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梁 治 国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录井公司)
苏10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西北部、长庆靖边气田西北侧的苏里格庙地区,区域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中带。2006年该区块以600 m×1 200 m菱形井网、一套层系投入开发,经过对该井区进行不断地加密调整,目前形成600 m×600 m井网,采用井间接替的方式保持稳产[1-2]。
经过几年的试采开发评价,苏10区块表现出低渗气藏的开发特点:直井单井控制储量低,气井初期压力、产量下降快,稳产能力较差,地层压力下降快且后期压力恢复缓慢[3]。本文通过分析苏10区块生产数据资料,了解气井生产变化规律,确定气井合理工作制度,以期为苏10区块气藏合理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截至2019年6月苏10区块先后共有417口井投入生产,在产井382口,占总井数的91.6%。苏10区块所有井累产气量67×108m3,水平井20口总共生产7.2×108m3天然气。单井平均累产气量0.161×108m3,水平井平均累产气量0.36×108m3,气田采出程度6.9%。进一步对全区2019年半年的平均日产气量进行了统计(图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9年苏10区块生产井平均日产气量是0.494×104m3,平均日产气量小于0.5×104m3的生产井有267口,占到总井数的64.03%,产量在0.15×104~0.5×104m3的井有155口,占总井数的37.17%;产量在0.5×104~1.0×104m3的井有95口,占总井数的22.78%;产量大于1×104m3的井有53口,占总井数的12.71%。
图1 苏10区块2019年日产气量分类统计
苏里格气田气井井口套压变化普遍表现为: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单位套压压降采气量不断增加;在井口套压一定时,控压生产比放压生产能采出更多天然气。对苏10区块的各井从投产至2019年6月的套压降落进行了统计(图2),可看出苏10区块单井总压降普遍大于10 MPa,气田原始地层压力为28 MPa,现阶段处于明显的低压开采状态。
图2 苏10区块单井总套压降展布
为进一步分析套压降落与生产时间的关系,选取了累计生产时间分别为1至4年的20口气井进行压降速率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投产初期压降速率大,投产4年后,压降速率相比投产初期下降了近2.72倍;累计投产时间越长,压降速率越低,后期逐渐趋于平缓,与苏里格气田低渗气藏开发特征一致。
表1 苏10区块部分井累计投产时间与套压压降速率关系统计
对气井进行分类可以总结出不同类气井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动态特征,对比分析这些动态特征的共性和个性,可以实现对气井动态变化的预测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对分类气井研究,可以摸清气田的资源动用状况、气藏的开采特征、影响气藏采收率的因素和剩余气分布特点,进而提出提高气藏采收率的主要途径,编制可行的挖潜方案[4-5]。
气井分类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分类方法,本次采用静态地质(单气层最大厚度、气层累计厚度)和气井动态(投产后出现平稳生产期内的平均日产气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气井进行了分类[6],分类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苏10区块气井分类新标准
对苏10区块目前生产的417口井根据其各自的生产特征和储层特征进行分类,其中Ⅰ类井119口,Ⅱ类井147口,Ⅲ类井151口。对各类井累产量进行统计(表3),Ⅰ类井产气量占42.02%,Ⅱ类井产气量占37.73%,Ⅲ类井产气量仅占20.25%,Ⅰ+Ⅱ类井产气占总量的79.75%,是区块的主要贡献者。
表3 苏10区块各类气井累产量统计
通过对苏10区块各类气井生产特征进行统计(表4),发现Ⅰ类井各方面的生产特征参数均优于Ⅱ、Ⅲ类井,Ⅲ类井最差。
表4 苏10区块各类气井生产特征
对已投产气井的生产动态进行分析总结,可以总结出气井的动态特征:
(1)气井在低压差生产条件下,产量低、压降快,关井压力恢复缓慢,气井近半年生产产量一般在0.3×104~3.0×104m3/d。
(2)在较低的压力条件下生产指标趋于平稳,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具有一定的稳产能力。在第一阶段,气井整体的产量递减快,反映了高渗介质渗流阶段,控制动态储量低。随着气井持续生产,因为井底附近高渗介质内压力下降,低渗介质内流体开始参与渗流,向高渗介质补给,并且井底附近压降漏斗加深、压力梯度增大,一方面离井底较近的低渗介质内的流体克服启动压差向井底补充,泄流半径随之增大,单井的控制动态储量也随之加大,致使气井在低压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产能力。
