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樊宏伟,刘菊泉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于2019年年初在全国正式实施。《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我国重要的教育形式,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其地位相等,并在其对应的领域发挥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该方案的颁布是为了着力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全面改革的关键问题[1]。
《实施方案》十分关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育训结合等问题,并且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等基本规律,探索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校企双元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学校和企业一起制订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把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有机融入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环节。2020年9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中,重申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性。2021年4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领会***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教大会的精神实质,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成功走出长期“低迷状态”的突破口。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钻井技术专业在完成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验收后,在其他专业继续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模式在全世界最具特色。在“双元制”模式下,企业和学校两个育人主体一起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学徒)的教学和培训在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框架下开展,深受德国企业的认可。美国和加拿大开展“能力是基础,岗位是核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为本”模式。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倡导能力和知识并重,确定能力标准”的“能力为本”模式。我国借鉴美、加、英、德、澳等职教发达国家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提出了“产教融合”模式,并积极在全国推行。这种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上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全新的育人机制。学院钻井技术专业贯彻落实《实施方案》中进一步强调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学徒制的深刻内涵,积极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机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试点,形成了“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构建了训教交替的课程体系和“双元共育、交互训教”的育人模式;探索建立了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2]。
当前,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对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本路径。以产业链为根本点来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让职业教育脱胎于经济社会,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同发展的生态系统[3]。产教融合的好坏对应着职业教育的成败。为解决好“校热企冷”和“企热教师冷”等难题,学院始终确定高质量供给为发展重心,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确保人才需求链和供应链的畅通,确保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服务行业、适应产业、引领业态”等方面的实效。学院与克拉玛依地质工程公司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成立了“天成西域地质工程学院”,校企双方在高职招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课程标准制定、钻井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新疆培养大量留得住的石油钻井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长期确保新疆成为全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促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挑战。当前,怎样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高职院校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所以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时,务必考虑地方资源要素,尽力为当地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全力为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人才支持[4]。产教融合平台,让企业和高校两大育人主体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针对性进行的培养,将企业所需的技能转化为知识和任务,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破解地方高技能型人才不足的困境,同时也能改善地方的人才结构。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升,现场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推进,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完全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5]。
德国、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政策方面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推进校企合作的落地实施。2016年钻井技术专业与克拉玛依市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并成立了天成西域地质工程学院,秉持“合作共赢,职责担当”,以学徒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校企双方就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招工、培养方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师徒考核、管理机制等方面达成一致,通过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现代学徒制招生与招工管理办法》等23个制度,组建了有225名学生的7个学徒制试点班级。学院的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钻井技术教研室主任、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分别对接企业高管、人力资源部门、钻井队队长、带徒师傅、学徒班管理人建立联系,从五个层面确保各自工作任务。学徒身份确定以后,签订企、校、徒三方协议,协议首先确定了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其次确保了其合法权益,最后还明确了他们在企业锻炼期间必须享受一定的员工待遇。在此基础上,学院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范了顶岗实习相关文件。学院积极配合克拉玛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高职毕业生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学院积极申报职业技能鉴定点,有八个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有力地推动了“双证书”制度的落地。
