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师欲善其教,必先悟其道”——科学发展观下“以人为本”论师道

时间:2024-07-28

马 丽,王尔新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热能工程系,河北承德 067000)

“师欲善其教,必先悟其道”
——科学发展观下“以人为本”论师道

马 丽,王尔新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热能工程系,河北承德 067000)

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事业的宏观指导,对为师为学的丰富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师道内涵在新时期的传承发扬和创新进行了论述。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师道

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论点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事业的宏观指导,立足于育人为本的百年大计,对承接教育事业的主要载体—高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无论从高校的办学体制、办学思想,乃至教育工作者的组织团队、执行力量都面临着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下,对自身的不断反思和丰富提高。而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更是担负着严肃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唐代著名学者韩愈有文:“人无德,不能善其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道根基在“德”。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其社会广泛定义为教师道德或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然而,这仅仅是从职业道德角度对师德意义的概括和要求;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背景要求下,教育不断改革,德育要求创新,师道的内涵应该得以更深刻的丰富和发展,教师自身也应对师德操守的外延进行反思与构建,扩展和细化。

1 明师道,德为先

行师道,首先需要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做人,做事,做学问,最根本的还是做人。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人格;从以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至今的孔子开始的中国传统教育,一直以培养“君子人格”为首要任务。这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儒家思想的德育目标“学为圣贤”,即追求圣贤人格,修为得道以至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品德,此为德育和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使学为圣贤,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身体力行从一点一滴做起,修为才可得以积累和沉淀。儒家提倡圣贤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儒家对理想人格培养的重视和对道德理想高层次的追求[1]。

然而,我们当下的教育,持续几十年,被称之为应试教育,升学是这种教育的最终指向,家长和学生在很大的认识层面上,都把学校当成技能培训班,当作功成名就的桥梁,期待成功可以进行模式化复制,从而导致教育过于功利化。

在这种对教育导向的狭隘意识理解层面上,当代中国的学生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多是物质的、功利的。一些人忽略了人格理想,没有人想成为一个君子,也没有人畏惧做一个小人,更没有人要成为英雄。只要有巨大的利益,无视君子人格去做小人也觉得值得;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理想相悖,君子人格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市场[2]。

做人,为师,为学,很重要的是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随着时代前进,并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教育陷入误区,从而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丰富深化,我们的教师更应该牢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将始终作为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正所谓,明师道,德为先。

2 亲其师,信其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传道为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论是被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或者“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主体,是求知求真的榜样。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必须慎独自律,做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操守及人格魅力的丰富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

首先,关键强调的是修身。所谓人不修为己,己不成人。要培养道德感强,价值观高尚的具有君子人格的学生,教师务必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孔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立言、立身、立功的根本,更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3]。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可以对学生的整个个体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爱国与爱;服务与金钱;崇尚科学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与人格力量”的主题,树立高尚的师德、师智、师能、师品。目前,中国教育流俗逐利的浮躁导致人格教育上的缺失,使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因而失去了教育的神圣性。是否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圣贤人格,不是安身立命的基本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的道德问题。君子人格既不是学历,也不是技能,更不是资本。对教育理念和价值理想的坚持和思考,将鞭策着教师无论作为社会公民,同时更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认真而更好地去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做好传统圣贤思想的传道人。

3 传其道,力其行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教育:教育的灵魂,就是发现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兴趣,这是“人力资本(人的资本和能力)的积累”的开端,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公平,是健康社会最基本的规则,服务于学生的兴趣,才是教育的灵魂[4]。

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非成年人的所想所需,忽视了他们学成后应负的责任。教育的灵魂,不应是培养和塑造,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理解学生成长中的兴趣和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兴趣和提供富有人文精神的生活;唤醒学生的兴趣并教授工具书的使用,资料的查询和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

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教人们思考什么,而是如何思考。教育不是单行线,不能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从老师那儿传授给学生。如今,大学生不可能凭着良好的记忆力,只是机械地记忆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在大学学习中胜出。

