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何 荷,南 晶,杨昌涛,2,*,沈小兵,吴建斌,李建华,2
(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2.东太湖水生态科学研究基地,江苏苏州 215200;3.苏州市吴江区水务局,江苏苏州 215200)
浅水型湖泊是我国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富营养化和渔业养殖等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其提供优质水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常常受到有害藻类暴发的威胁[1-3]。为了提升浅水型湖泊饮用水源水质并保障水生态健康,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来仍旧任重道远。东太湖是苏州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是太浦河下游城市饮用水源的重要来源,水源质量受到如水体营养盐上升、藻密度增加和水体变浑浊等多方面的威胁[4]。藻类导致水源产生嗅味,增大了后续水厂处理的难度[5]。以上问题的发生与水体中氮、磷污染上升密切相关,削减原水中营养盐浓度对于确保饮用水安全和防范藻类水华的风险至关重要[6]。浮游植物群落丰度组成结构取决于水体的营养盐浓度。研究表明,氮、磷浓度及N/P等指标直接影响藻类的生物量与群落结构,且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均能反映水体营养状态[7]。综上,在浅水型湖泊中探索氮磷削减、防范有害水华暴发的应对措施,对提升饮用水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水源型水库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也是满足水源品质提升和水生态健康保障重大需求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其水源水库的生态效益逐渐被人们重视。嵌入式水库是一种位于浅水型湖泊湖滨带的水源水库,因其嵌入在浅水型湖泊内部,故称嵌入式水库。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蓝藻水华问题,管理部门在东太湖近岸区域修建了嵌入式水库用于饮用水应急供应,并逐渐实现日常供水。作为一种新型的浅水型湖泊水源水库,需要明确其在富营养化浅水型湖泊中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和生态健康的作用,掌握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阐明潜在的风险,从而为该类型水源水库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论文以东太湖湖滨带的嵌入式水源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水源水库内外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揭示其在水源水质提升和水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阐明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有效措施,为富营养化浅水型湖泊饮用水源水质和水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东太湖位于太湖东南方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较典型的草型浅水型湖泊,面积约170 km2,全长约30 km,最大宽度为9 km,平均水深为1.2 m。嵌入式水库位于东太湖东岸湖滨带(31°02′6′N,120°29′47′E),水库设计面积为3.7 km2,库容为751.5 m3,设计水深为3.0 m(图1)。水库建有12个进水口,保证直接从湖泊或湿地取水,平均取水量约为15万m3/d,夏季略有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约为50 d。
图1 嵌入式水库的研究地点和位置Fig.1 Study Area and Location of Embedded Reservoir
本研究共设置了水库内外(库内S1、库外S2,图1)两处进行对比分析,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每月中旬在监测点采集水样,采样条件选择晴朗/多云早晨、风力小于2级、湖面风浪小、水体较为稳定的时段。现场采用YSI EXO2水质多参数仪(Yellow Springs Instruments,USA)测定溶解氧(DO)、pH、电导率和水温,赛氏盘(secchi disk)测定透明度(SD)。实验室内测定的指标包含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氨氮(NH3-N)、藻密度(AD)、总悬浮固体(TSS)。采集的水样在4 ℃冷藏条件下运回实验室,立刻进行室内分析试验。采用浮游植物叶绿素荧光仪(Heinz Walz GmbH,Effeltric,德国)测定水样中的叶绿素a(Chl-a)浓度,调制荧光仪采用标准丙酮法测定校正。水体中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P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NH3-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光光度计型号为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450,岛津,日本)。另取适量原水用 0.45 μm玻璃纤维滤膜(450 °C预烧2 h)过滤。过滤后,滤膜于80 °C下烘至恒重,称量并计算TSS含量。浮游植物水样带回实验室后,加入鲁哥试剂,立即静置沉淀,48 h后采用直径为3 mm的软管虹吸取上清液,最后浓缩至50 mL,并用容量瓶定容。浮游植物鉴定用显微镜(CX23,奥林巴斯,日本)在400倍放大倍数下随机鉴定,计数100个视野,每个样计数2个标本,取平均值,藻类的鉴定主要按照Hu等[8]的方法以及藻类鉴定相关的网站(https://www.algaebase.org/)。
