减灾,减少经济损失

据测算,府南河工程的修建,使成都每年减少因洪灾而造成的损失的财务经济总值达2400多万元。

2.3 沿河工厂外迁,减少污染源

府南河工程拆迁中,有近千家小工厂搬迁到郊区。这是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的积极表现。而这些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在搬迁中得到较高的地价补贴款后也提高了其技术含量或得以转产、转向。

2.4 体现城市文化环境

经过水环境的治理,重建成都“两江环抱”的景观。沿河23.5 hm2的绿化带上,除了高低错落的各种树木和一些建筑小品外,设置有功能化的建筑。辅以多种形式的艺术小品和与之相映的城市雕塑,形成以巴蜀文化为内涵的滨河“翡翠项链”,缓解市区热岛效应。竣工后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使成都市城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府南河工程被称为全国城市建设第一流的伟大工程,是城市更新综合整治的成功典型,探索出一条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荣获1998年“联合国人居奖”。人类改变着环境,同时环境影响着人。如今的成都市民,将府南河视为“母亲河”,心中树起一座“水”和“缘”的丰碑。城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界面,要使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得以解决,就必须使人的主观愿望与自然规律达到统一与和谐,即同时取得最佳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

3 营造优美的府南河滨水景观

3.1 国外城市河滨开发历史

纵观欧美国家河滨地区的开发历程,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衰退继而再开发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河滨地带开发的繁荣时期;在此之前,人们依赖于天然水资源生活,河流是城市生活用水的来源,是城市废弃物的排出通道。由于水运交通的发展,河滨地带的城市成为物资与信息的集散地,继而形成了商业文化中心,一度成为繁华的中心城市。

到了20世纪30~60年代,欧美国家河滨地带的空间开发逐步走向衰退。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急聚增加,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向河流,河滨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各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原本繁荣的水运交通也逐步衰退。

发展到20世纪60~70年代,人类社会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同时水处理技术也日益提高,为减少水污染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同时,城市居民由于生活余暇时间的增加,加之环境意识的提高,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的渴求日益提升。市中心河滨地区既有用地域条件,又有环境、景观、情趣上的优势,再度成为人们关心向往的场所。河滨地带再开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

但是府南河地带开发的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河滨地区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衰退、甚至荒废了的地区上进行的,如美国的巴尔的摩港口开发,伦敦的多克兰地区等,都是在荒废了的港湾地区,通过开发使这些荒废了的地区重新焕发出生机,再度成为新的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而府南河的整治与开发则是处在我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下,地价不断上升时期,开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善和改造河滨区域的环境,推动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优雅的生活空间。

3.2 滨水空间的改造开发手段

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再开发应充分尊重地域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印记,并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留出足够的开放空间并精心设计,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魅力。

1990年以来,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从上海浦东陆家嘴开发、桂林环城水系国际城市设计咨询,直到广州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和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国际城市设计咨询,表达了我国近年各级政府部门对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人们的观念正在从滨水区资源消耗性利用转向资源保护和合理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

城市中河流两岸的功能布局是与其相毗邻的水体密不可分的,与城市的用地功能单元的关系更加密切。既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功能分段加以体现,又要结合城市已有的现代功能合理加以改造。由于河流毗邻两岸,用地复杂,交通复杂,国外河滨地区的开发往往采用以下几种布局手法。

(1)沿河地段把不同功能的项目分段集中布置,但仍在同一平面上。这种布局方式对原有用地状况改变较少,投资少,便于实施,但沿河地带功能常有交叉,故如何将各功能区块有机串联是一大问题。如加拿大多伦多沿湖地区将旅游休闲区,居住办公区和原有的工业区、港区分段布置,并将沿湖各功能区后面以高速公路和市内铁路串连。旧金山自金门大桥向东南,沿海地带主要是绿地和旅游设施,局部原有的办公等用地,也是分段使用。

