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郭珊珊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开放空间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现有公园滨水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在遵循尊重历史,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本文侧重研究公园内人工湖滨水空间的有效改善,并选取滨水空间局部作为详细设计研究的对象。
1.1.1 人民公园城市地位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驻防成都的将军玉昆,为解决因朝廷筹备立宪,废除旗米供给制度,使旗民生活日渐窘迫之困境,与四川省劝业道道台周善培于祠堂街兴建公园,开放少城(满城),唯许旗民于园内开业谋生,并收门票,任人游观。由此,少城公园是四川开办的第一个公园。由于公园地处当时的少城,市民约定俗成称之为少城公园。
随着历史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位于成都市祠堂街少城路的人民公园亦不断扩容。现今占地112 639 m2(近169亩),邻接城市商业圈(盐市口)、城市开放空间(百花潭公园等)、城市历史纪念区(武侯祠)以及居住区。风景秀美,交通便捷,是繁华市区中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开放空间。
1.1.2 人民公园滨水区域地位
水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是城市文明的摇篮。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孕育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建园初始,就有人工湖位于公园中心,湖水环绕鹤鸣茶社。1914年扩建公园,自通顺桥凿渠引金水河入园,绕鹤鸣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岛)东流入半边桥。1924年,从小南街引金河水经后荷花池、君平街,绕芙蓉清溪转北汇合于半边桥,凿渠之土均堆于东南隅成为假山,即东山。自此,在公园的东部,鹤鸣茶社、人工湖、东山便形成稳定的三角空间形式,服务公园使用者(图1)。
滨水环境不仅存在生态效应,例如改善局部小环境的微气候等等,也形成公园特有的景观结构。即使人工湖已成为死水,但在成都市中心能够存在并能被人使用的水环境对成都市民来说是一极其可贵的环境资源。
1.1.3 关注人民公园滨水区域适应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虽然滨水空间如此重要,但真正能有效使用的滨水空间却少之又少。不仅是空间环境的浪费,也成为导致公园环境使用不均衡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实现滨水空间使用适应性成为滨水空间设计的关键。
通过人民公园滨水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指导设计达到空间有效使用,改变公园使用不均衡,使用形式单一的现状。
2.1.1 驳岸特征
驳岸形式均为弧形硬质驳岸,形式僵硬单一,与周围山水环境融合度低。同时,驳岸活动环境尺度不合理,最宽处与最窄处分别为3 m,1.5 m。活动环境局促,另一方面,由于尺度过于狭窄,沿岸周边无围栏设置,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1.2 景观特征
滨水环境自身景观特征:
(1)铺装形式:沿路铺装为块石贴面,形式简陋,景观可视性较差。
(2)植物环境:此处滨水空间景观主要由植物景观烘托环境氛围。但由于背景东山植物造景杂乱,东山与驳岸之间花坛设计简陋,导致整体景观三维空间无序。其次,由于没有考虑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滨水环境视觉景观均以绿色为主,色调单一,无重点。
(3)路径形式:沿湖滨水空间呈线性路径,无开敞空间设置。导致人工湖周围环境使用功能单调乏味,立面环境单一。
(4)对岸景观元素:历史保留场地——鹤鸣茶社、钓鱼岛、人工湖,景观空间层次丰富。
(5)驳岸形式:对岸驳岸处理均为硬质硬切驳岸,形式单一,缺乏变化与趣味。
(6)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色彩均为绿色,色调单一,景观可视性不强。
(7)背景环境:由于人民公园地处市中心,周围高楼林立,破坏鹤鸣茶社整体背景环境。
图1 人民公园人工湖
2.1.3 使用现状
使用人群:根据人民公园调研发现,在人工湖周围环境使用中,以中年人为主,少有儿童或老年人使用;而这些人群对于滨水空间的使用基本仅为过路交通,在22.8%的休息人群中,只有天气较好的情况下会选择在人工湖周围休息,休息原因也只是因为公园没有足够的休息场地,而不是因为人工湖滨水环境优美而吸引人群(图2、图3)。
图2 使用人群比例
图3 滨水活动分类
2.1.4 安全性
沿湖驳岸均为垂直硬切形式,驳岸活动尺度最宽处与最窄处分别为3 m,1.5 m,沿湖无护栏,即使仅是通过功能,滨水空间也存在安全隐患,更不用说延展滨水空间的活动功能。
3.1.1 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不同使用者对于滨水空间环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将这些心理需求归结为以下几点。
3.1.1.1 通达性与公共性
人们需要私密的空间,同样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而且不同人群形成不同性质的群体领域空间。例如过路人群,他们只在滨水空间做短暂停留甚至只是简单的通过,而使用人群则希望滨水空间可以在游览休憩使用中有充分的场地,优美的环境提供休憩静思,或者促进人与人的交流等实用功能。因此,在滨水空间组织中,不仅应针对过路交通提供简洁路径,更应开辟开敞区域,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3.1.1.2 领域性与私密性