数据预处理及相关计算利用Excel完成。数据分析部分,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法(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表示统计学差异极显著),均采用SPSS 22.0软件。绘图采用Origin 2019b软件。
利用采样期间TP、TN、Chl-a和SD指标,评价东太湖水体营养化程度,计算东太湖水体的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state index,TSI),综合分析营养化状态指数(TSI)的时空差异,各指标TSI的计算和总TSI的计算方法参考Zhang等[9]的研究文献,如式(1)~式(5)。
TSI(Chl-a)=10(2.5+1.086lnChl-a)
(1)
TSI(TP)=10(9.436+1.624lnTP)
(2)
TSI(TN)=10(5.435+1.694lnTN)
(3)
TSI(SD)=10(5.118-1.94lnSD)
(4)
TSI=0.326TSI(Chl-a)+0.219TSI(TN)+ 0.230TSI(TP)+0.225TSI(SD)
(5)
TN、TP、SD和Chl-a分别代表TN(mg/L)、TP(mg/L)、透明度(m)和Chl-a浓度(μg/L)。对水库营养状态的判定参考李林衡等[10]采用的水库营养状态分级,即TSI<30 贫营养,30≤TSI≤50 中营养,50
2.1.1 物理因子变化的季节特征
2018年9月—2019年8月,东太湖水体理化因子指标(按时间顺序)如表1所示。对东太湖水体理化指标进行长期监测与分析,东太湖水温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调查期间,水库内外温度为6.4~30.3 ℃,夏季水温较高,冬季最低。pH值在7.75~8.9,平均值为8.39。DO为3.68~12.2 mg/L,平均值为8.72 mg/L,表明东太湖DO含量较高,水体以有氧状态为主,其DO含量全年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
表1 嵌入式水库库内外水体物理因子指标Tab.1 Physical Parameters Inside and Outside Embedded Reservoir
2.1.2 营养盐与Chl-a变化特征
水库内外主要营养元素浓度范围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就空间差异而言,除透明度外,各水质指标在各监测点的对比基本一致,整体表现为库内低,库外高。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期间,水库内外水体中TP、TSS等指标差异显著,其中SD指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而TN、Chl-a、NH3-N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嵌入式水库库内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及 营养盐浓度均值Tab.2 T Test Results of Independent-Samples and Mean Values of Nutrition Indexes Inside and Outside Reservoir
库内TP浓度比库外降低33.3%,且库内外TP浓度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在春季浓度较低,在夏季达到最高水平。库内外TSS浓度差异较为显著,库内浓度比库外降低了54.8%。库内外SD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TSS是影响东太湖水体SD的主导因素[11],表明库内外TSS的差异是导致SD空间极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Chl-a含量反映了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是重要的水质指标。Chl-a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库内Chl-a浓度比库外降低32.6%。
平原河网地区浅水型湖泊是典型的磷限制型湖泊,易受风浪扰动影响,导致沉积物再悬浮,使水体SD较低[12]。围网养殖、西太湖来水水质较差等因素也是造成东太湖磷浓度居高不下的原因[13-14]。水生植物茎叶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颗粒物,并能够防止沉积物再悬浮,以降低水体中的颗粒物浓度,提高水体透SD,在水库营养盐削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5]。入库前,水体通过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库内相对稳定的水文及营养环境为库内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奠定了条件。在水生植物丰盛期,嵌入水库中的TP和TSS均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库外(图2),证实了大型水生植物对减少营养盐的重要作用[16-17]。冬季水生植物衰亡,屏障消失,库内沉积物再悬浮加剧,水体悬浮颗粒物大幅上升的同时,还伴随着关键营养盐的释放,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并在盛行风向影响下形成一定堆积,因而水体SD显著下降,与库外差异明显缩小。