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田 野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工业技术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能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现代制造技术朝着大型、精密和高质量等级的方向发展,要求从业人员除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快速成为合格的“岗位人”和“职业人”。然而大量事实证明,大部分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并不能快速适应企业文化,难以接受崭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狠抓学生技术技能提高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工业文化素质的提升,努力培育德技双馨的技能型优秀人才。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文化是提升我国工业品质和设计价值的保障,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1]同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探索推进开放式立体化的工业文化建设,探索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探索与行业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在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凝聚激励教师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潜移默化的熏陶规范学生行为举止,导向示范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快速转换与平稳过渡,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建设中。[2]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工业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全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近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工业文化建设,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深入挖掘、研究和总结办校历史、办学特色和行业企业以及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
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道艺兼修,敬业乐群”的校训,坚持“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办学传统,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强化文化育人,服务文化强国的战略,凸显学校石油石化办学特色,着力聚焦和打造富有特色的工业文化,将工业文化的创新、效率、质量、合作等核心文化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系统搭建工业文化教育平台,努力培育青年师生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工匠精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
工匠精神作为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工业文化建设应将新时代“工匠精神”具体化、内涵化和目标化,即确定铸匠心、砺匠艺、立匠德的“三匠”育人理念。
铸牢匠心,即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内心笃定,守正创新。一是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挖掘工业文化价值内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贯彻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参与教学的师生。二是以专业文化素养和职业文化素养为核心,构建富有工业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行业、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流程与规范及时嵌入教学教材,建立工业文化的课程观;教学组织中传递行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引导接触体会工业文化的内涵,了解和学习相关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准则,养成正确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态度,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实施“情境体验”、“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和“互动反思”等教学策略,激发岗位做事的情感,体验岗位做事的行为,锻炼岗位做事的能力,内化岗位做事的要领;借鉴企业职工绩效考核模式,对实践效果进行过程性考核,并将劳动纪律、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节能环保和行业法规等引入考核内容,全面培育学生工作价值观和基本职业素养。[4]
夯实匠艺,即将工匠精神外化为“艺”,精钻技艺,追求卓越。一是引企入校,引产入教,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纳社会资源,引进真实生产工艺流程,制定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课程标准,开发适于学生动手操作的项目,实施以具有行业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开辟工业文化融入学校的主渠道。[5]二是依托石凤武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孙东辉技能大师室”和“胥林东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等平台,充分发挥技能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聚焦师生能力提升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就业指导,通过自身成长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到校园、课堂,实现文化育人目的。三是打造双师型队伍,鼓励指导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熟悉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承担力所能及的生产任务,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工程意识,同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校企深度融合。四是组建兴趣小组和科技创新工作室,借助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等平台,对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检测,有利于工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传递,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发掘学生创意潜力、开拓创新思维、激发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厚植匠德,即将工匠精神凝结于“德”,精神传承,爱岗奉献。一是明确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总体目标,即弘扬一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两种形式,潜隐的形式和渗透的形式;培养三种精神,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梳理四种情感,理智感、道德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落实五种属性,事务性、安全性、依归性、管理性和利他性。二是创新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模式,深化课程改革,通过选取各行业各工种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并引入课堂,把崇尚劳动、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去。二是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和区域领域红色文化等优良传统,结合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开展以塞罕坝精神、铁人精神等为代表的教育,阐释工业文化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坚守信念、砥砺前行、爱岗爱校、保家卫国,与时俱进,继承创新。
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学校成立伊始,就以瞄准职业、工学并举为己任,建立了国内最早的实习工场和实验场。随后学校教务更是明确提出“高职部於学理外对于机器使用技术熟练力与充分时间之实习,以养成实地工作之才”,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近年来,再次出台完善《校企合作生产车间管理规定》、《工业中心实训课课程思政的重点环节指南》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指导性文件,确定“四个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效益与成绩合一)”的生产性实训指导思想等,明确了工业文化建设方向与内容,保障“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6]积极引入6S等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在实践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贯彻执行,按照“真实企业”的规定组织实践教学,并且形式化、行事化和习惯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遵守上岗规定、安全规程操作、设备保养、工具摆放、物料搬运、环境卫生到员工协调配合等方面都严格效仿企业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一直都有萦绕其间的“职业人”文化熏陶,逐步养成严谨规范、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追求革新的优秀文化品质,实现学校的实践环节和职业文化的精髓深度融合,并最终回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以及工业文化成熟与发展的促进与推动上,着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打造仿真工程环境。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化的安全、卫生、环保的生产环境,从实训基地的整体布置到工位岗位的定点标识,再到材料库房的货品存放都要突出企业元素与职场氛围,进入实践场地就像进入生产车间一样,从零件的加工工艺、检验验收到安全技术和纪律规定等各方面均按工程实际同样要求,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认知行业,认可职业,认同企业。
打造工业文化长廊。结合中心特色与学校办学历史,紧抓工业文化、职业文化、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打造“工匠精神”文化长廊艺术,宣传展示中心历史发展、优秀学子典型事迹、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宣传与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机器实物和雕塑等,宣传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工匠精神”认识,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时刻感受工业文化的熏陶,坚定制造强国的信心。
打造工业文化空间。优化学校硬件环境,将“工业文化”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符号融入到校园环境之中,将学校自然景观与工业元素深度结合,在学校主干道两侧摆放布置标志性景观、雕塑景观、机床模型和企业文化长廊等,完善校区内园林道路的路牌和建筑物标识的整体策划,以直观和形象化的方式营造鲜明的工业文化空间,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与学习中,激发学生对专业、对工业建设的兴趣和探索精神。[7]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校园工业文化的建设,在德技双馨人才培养、教师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效果。近两年来,工业技术中心教师指导学生荣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创新竞赛和技能竞赛奖项近40项,其中2名同学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5名青年教师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河北省技术能手”及“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以参训学生最多的机械工程系为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9.44%,毕业生专业相关度91.83%,且离职率低,薪资水平较高,得到企业高度认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