以企业管理人员、现场师傅,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并以现场钻井技术专家为补充,成立了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石油钻井行业的特殊性,制定《钻井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创新构建以“双元育人、双重身份,交互训教、工学交替,岗位培养、在岗成才”为内涵的“三周期、五对接、学训交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学生(学徒)深入克拉玛依市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六个钻井队、两个大修队和一个小修队,进行场地工、内(外)钳工、井架工、钻井液工和柴油机工等六个工段的岗位轮训,实现“在岗培养、岗位成才”的目标。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共同建设开发课程是课程建设的必然。在校企开发课程过程中,综合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提供的职业技能标准,并参考已有的课程资源,综合考虑课程未来实施的情境,将课程各部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把实训项目和教学项目详细列出,确保学生们掌握必要的知识体系,获得合格的职业能力。除了提供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企业也要及时分享行业(企业)的典型案例,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同时,企业还要分享岗位工作环境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以便于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选做课程知识。按照《学院关于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钻井技术专业重构了基于学徒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修订了课程标准,开发出《企业文化与现场管理》、《钻井认识实习》等两门企业课程,编写了《钻井作业》、《固井与完井作业》、《常见钻井事故的处理与预防》、《钻井录井与测井》等四本活页式教材。
表1 学徒岗位能力课程一览表
在明确利益各方责、权、利的基础上,细化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逐年编制经费分摊方案。学院承担学徒在校学习期间的相关教学费用,如学院导师和企业师傅课时津贴,实训过程产生的耗材费;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教学的各类支出,包括支付师傅带徒津贴和学徒津贴,提供学徒岗位教学必须的设施设备和相应的生产条件等。为了保障学徒权益不受损害,学院为学徒购买校方责任险,企业为学徒购买在企业的工伤保险。除此之外,企业还根据学徒在岗学习成绩、出勤请假情况、职工活动参与度等方面的情况,评选优秀学徒和优秀带教师傅,发放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为此学院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相关制度和教学团队培养路径,校企双方在师资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互相支持,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技改、研发等活动,校企共同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课程,积极组织教师到内地相关机构及高校学习培训,参加课程建设高级研修学习及全国现代学徒制专题培训,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专业教师现代学徒制教学理念(见图2)。
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实践,学院企业不断研讨、协商、改进,最终建立了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制度先行、操作可控”的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学实施管理制度、学徒管理办法、学徒制教学督查制度、基于工作岗位的以育人为目标的学徒考核评价标准及创新性的考核评价办法、学徒成长质量监控体系。明确了“双主体”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的职责,解决了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成本分担问题,确保了试点项目的顺利有效实施。
学院与合作企业多次协商讨论,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成本分担实施办法》、《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集中授课和师带徒津贴支付办法》。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给学徒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工作岗位、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并确保学徒的报酬发放到位。学生在企业岗位学徒期间,企业制定轮岗计划,每天为学生免费提供三餐和住宿,给每位学生发放不低于2500元每月的津贴(根据学徒岗位和考核结果发放)。结合校方责任险、工伤保险同时、奖学制度和奖教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为企业师傅带徒学习建立了长效激励和保障机制。学校认真监督、严格落实学徒的实习报酬和福利待遇发放到位,维护学徒的合法权益。
新疆位于伟大祖国最西北,离内地较远,与内地很多省市相比气候相对较差,内地省市石油院校石油钻井技术类毕业生主要来自当地,来偏远新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石油钻井作业一般在戈壁荒漠等野外,现场工作非常艰苦,内地大学毕业生来新疆工作以后非常容易流失。2015年,学院钻井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只有30%多一点,所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新疆本土化石油钻井人才,是破解新疆石油钻井行业人才短缺难题的核心举措[6]。学院与克拉玛依市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构建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学徒成才通道,将企业文化、实际作业工种的岗位职责和职业技能要求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有针对性的培养拥有实际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石油钻井人才。
努力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和“校外基地教学化”是高职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校内基地生产化”是指学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建设真实生产工艺环境、技术和流程的车间工厂,创造仿真环境,在学校引入具有生产功能的工厂,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力和本领得到提高。推进“校外基地教学化”是指职业院校积极开拓校外工作实践场所,让合作企业工厂车间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功能[7]。学院钻井技术专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先后建设了钻井虚拟仿真等9个虚拟仿真实训室,石油石化虚拟仿真基地2021年被教育部批复立项职业教育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单位。
职业教育把“为企业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做为终极目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学院主动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并主动地向行业、企业征求课程建设、专业调整和技能教学等方面的意见,确保校企双方的供需无缝对接。于企业而言,缩减了招工费用,确保了企业用工的稳定性;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全程参与,完整地解决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用、育、留”问题;于学院而言,探索出了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两方面的新路子,培养了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学院在校内向合作企业提供培训场所及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必要时还可以派教师“送教上门”。学院和企业合作开展的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双赢,助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