水生植物主要通过降低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来提升水体SD,水生植物茎、叶、表皮的吸收作用以及分泌化感物质对浮游植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水体光学特性;水体SD的升高进一步促进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形成有利于草型稳态维持的正反馈调节机制。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以浮叶植物占主导,近岸湿地区水生植物群落组成较为复杂,在较浅的水域挺水植物占主导,主要为芦苇、茭白和香蒲,而水稍深的区域则是以荷花、菱等浮叶植物和穗花狐尾藻、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为主,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水源型水库适当种植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有正向效应,应当结合原水水质、当地优势种等,合理安排种植,以提高净化能力[18-19];另一方面,过量种植不仅会增加投资和维护成本,还可能会因为水生植物死亡腐烂而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植物种植结构及种植密度。
图2 水库内外水体营养成分(a~d)、Chl-a浓度(e)及水体SD(f)月度变化趋势Fig.2 Monthly Variation of Nutrients (a~d), Chl-a Contents (e) and SD Values (f) of Raw Water Inside and Outside Reservoir
2.2.1 藻类生物量及藻密度变化
研究表明,藻类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相对丰度比其他生物指标更能反映水生态环境变化[24]。Chl-a质量浓度可以用来表征藻类生物量,藻密度可以直接说明水体中的藻类数量。论文中藻密度与Chl-a呈现极强的正相关关系(r=0.755>0.6),藻类生物量以藻密度表征。相关研究[25]表明,优势种出现时,Chl-a与藻密度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水库内外浮游植物丰度存在月度和空间变化(图3),库外及库内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分别为1.91×107~8.48×107、4.94×106~1.16×108cell/L,平均浮游植物总藻密度分别为3.13×107、2.32×107cell/L,库内藻密度比库外降低25.9%。除个别月份外,库内藻密度均低于库外,展现出水库消减藻类数量,提高水源生态健康状况的能力。
图3 水库内外浮游藻类密度动态变化Fig.3 Variations of Algae Density Inside and Outside Reservoir
一般认为,藻密度异常增加主要归因于高营养盐浓度,特别是磷的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水体流量等物理因素在藻类时空动态变化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6]。论文中水库内外不同营养盐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是造成藻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水质因子与藻类变化的相关性(表3)及水库内外各项指标差异性,水库内外SD、TSS、Chl-a和TP等指标间均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SD是最直观反映水体光学特征的指标,其中,SD与TSS、Chl-a呈极强的负相关(r=-0.903>0.6),说明主要库区及库外水体光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TSS和Chl-a,与国内外研究一致[27-29]。TSS与TP的强相关(r=0.764>0.6)说明库内外磷的主要存在形态为颗粒态。结合表2,TSS在水库内外空间差异显著,表明嵌入式水库对削减水体TSS、提升水体光学性质有显著作用。相关研究表明,藻类生长与水温和水体光学特征显著相关,与TN及TP的相关性次之[25]。根据研究结果,库内外水温差异不明显,因此,SD及TP是造成库内外藻密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表3 营养元素浓度及藻密度Spearman相关性检验Tab.3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Nutrients Contents and Algae Density
2.2.2 藻类群落特征及组成
论文共鉴定出浮游藻类125种,隶属7门62属。优势种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和鱼腥藻(Anabaena),全年微囊藻属为优势种。库内外水体不同季节藻密度组成比例具有明显差异,藻种类的相对丰度和时间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研究期间,库外蓝藻(Cyanobacterial)、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隐藻(Cryptophyta)、金藻(Chrysophyta)、甲藻(Pyrrophyta)、裸藻(Euglennophyta)生物量所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74.06%、12.65%、8.91%、3.38%、0.92%、0.51%、0.29%,库内与之对应的组成比例分别为52.37%、23.35%、14.42%、6.27%、1.28%、1.86%、0.45%。全年水库内蓝藻的相对丰度降低,而绿藻、硅藻相对丰度升高。东太湖藻类生长状态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在季节上呈现显著差异。季节性的主导因子差异可归纳为藻类优势种属的最优生长季节不同,另外则是由于环境条件随季节变化导致的差异。按季度分析,库内蓝藻的相对丰度呈现冬高春低,与库外一致。其中,冬季库内蓝藻相对丰度超过90%。2018年12月,蓝藻密度最大,优势度也最明显,空间差异不明显。春季是库内外藻类群落构成差异最大的季节,随着温度的升高,绿藻、硅藻数量增加,在2019年5月春末,蓝藻数量降至最低,绿藻增加迅速,而硅藻密度升高不明显。夏季随着水温的上升、光照的加强以及库外来水的影响,库内蓝藻的相对丰度有所上升,与库外变化趋势相比,呈现缓慢上升的滞后性特征。蓝藻和绿藻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水库内夏季绿藻一度成为优势种。9月,库内蓝藻相对丰度再次高于库外。水库内蓝藻相对丰度低于库外,而绿藻和硅藻相对丰度较库外高,表明嵌入式水库不仅抑制了藻类的生长,还改善了藻类群落结构。
