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钰粮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景观结构指景观的组成单元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1969年D·S·Crowe指出了在景观组成中体现出来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在一个大的景观组群中部分对于整体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对整体的调整来维持景观功能流正常循环的原则,从而把景观和人看作一个有机体来分析设计,而不是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割裂开来。同样在风水格局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了这种有机的统一观,这一点从“天人合一”以及“阴阳变异”理论中就可以得到证实。除此以外,古人在这种统一性中也看到了部分对于整体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将中西方这两种景观体系对应如下。
基质在现代景观设计学中指的是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整个系统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信息传递、价值增减、物质代谢以及生物的迁移都是在基质上引导完成的。
从风水上来讲,“风”即是“气”。风水认为,在景观环境中应该保持生气旺盛,气聚而不散,乃至整个景观群落都置于“气“的包围中。王充《论衡·自然》亦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气也,地理之主从,故察生气为第一要义。”《鹖冠子·泰录》道:“故天地乘于元气,万物乘与天地。”何休《公羊传·解诂》:“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有关“气”的种种含义,论及天地万物的构成变化,景观生态的优劣及凶吉。更为重要的是,在风水中强调通过把握“气”来把握物象之形与物象之理,“气”可以是真实的气流,也可以形聚为山川河流、生态气候、景观聚落等。参天地,赞化育,荫人养物,“气”保护着整个景观系统的生态平衡,它化寒流为暖风,化阴湿为滋润,形成稳定的小气候,带给整个系统群落无尽的生机。景观元素之间正是通过“气”来实现能量的周转与传递,所以“气”就像人的血液一样为各个器官输送氧气与营养,它在景观系统中成为面积最广,连续性最强景观元素。除此以外,古人对“气”在形成自然景观中还有很多解释,如《葬经》:“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青囊海角经》:“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动静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总名曰气;分而言之,曰龙、曰穴、曰砂、曰水。”《葬经翼》:“夫山者宣也,其气刚;川流着也,其气柔;刚柔相激,而地道立矣。”《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难发现风水学相信正是阴阳二气的激荡混合滋生了万物,大到山川河流,小到枝叶细沙,都被层层的“气”所包围。这些特点都和基质非常相似,因为“气”是作为风水景观中最大的主体形式存在,即使人们肉眼不能看见,就如同空气一般。
郭璞《葬书》:“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气”周流于天地万物之间,为整个景观系统中最大的物质能量流。在“气”统一下的景观生态系统是可操作与控制的,“气”同时符合了作为基质的三个特征:
(1)总量上的优势;
(2)空间上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对能量总体动态的支配。
就目前来说,西方的景观生态学家正在建立于基质上的景观动态模式,如平衡(balance)、比例(propotion)、携带运动(locomotion)等等,相信风水学中的“气”对于这些理论的建立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廊道是指景观构成中具有不同生态环境的相邻区域的交叉地段,多为线形或带状结构,整个生态景观被廊道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同时又被廊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可以作为物种的栖息地,也可以作为物种的迁移通道,还可以互为相邻区域的屏障和过滤网,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廊道的种类形式繁多,诸如草原廊道﹑森林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等等,廊道类型的多样性从侧面反应了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包括廊道的组成﹑长宽﹑形状以及连续性等。
在风水理论中与廊道最相似的概念是“脉”。何谓“脉”?《管式地理指蒙》这样记述道:指山为龙兮,像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行真”。“龙”天骄活泼,上可九天捞月,下可五洋捉鳖,因其无所不能,故在古人眼中视为神物。山川蜿蜒起伏,高耸入云,忽隐忽现、忽大忽小、潜藏深渊、飞藏云间如此起伏、转折、若隐若现如“龙”之善变,故山脉又称为“龙脉”。
除了有喝山川之形的“飞龙”以外,还有拟水之意的“水龙”。有诗为证:龙落平阳如展席,一片茫茫难捉摸,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缠便是龙身泊。除此而外,风水以中国的四大河流来划分龙脉,长江与黄河更是被看做华夏大地上的两条巨龙。因此除山脉可称之为“龙脉”以外,“水脉”也可以称为“龙脉”。
在景观生态学中,山川与河流构成了最美丽的自然风貌,充分的体现了景观廊道的功能,结合上文在风水学中对山脉与水脉的分析,综合论证如下。
(1)作为生态环境功能:“脉”作为山川和河流,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群落。“脉”作为交叉地带的廊道同时兼有两边生态环境的物种,因此更具多样性,既可作为两边生态环境的“源”,又可作为两边生态环境的“汇”。例如在靠近农田的山脉与水脉,一方面生物为了取得必须的果实与水源,经常活跃于这些地段,使山脉与水脉拥有了更多的野生生物种群;另一方面山脉植被与水脉也可以吸收农田流失的部分营养物质,起到汇集与防止生态资源流失的作用。
(2)作为传输通道和动物的栖息地:能量、物质、物种通过山脉、水脉在相邻两边不同的环境传输。随着野生动物大规模的迁徙,为山脉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生物种类与巨大的能量流,同时野生动物把山脉作为迁移时必要的栖息地。同理,水脉也是鱼类必要的迁移通道和栖息地。
(3)过滤和抑制作用:山脉和水脉对于维持周边生态环境稳定性,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在迁徙的过程中,皮毛上会带有大量外来物种的枝叶和种子,通过在山脉和水脉地段的掉落和清洗,能够过滤大部分外来物种,抑制了它们对生态系统原有植被的威胁。除此以外,一部分野生动物会把山脉或水脉作为它们的长期栖息地安顿下来,起到了对物种(个体或集体)迁徙的阻截作用,从而减轻了对周边生态系统的负担,让周边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得到了更多的生长时间,通过这种此消彼长的物质运动使得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除此以外,山脉与水脉对风沙、洪涝的缓冲作用更是不在话下。
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基质)在生物性质或景观外貌上的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单元空间。风水中的“穴”是经过风水师千挑万选的景观吉地,即建造房屋的最佳地点,整个环境质量都高出周围景观。所以“穴”在景观生态学中又可以被拟称为“人为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
“穴”对除了对应景观生态学中“人为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的概念以外,它还具有很强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穴”具有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背山挡冬日寒流,面水迎夏日凉风,近水获得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适于发展水中养殖;果林与种植植物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并变为部分生活燃料,除此以外,植被能够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就这样,古人在千挑万选的风水“穴”中朝夕劳作、喂养牲畜、繁衍后代,形成了农、牧、林、渔、副多种经营模式的良性生态循环。由以上事实不难看出穴地土壤肥沃,温湿度适中,边缘物种自然也就丰富。
综上所述,这些当然不仅仅只是巧合,而是华夏民族通过千百年经验积累利用天才的直觉为科学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1]于希贤,于涌.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Pasche,M.Technical Progress Structure Change and the Eviromental Kuznets Curv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2(3):381-389
[4]马彪林,征峰,曹越,等.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环评中应用的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8):170-172
[5]郭丽娟.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80-15281,15295
[6]赵玉涛,余新晓,关文彬,等.景观异质性研究评述[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496-500
[7]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8]佚名.堪舆与文化[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9]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0]韩增禄.关于风水的评价[N].人民日报,1996-08-23,第九版
[1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三联书店,19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