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晓敏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短视频是指与传统长视频相较而言,在各媒体平台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息状态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1]。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迭,短视频行业持续占据着新媒体发展图景中的热点与高位,成为信息表达的主要方式和娱乐交流的主要场所。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带来便利,然而,受资本逐利本质的影响,导致短视频行业的异化发展,流量至上、文化速食、娱乐为王等弊病日益暴露,内容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新颖、刺激,算法带来了精神沉迷和意义消解,深刻影响大学生精神价值世界。“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必要”[2]。新时代,全面认识短视频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问题,积极探索价值观教育对策,做好大学生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3],其中20~39阶段的年龄群体占总人数的49.6%,由此可见[4],短视频进一步深入网民日常生活,青年学生已然成为短视频的主体力量,也是粘性最强的 “粉丝”。在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声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包容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平台,激发价值主体意识,符合大学生成长需求,与此同时,短视频也致使部分大学生单向化吸收短视频内容,模仿甚至依赖短视频,导致价值观念出现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方面短视频碎片化叙事,打破以往逻辑叙事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碎片化的景观形式,使原有事物的表征与假象糅杂在一起,呈现出片面的、不完整的意义,短视频时代下,人们沉浸在短视频带来的浅层快乐和幻想世界之中,对真知的追求、探索逐渐谈化、放弃,价值认知发展受限。另一方面短视频主体去中心化,短视频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创作内容)创作模式使得短视频“准入”槛极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视频创作并表达自己的价值情感,民间用户成为其强大的基础用户,“土味文化”兴起,短视频用户通过俗套剧情、庸俗内容满足人们的猎奇快感,为青年带来一场审丑狂欢。此外,秉持“流量至上”短视频创作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创作有悖事实、哗众取宠的作品,导致价值失真,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对事实的认知能力,使其难以触及事物的真实面目,价值认识日趋表层化、负面化。
首先物质追求行为泛滥。短视频平台里充斥着各种形式的炫富,时尚、品牌、个性的追求,尽显生活奢侈之态,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机具诱导性,价值取向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其次是历史虚无主义泛起。泛娱乐化的短视频平台为虚无主义提供很好的存在基础,在现有短视频作品中不乏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5]的行为,一些作品随意剪辑、恶搞、诋毁历史人物,消费历史,把严肃问题娱乐化,导致大学生否定崇高,意义价值消解和虚无。另外,由于大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有限,短视频平台中噪音过多,使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式微,大学生责任感弱化、价值目标缺失。
短视频时代 “每个人都可能在15 分钟内出名”,现实中也有鲜活的案例,有些人仅凭一条视频就可以“一夜爆红”,成为集流量于一身的网红,网红带货、网红打卡、网红主播层出不穷,他们动辄收入百万、千万甚至过亿,许多大学生对网红们的成功之路表示艳羡,十年前科学家是人们的人生理想,十年后网红是人们的人生追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功利主义思想投射到大学生价值观念中。据新华网《95后的迷之就业观》报道,有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网红,而且有近半数的“95后”希望通过颜值引起同事的关注,比例超过了“通过工作努力得到认可”[6],很多大学生渴求网络成名,躲避脚踏实地的努力。此外,有些大学生耽于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满足和快乐,再回到学习、科研时显得躁动不安、急功近利,沉心学习却如坐针毡,这种心理惯性导致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部分创作者把宠物、孩子、父母当作拍摄对象,制造噱头,以获得关注和盈利,任何人、物都可成为目的达成的工具,缺乏一定程度的道德约束。
一是评价简单化。短视频平台为个体赋能,人人皆为创作主体,造就了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人们感知到的世界不再仅仅是媒体或者记者选择呈现的内容,这种取舍权力落到每一个短视频用户主体身上,每个人都是评论者,也是裁度自己生活的主宰者,主体在选择时会仅凭个人好恶与相关的人或作品建立互动关系,形成一定群体和圈层,进而构筑起观念之墙,导致逐渐远离以前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判断准则,一些宣传的主导、主旋律的内容会被其列为教化的存在而抛弃。二是评价宽容化。短视频时代下信息充斥和不动脑筋就能得到情感满足的现状,降低人们思考的耐心,对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失去对簿公堂的自觉性,选择放任、忽视。一项关于抖音使用和认知情况的实证调查中表明,在模拟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视频的情景时,近50% 的学生选择“滑动跳过,继续看下一个视频”,而仅有16.6%的学生直面问题,选择“批判或投诉相关视频”[7],在是非善恶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宽容的态度,对错、好坏与我无关的错误心态占据着多数大学生的头脑。