具有思想,德才兼备的教师,是用心灵在授课,用飞扬的激情和睿智的思维影响学生。期望学生从课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事实、数据和被广泛认同的理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用数据证明论点的能力,通过批判分析用新理论挑战旧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质疑权威。在强调批判性思考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有极强的好奇心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能力,并能将最新发现的知识运用到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革新中。

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去对学生兴趣的发现和引导,教师也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为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要承担怎样的责任。此外,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塑造,正确引导学生将个性专注向健康成才的方向去充实发展;避免因兴趣的过度执迷而产生意识的偏执和心理发展的不健全。

教育有灵魂,授人以思想;教学相长,寻得乐趣,孜孜不倦,乐在其中,才是教书育人,弘扬师道,师生双赢的最高境界。

4 承精髓,求创新

追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大师级的人物比比皆是,孔孟的仁义礼仪,老子的“无为”;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宏观指导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广袤的教育土壤上,迫切需要滋长更多大师级的人物,继承和发扬国学沉淀及哲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从而丰富和发展师道的深刻意义。

“大师者,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诚挚而永不妥协的探索。”[5]

古往今来,众多德高望重的教育家身上,值得我们崇敬和钦佩之处,绝非简单是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而是他们身上所承载和实现的教育的灵魂。真正的教育大师,是用灵魂在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才有润物细无声,才有桃李满天下。

因此,为师者不但应该作为一名优秀学风的酿造者,同时,也要成为师道声誉的建树者。承担对国家、对学校、对学生、对自身的责任;奉献爱岗位、爱学生的爱心;具有敬业的精神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高尚德行。

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以学生为本,同时又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影响力的教师,可以为大学生们树立一种模式,乃至幻化一种象征,同时以积极深刻的方式向新鲜的生命发起种种挑战。师道至此,往往具备可以一针见血地分析和入木三分地刻画认识每个人的非凡能力;用公正客观的眼光洞悉每个学生,不偏不倚地品位每个人的个性与特质,珍视每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剖析自己,勇于做出选择并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学生。

为师者当修身自省,修于内自行于外,有诸己方能喻诸人;教师要能够不断激励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审视自己来认清自己的本性和自己所能成就的个人未来。

当今为师者,应懂得兼容并蓄,互学为师。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好公民为现实目标;引导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在形成这些见解和判断的过程中不脱离真理,并能雄辩地表达和不懈地追求。教会学生认清事物的真相,直切问题的关键,明辨是非,洞察真伪,摒弃糟粕。这种对思想、价值观、人生态度的思考中,如何定义自己,寻找自己的位置的能力,才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打磨、沉淀、成型。从而使得他能够胜任各种职位,灵活掌握各种事务。

新时期,师道继承创新和丰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继续依靠朴素高尚的价值观和踏实有效的执行力去实现。关键是作为教师的个体,应该清楚在这片做教育的土壤上,如何积极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思想把握教育及教师的责任,用具体的行动承担起教育及教师的使命。

对于拥有信念,有正确而坚定的人生观的人来说,无论是作为教育的施体或者受体,在以科学发展观坚定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宏观指导下,社会不断取得进步和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只要真诚用心,遵循道德,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尽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

[1] 张鸿燕.儒家德育思想的特色及其现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6):60-63.

[2] 章启群.呼唤君子人格[J].特别关注 ,2009(8):18-19.

[3] 叶淑玲.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28(3):16-19.

[4] 吴敬琏.“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P].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5] 朱晖.大师什么最大[J].中国青年,2009(17):63.

Teaching Philosophy Before Teaching Effect——“People-Oriented”Teaching Philosophy with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A Li,WANG Er-xin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gineering,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Chengde 067000,Hebei,China)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people-oriented,which direct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nd set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Discussion is proposed on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the articl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people-oriented;teacher’s morality

G645

B

1008-9446(2011)02-0077-03

2011-03-30

马丽(1982-),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专职辅导员,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政治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