(2)沿河地段采用立体布置方式。芝加哥市中心区沿芝加哥河两岸建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公交和步行,中层为过境机动车和地铁,底层为停车场。但沿河的土地使用上不分段,商业办公住宅均有。

(3)沿河地带平面与立体布置相结合。如巴黎德方斯新区,沿塞纳河分三层,地面上用地又划成公建集中区和一般办公建筑区。这种方式在功能上最佳,但投资上巨大,管理复杂,多用于新开发的河滨地区。

我国的河滨地区开发都还在实践的探索之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在规划布局上,大都采用分段处理方法,交通组织与功能布局基本上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展开。如无锡古运河两侧的功能布局,市政府提出了“全线控制,重点保护,分段改造”的规划总目标,根据河道特征,河岸空间结构、沿河岸线利用、两岸景色等差异,分成四个段落,形成四个特色:第一段为吴桥至江尖米市码头段,河宽水急,航运繁忙,规划充分展现“米市船码头”的景观。第二段为“都市风光段”,从江尖至西水墩段,两岸景观与敞开的河道空间使运河呈现一派都市景象。尤其是通过几条城市主干道构成的视觉走廊,中心商务区的高层建筑尽显眼底,该河段是游览观赏现代都市景观的一条良好通道。第三段从西水墩至南吊桥为“文化长廊段”,两岸规划布置体育场、文化宫等一些公共文体设施,加上原有的一些教育等公建设施,具有浓郁的政治文化氛围,重在展现运河的文化功能。第四段从南吊桥至清明桥段为“运河人家段”,两岸建筑颇具江南特色,河道空间较窄,呈现典型的“水弄堂”景观,规划充分展示了“水上人家”的民风习俗。

3.3 府南河滨水建设

府南河滨水景观是成都景观序列中最居特色的地段,因而河滨的地理优势有许多文章可做。滨水景观涉及面较广,包括绿地系统、建筑形式、景观小品、水岸等等方面。主要建设建议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3.3.1 宏观层面

(1)在整体规划上采用沿河带平面与立体接合布置,由于府南河在成都流域较广,各景观段周边建筑群功能类型特点不尽相同,立体与平面布置结合的灵活布局方法才能较为完全的发挥滨水景观带的功能特点。

(2)采用点线面结合,以城市中零散分布的水景观为点,以河道水景为线,北湖、东湖等大面积水域为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立体水景,展现“二江环抱,四湖映城”的美丽景象。

(3)应注意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在现代水景观设计中汲取一些传统巴蜀文化的元素和符号,于细微中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

3.3.2 微观层面

(1)建筑形式多样化,并且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中的公共开敞空间,因而并不能简单地被高楼大厦所包围。成功的滨水开发往往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区经改造后,周围分布着音乐厅、水族馆、购物中心、剧院、办公居住等一些高层建筑,形式多样,建筑高低有致,保障了视觉上的通透性。建筑并非都远离水边,如苏州水乡居住区,就有许多建筑临水而居。

(2)驳岸处理注重自然形态与亲水性。如美国、芝加哥、加利福尼亚等都很反对把岸线划归某些单位或个人所有,而为全市居民所享有,并注重生态化的驳岸。加利福尼亚属于这一类,在驳岸处理上,完全是为了创造一种临水而居的人间仙境,水边堆石头,人与水面可充分接近,这种做法在德国、威尼斯也可以看到。

4 结束语

如果说河流是一座城市的血液,府南河就是成都的动脉。府南河在成都历史上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爱护和保护府南河的水资源和水文化,作好水环境治理,注重改造和开发成都府南河滨水地带的景观环境,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成都的城市形象。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周波.建筑设计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金科.芳草笼秦栈,春流绕蜀城[J].信息科技,2009(1)

[4]夏春,刘浩吾.成都府南河整治工程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5):64-66

[5]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成市规划,2001,25(7)

[6]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8(2):43-4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