短视频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为价值观教育内容、方法和功能发挥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目前短视频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音乐、科技、旅行、摄影、影视、政务、传统、动漫等各大领域,学习资源丰富,这些内容已经远超出学校价值观教学的内容范畴,仅在短视频平台就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学校教学的意义定位和能否及时回应学生的价值关切,对错误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成为目前价值观教育内容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短视频是一个沉浸式、去深度的媒介平台,在算法技术的加持下,人们很容易沉溺在短视频的虚拟世界中,接收各色各式的价值观念,侵蚀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念,学生如何对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背离的内容进行识别?如何对缺乏事实依据的信息保持价值中立?如何获取事物完整的价值表达、逻辑叙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自律能力,因为在资本和技术的发展逻辑下,个体深度思考的空间将被不断地压缩,这些问题一定会继续存在并不断加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其发展趋势,从主体出发,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防患未然。
首先是短视频载体的应用研究欠缺。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一个自由多元的媒介平台,各种观点的可以自由表达、呈现,传统价值观教育中灌输教育、说理教育变得效果有限,单向的对话方式已经无法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目前学界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短视频载体功能的理论研究有限,短视频在实践应用中也未能完全发挥其提高价值观教育引导力、吸引力、亲和力功能。其次,价值观教育表达策略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短视频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话语表达空间,纯粹的知识性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内在的价值需求,价值观教育输出时必须注意权威性同时兼具吸引力,大水漫灌之下有小水滴灌,教育过程要关注个体,量体裁衣,探索学生价值选择特点,定位学生价值问题焦点所在,施加教育引导。最后,意见领袖、网红等群体的价值引领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Mob研究院研究指出,当前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为短视频内容创作的主力,以95后、90后为主,聚居在北上广,这类群体通常为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在短视频平台拥有一定数量粉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极易获得粉丝圈层的价值认同,粉丝的粘性较高,覆盖面与影响力不可小觑,在价值观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短视频UGC的创作模式使短视频生产者和消费者界限的消融,人们具有双重身份,“产销合一”,从当前的UGC内容发展生态来看,短视频的创造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导致作品泛滥,存在重娱乐、轻价值的倾向,舆论场出现圈层化传播,导致思想多元化、主体多样性现象,严重削弱价值观教育功能。首先,价值观多元化直接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功能。每一个短视频创作都会被有意义无意的植入价值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价值渗透,一方面,社会中的庸俗低下、腐朽的文化思想含混于视频之中,影响、荼毒大学生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当前世界背景下,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策略,网络短视频自然会成为其目的达成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趁机侵入短视频阵地,扭曲受众的价值观念,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功能。其次,主体多样性削弱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功能,人人可创作,人人都有话语权,使得具有相同价值体谅的人们自发形成圈层。而且人们在利益诱导下,哗众取宠的作品层出不穷,干扰价值观的引导,削弱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功能。此外,短视频具备的精准投放功能和分众化传播效应,使大学生极易沉迷,专注力、思考力逐渐消磨,有些学生面对需要高成本脑力活动望而却步,甚至为逃避在课堂上用手机观看短视频,造成课堂教学危机,直接阻碍教育功能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变、条件在变、大学生也在变,要适应迅速变化的形式,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载体”[8]。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短视频时代给大学生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和冲击,同时,我们应学会辩证的看待短视频的影响,因势利导,努力化挑战为机遇。
首先,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短视频时代,极大降低了作品的创作门槛,使得土味文化横行,以貌取人等的狭隘的审美价值观念泛滥,“网红脸”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并为其付出大量的金钱代价,甚至超出自身承受范围,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审美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一要建构正确的审美评价体系,教育者教育大学生明确什么是美,审美的意义所在,同时可以让美学专家介入,向大学生分享审美经验,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表达,学会对美的鉴赏与评估。二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在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开展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或比赛,让学生切身参与到美的创作中,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