图4 水库内外各浮游植物种类的相对丰度和季节趋势 (a)水库外部;(b)水库内部Fig.4 Relative Abundance of Each Phytoplankton Class and Seasonal Trends (a) Outside; (b) Inside
太湖浮游植物主要以蓝藻、绿藻、硅藻和隐藻为主,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4,30]。营养盐的降低是藻密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各藻种的相对丰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31]。在本研究中,嵌入式水库的综合措施对营养物质的去除使藻密度较于库外降低25%以上。此外,夏季浮游植物生长旺盛,高水温、营养化水体是蓝藻大量增殖的主要诱因,硅藻和隐藻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水温、营养程度、SD均较低。因此,嵌入式水库降低藻密度的作用在夏季效果最为明显,秋冬到春夏有较为明显的隐藻和硅藻群落向蓝藻群落转化的现象。蓝藻大量繁殖引起的水华是富营养化湖泊常见的生态灾害[32]。蓝藻大量繁殖分泌的藻毒素以及分解时造成的水体缺氧将导致湖泊正常食物网的破坏,威胁饮用水安全[33]。削减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是控制蓝藻的重要手段[9]。嵌入式水库通过强化颗粒物沉降,以及固体悬浮颗粒物携带氮、磷沉入水底,削减了水体的营养盐浓度,从而抑制蓝藻的生长。夏季蓝藻平均相对丰度降低了83.1%,且蓝藻密度与总藻密度相关性极显著,表明嵌入式水库主要通过抑制蓝藻的增殖来削减浮游植物密度。
采样期间,东太湖整体TSI均值为54.61±7.04,处于轻度富营养化到中度富营养化的过渡状态。库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空间差异和规律(图5)。季节上,库内外均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库外及库内TSI分别为65.15±2.87及50.25±6.91,库外为中度富营养状态,而库内为轻度富营养状态,除12月外,库内水体的营养状态均优于库外水体,其中9月效果最明显,库内比库外营养状态提高2个等级。
图5 水库内外水体TSI比较Fig.5 Comparison of TSI Inside and Outside Reservoir
论文整体上阐明了嵌入式水源水库提升富营养化水体水源水质和保障水生态健康方面的作用,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仍存在潜在风险。首先,2018年12月,水库内外藻密度出现了突增的现象,且水库内增加幅度更大,达到1.16×108cell/L(图3),藻种主要以蓝藻和绿藻为主,优势种分别为鱼腥藻(Anabaena)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水体营养盐浓度从11月开始急速上升,到12月,库内营养盐浓度高于库外。2018年11月和12月初,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大,因此,12月库内藻类的暴发是温度升高和营养盐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营养盐的上升很可能是由于水库内有候鸟停留过冬。从11月开始,大量水鸟在水库内活动,产生的大量排泄物提高了库内水体的营养盐浓度,水库中的小岛基本被鸟粪覆盖(图6),与候鸟迁徙对昆明翠湖的水体环境影响情况相同[34]。藻密度的突增与营养元素的浓度变化表现出一致性,这种变化导致短期内的水质恶化,但随着水体交换以及沉降作用,水质将得到恢复[35-37]。考虑到候鸟迁徙的季节性,建议当地水资源保护部门加强在特殊月份库心岛周围的水质监测和管理,做好预警预报工作。
图6 库内冬季候鸟群(左)和被鸟粪覆盖的库心岛(中、右)Fig.6 Migratory Bird (Left) and the Island Covered with Bird Dropping (Middle and Right) Inside Reservoir
太湖部分水源地中嗅味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夏秋季节,丝状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水源地中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2-MIB)严重超标,且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是主要产2-MIB的源[38-39]。嵌入式水库内外主要产嗅藻类包括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和颤藻(Oscillatoria)等,产嗅藻类增长会带来水体嗅味物质增加的风险。对水库内外伪鱼腥藻和颤藻等产2-MIB蓝藻进行分析,水库内产2-MIB蓝藻密度显著高于库外(p<0.05),尤其是8月—9月,库内产2-MIB蓝藻大量繁殖(图7)。库内产2-MIB丝状蓝藻的生长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库内产嗅两藻种密度均明显高于库外,表明嵌入式水库存在滋生产嗅蓝藻,发生嗅味事件的潜在风险。嵌入式水库流动性较差,其相对静止水文水动力特征适合丝状蓝藻的生长繁殖,因此,伪鱼腥藻等产2-MIB蓝藻库内藻密度相对库外明显较高(图7)。研究表明,伪鱼腥藻在密度为5×104cell/L时即可产生大量2-MIB,引起水源嗅味物质超标[40]。本研究中产2-MIB蓝藻密度在8月和9月已远远高于产嗅阈值(图7)。论文并未监测2-MIB浓度情况,但根据水厂的反馈信息,嵌入式水库在夏末和初秋提供的原水中确实存在2-MIB浓度超标的情况。因此,未来该水源水库管理工作的重心不仅需要放在水源品质进一步提升上,还应注重防范季节性藻类生长,尤其需要防范产嗅蓝藻的生长。为了减少以上潜在的风险,一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测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开发可靠的原位防控技术,减少季节性藻类暴发和产嗅蓝藻生长的问题。