使用者渴望与他人交流也同样需要只属于自己的空间。领域性与私密性可以理解为在保证有安全感的前提下,人类从心理和生理上对自己的活动范围要求有一定的领域感。领域性的体现为个人或几个亲密的人的私密或半私密空间,在本案例人工湖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说是某个群体的半公共空间。在这空间中,使用者不愿受到外界的干扰。这就要求在滨水景观处理中通过某种手段(植物选择,路径分离等)达到不同环境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例如路径交通与活动场地之间的相互衔接与相互独立;静态活动场地与动态活动场地相互依存却互不干扰;小尺度活动场地与大环境空间(广场等)相互联系同时相互分离。
3.1.1.3 宜人性与特色性
由于人工湖所处位置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及景观价值(与鹤鸣茶社,东山形成稳固的空间三角关系,且历史悠久,在人民公园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因此,在人工湖滨水景观与鹤鸣茶社整体景观协调的前提下,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它必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特别的。只有这样,把公园使用者的活动延续到湖边,使人工湖滨水环境景观成为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3.1.1.4 实用性
任何场地的存在不仅应具备景观可视性,更应从使用的角度出发,考虑人的使用,人性化的实现场所使用。实用性显得至关重要。由于水本身就具有调节空气温湿度的功能,滨水活动空间还应有其他实用性功能。在设计中,乔木植被可以带给使用者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利用其树荫,增加人们休息场所的舒适性。针对老人、儿童锻炼的需要也可设置一些健身器材,丰富场所功能。
3.2.1 使用者的行为需求
通过调查表明,尽管人工湖景观环境现状并不特别,但96.2%的使用者支持滨水空间的存在。同时,年龄对水的需求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年龄状况的使用者对水体的体验要求也不同。通过分析,将这些行为归结为4类。
3.2.1.1 亲水行为
通过调查研究可见,使用者渴望一定程度的亲水行为。例如护栏的设置:由于水域面积相对狭长,56.8%的使用者不希望设置护栏以破坏水域与使用者的亲近感。而希望设置护栏的使用者也只是出于对现状滨水场地狭窄,存在安全隐患的方面考虑。多数使用者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进一步亲近水体。由此可见,亲水行为在滨水活动空间中的重要地位。
3.2.1.2 与水有关的娱乐行为
使用者对于水的渴望不仅在于对水的亲近,更希望能有与水直接接触的娱乐行为。例如旱喷、跌水瀑布、喷泉等能够使人参与其中的动态水景;或者能够让人进入的水景小品、溪流等静态水景,都为使用者所向往。
3.2.1.3 休憩、观景行为
休憩、观景行为在人工湖滨水环境中也显的极为重要。由于滨水环境与鹤鸣茶社结合,形成公园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是观景和休憩的绝佳场所。
3.2.1.4 交往行为
使用者渴望与人交往,特别是与不同类别的人群交往,滨水活动空间便为交往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媒介。
(1)驳岸处理:结合人工湖边界环境进行多样化驳岸处理。硬质驳岸与软质驳岸相结合,丰富驳岸形式。
(2)重新进行驳岸铺装设计:通过铺装形式的渐变、转化,提示滨水活动场地的使用形式,引导使用者有效使用场地。
(3)改造人工湖滨水活动场地植物景观:通过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有效搭配,丰富场所三维空间环境。整理东山及鹤鸣茶社周围植物种植,丰富滨水活动场所及鹤鸣茶社背景景观。促成场所景观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1)局部地区加宽驳岸,延长滨水活动场地与湖距离。
(2)加宽经过路径,改善路径局促现状,消除安全隐患。
(3)加宽滨水空间活动场地,并与经过路径分离,促使场所使用与经过交通互不干扰,提高场所使用效率。
(1)局部地区设置水上栈道延伸至湖面。缩短使用者与水环境的距离。满足使用者亲水需求。
(2)局部地区设置块石驳岸,并结合驳岸形成活动场所,围绕水环境进行活动,提高环境亲水性。
(3)设置涌泉、跌水等允许使用者参与活动的动态水景,并结合水景展开活动场地,丰富水景使用。
(1)置入滨水休闲场地。结合滨水环境,东山背景及鹤鸣茶社环境,设置滨水休闲场所。引入多样活动人群,促进使用者相互交往。
(2)置入绿地静态活动场地。结合滨水绿地,设置可进入式绿化场所,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并与青少年活动场所衔接,形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相互交流。
(3)置入亲水活动场地。结合东山设置多功能活动场地,并利用场地前广场空间,通过跌水、旱喷等动态水景开展亲水活动。
(4)置入安静休憩场地。结合软质驳岸,沿湖设置休闲座椅、观景长廊等设施,满足使用者观景、休憩的使用需求。并与活动场地有效衔接,引导场所多样化使用,促成不同使用者相互交流。
场所环境设计遵循——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设计手段,控制环境尺度,形成宜人场所。
成都市人民公园人工湖滨水环境景观改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对于公园整体景观环境、公园历史环境(鹤鸣茶社环境)保护与再利用、公园使用方式、公园使用频率以及使用者使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的原则,根据使用者滨水活动的行为及心理感受的分析来组织滨水环境的改造。从而实现人民公园整体环境-使用的改造。而由此形成的景观设计才是成功的,人性的景观设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