其次,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培育道德素养。受市场经济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短视频平台中不乏暴力色情、工具理性、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污染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其影响不容小觑。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深化学生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遵守道社会公德,努力涵养个人品德,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引领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面对短视频平台的错误的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悖的视频内容要敢于发声,积极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短视频空间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再次,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清楚人生目标的实现的过程性,绝不会一蹴而就,必将需要个人付出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到达理想彼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成功不具有复制性,人生意义感只有在人生奋斗过程中才得以满足。此外,短视频时代的全民参与,难免出现泥沙俱下、乱象丛生的现象,极大的冲淡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声音,在短视频中着力打造价值观教育平台,融入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特色专题,用主流价值观引领短视频网络文化发展。
***总书记曾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0]。有人认为短视频是大众表达的第三次语言革命,当前,短视频已然成为大学生娱乐交往的主要场所,价值观教育应打破时空界限,积极开展网络价值观教育,充分挖掘短视频教育载体功能,实现短视频与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
首先,建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对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细致、深刻的阐述,全面展示教育内容面貌和逻辑理路,同时结合短视频传播碎片化、密集性的特点,将晦涩难懂内容进行情感化表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线下以理服人和线上以情化人的相互配合,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将价值观教育延伸为持续性活动。
其次,充分发挥“网红”教育效应。“网红”群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短视频时代下由其衍生出一种新型群体“超级个体”,他们粉丝群体庞大,具有强传播力、影响力,短视频传播特点形成的圈层文化又可以保持超级个体受众的兴趣和忠诚,因此,他们在价值观教育中的意义不容忽视。一是学校可以对“超级个体”、“网红”进行正向引导,干预其输出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教育,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是打造教师、学生等校园网红,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模仿榜样,发挥其个人魅力,增强价值观教育吸引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三是强势入驻“超级个体”所在的各大传播平台,打造属于价值观教育的圈层文化,各大平台联合互通,教育内容互补,学校主动设置舆论议题,并对热点事件进行及时回应,引导舆论走向,减少短视频平台中价值观教育“缺位”现象。
环境可以悄无声息的熏陶、感染人们对思想、情绪和行为。我们必须不断优化短视频平台,帮助大学生隔离不良思想,净化、整治短视频平台。
首先,国家方面出台规范,加强内容监管。有关部门的内容监管不力导致短视频平台鱼龙混杂、美丑不分、真假难辨的内容泛滥,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完善监管机制。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短视频运营规范和细则,明确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加强内容的审核力度,加重违法后果,构筑短视频的法律红线。另一方面,法律和机制的制定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注意及时向公众公布惩罚信息,鼓励用户积极举报短视频中的不法行为,号召群众力量,让不法分子无所遁形。
其次,平台本身加强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平台要摒弃唯利是图的观念,增强社会自觉性,积极主动筛选、审查短视频内容,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加强对健康、积极、主旋律作品的推广,坚守内容为王的,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对于违规行为,进行追责处理,采取永久封号、联合抵制等措施,严守实名准入原则,各大短视频平台相互打通,建立不良用户信息名单,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再次,技术层面合理设计,防止用户沉迷。技术的革新会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容易让人沉迷在算法构建的世界之中,所以必须都技术设计进行约束,从而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一是技术设计必须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初衷,而不是使利用技术架空用户,让人们沉浸在虚无的算法世界。二是短视频开发者应积极探索防沉迷方法,目前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已经设置了防沉迷系统,但主要针对的是未成年人的限制,对大学生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系统,比如可以强制限制用户使用时间,单次和一天使用时长的控制,控制用户账号数量,一人一号,设计健康的使用系统。
最后,主流媒体进驻平台,做好舆论引导。目前,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代表国家的主流媒体已经进驻部分短视频平台,获得了极大关注,同时其他主流媒体、部分高校也纷纷入驻,他们获得了一些影响力,但是还远远不够,像一些高校对于短视频的运营、管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强,形同虚设,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主流媒体,一方面要凸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积极引领社会认同,制作精品力作,进行主旋律文化的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直面热议话题,激浊扬清,代表广大受众的利益,积极发声,增强宣传的灵动性、机敏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