东太湖承担着供水、防洪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提升水源水质、减少富营养化对水源的影响是东太湖水务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水库型水源地的水质提升已经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富营养化及藻类暴发是水库型水源面临的共性问题[41]。国内外不同类型水源水库,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提升水源水质,地处热带的Americana水库(巴西)[42]从库内食物网结构入手管理,适当捕捞食浮游动物的鱼类以提高浮游动物数量,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此案例类似的德国Wupper水库[43],采取控源和食物网管理相结合的技术解决富营养化问题,该水库水体SD提升和总叶绿素浓度下降,营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加拿大Caron湖[44]是人工浅水型湖泊,面积及库容较小,通过设置非织造土工布为滤料的浮式过滤装置提升水质由富营养化状态改善为中贫营养化状态。国内在水库型水源地生态整治方面,多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和生态修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湿地的自净功能,有效改善水质和保障饮用水源,如杨浦水库、官厅水库[45-47];通过水库水力调控、物理拦截等手段,使出水水质稳定,如青草沙水库和宿鸭湖水库[48-49];通过生物和物理联动处理,选择合理鱼种进行增殖放流,以及水生植物合理收割的生物操纵方法,如金泽水库和尔王庄水库[50-51]。本研究中,嵌入式水库在水源水质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例如,可以因地制宜地增设前置库人工湿地作为缓冲区,净化原水水质,实现低污染原水溢流入库。东太湖作为苏州的重要饮用水源,受到营养盐和藻密度升高、水体变浑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上风浪扰动引起的底泥再悬浮,水质和水生态状况日趋严峻。嵌入式水库不仅强化了东太湖供应健康水源的能力,还可通过促进固体悬浮颗粒物的沉降、营养盐吸收以及抗风浪扰动能力,展现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提升水源品质和保障水源生态健康的潜力,具备了一定的推广价值。
对于嵌入式水源水库面临的风险,如冬季候鸟带来的营养输入风险和夏季产嗅蓝藻带来的水体嗅味风险,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其他水库成功案列,充分利用和提升水体自我修复能力,如库外设置复合湿地前置库、库内采取水生植物培育和鱼类种类的食物网调控等生物操纵方式,进一步提升嵌入式水库应对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源头削减污染负荷,控制入库营养盐量,是经济有效地降低水库营养程度和抑制水华暴发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制定保护水库水质的长效机制,建立因地制宜、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案,加强常规水质和水生态监测,建立水源地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健康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从管理的角度强化嵌入式水库应对风险的能力。
对东太湖嵌入式水库内外的水质以及藻类相关指标进行表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东太湖库外营养状态总体为轻度富营养化阶段,库内则处于中营养阶段,结合TSI分析,嵌入式水库可以显著削减水中颗粒物浓度,提升水体SD,且可以有效降低水体营养盐;(2)嵌入式水库能够有效降低藻密度及藻类生物量,尤其是降低蓝藻的藻密度和相对丰度,优化藻类种群结构;(3)水质及藻类群落综合分析表明,嵌入式水库在水源品质提升和水生态健康保障方面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然而,冬季大量迁徙候鸟带来的营养物质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源,其对嵌入式水源水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库内产嗅丝状蓝藻(伪鱼腥藻及颤藻)浓度较库外季节性升高,导致水源嗅味物质超标风险增加。建议,在发挥嵌入式水库提升水源水质及保护水生态健康的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如充分利用生态湿地的净化效果和增加水体流动性等),加强水源地风险管理,重点防控和消除潜在的风险。本研究对湖泊嵌入式水源水库、河边滩水源水库水质和水生态安全保障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