(3)大部分的井都采取了排水工艺措施,处于间歇稳定生产阶段,气井能维持较为稳定的生产,Ⅲ类井生产效率最差,需进一步提高挖潜能力。
Ⅰ类气井单井普遍产量较高,稳产时间长。 以S 10-33-63井为例,该井于2008年12月投产,生产层位盒8段,初期产量3.7×104m3/d,至2019年6月,该井产量稳定在1.5×104~1.6×104m3/d之间。截至2019年5月,该井累产气量2 393.6×104m3,生产动态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S 10-33-63井生产动态曲线
从生产曲线可以看出该井经历了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阶段为投产至2011年5月,日产气量持续降低到0.8×104m3/d,日产量降低幅度达78.4%,说明近井带地层能量迅速衰竭,压力不断向外边界传播,近井带外部区域开始向近井带补充能量,由于地层渗透率低,能量补充速度明显小于气井开采能量衰竭的速度,因此表现为气井产量下降快。
第二阶段为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由于地层能量减弱与气井产水的影响,使得气井带液生产能力一度变差。当积液排出后气井产量能迅速回升,但维持短暂时间后气井产量逐渐减小,产量每天在一万多方到几千多方间变化,此时气井自身携液能力已经很差,井底积液开始慢慢变严重,当到达一定程度后,该井需要重新进行排液恢复产能,此过程完成需经一个较长时间的排液复产周期,周而复始达到维持气井生产的目的。
第三阶段为从2012年10月至今,该阶段主要的生产特征是生产波动明显,气井处于间歇生产阶段,产量在每天几千方间变化。由于气井能量进一步减弱,排液复产的周期变得非常短,现场需要不断根据产量变化情况采取排液措施。在此期间套压一直维持在1 MPa左右,表明排液措施应用得当。
Ⅱ类气井普遍带水生产期长。以S 10-24-27井为例,该井于2008年10月投产,生产层位盒8段,初期产量1.6×104m3/d,持续生产至2019年6月,该井产量在0.5×104~1.0×104m3/d之间。该井累产气量783×104m3/d,生产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S 10-24-27井生产动态曲线
第一阶段为投产至2009年12月,日产气量持续降低到0.5×104m3/d,气井日产量降低快,说明近井带地层能量迅速衰竭,压力不断向外边界传播。关井几天近井带外部区域开始向近井带补充能量,产量得到提高,但由于地层渗透率低,能量补充速度明显小于气井开采能量衰竭的速度,因此表现为气井产量再次下降。
第二阶段为2009年12月至今,期间由于地层能量减弱与气井产水的影响,使得气井带液生产能力变差。气井生产能力变差,产量低,后期间歇关井作业方式也不能让产量得到恢复。
Ⅲ类气井普遍产量较低,后期排液效果不理想、稳产能力差。以S 10-20-61井为例,该井于2009年3月投产,生产层位盒8段,初期产量2×104m3/d,生产至2015年5月,该井处于间歇生产过程。截止2015年5月25日,该井累产气量1 004×104m3,生产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S 10-20-61井生产动态曲线
气井在生产过程中,2012年前进行稳定生产,2012年后气井进行间歇关井生产。稳产期间关井几天近井带外部区域开始向近井带补充能量,产量得到提高,但由于地层渗透率低,能量补充速度明显小于气井开采能量衰竭的速度,因此表现为气井产量下降。
2012年至今,期间由于地层能量减弱与气井产水的影响,使得气井带液生产能力变差。气井生产能力变差,产量低,后期间歇关井作业方式也不能让产量得到恢复。
从严格意义上讲,气井一旦投入生产,产量即开始了递减。根据递减阶段取得的有限开发数据,准确判断属于哪一种递减类型,以便应用合适的递减方程,正确可靠地进行产量预测。
从苏10区块气井生产曲线不难看出,气藏产量己经进入了递减期,日产气量随生产时间呈曲线关系,经RTA拟合,发现日产气量和生产时间都符合双曲线递减分析。这是因为双曲线递减比指数递减慢,比调和递减快,双曲线递减分析得到的递减率随产量和时间变化。而苏10区块符合大部分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的生产规律,部分气井物性差,初期产量递减较快。双曲线递减考虑了产量所以拟合效果更好。
对气井中生产时间达3年以上的气井进行了递减率的评价,评价井数234口,评价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苏10区块气井递减率展布图
由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苏10区块气井递减率主要分布在10%~18%之间,平均递减率为14.51%。
(1)苏10区块单井套压总压降普遍大于10 MPa,现阶段处于明显的低压开采状态。投产初期压降速率大,累计投产时间越长,压降速率越低,后期压降逐渐趋于平缓。
(2)截至2019年6月,苏10区块生产井平均日产气量0.5×104m3,在产井日产气量小于0.5×104m3的气井有267口,占到了在产井的70%;日产气量大于1.0×104m3的井有53口,占在产井的14%。Ⅰ、Ⅱ类井产量较高,是区块的生产主力。Ⅰ类井单井平均累产气量2 184×104m3,Ⅱ类井单井平均累产气量1 575×104m3,Ⅲ类井单井平均累产气量776×104m3。
(3)对3类气井进行单井生产特征分析,Ⅰ类气井单井普遍产量较高,稳产时间长; Ⅱ类气井普遍带水生产期长;Ⅲ类气井普遍产量较低,后期排液效果不理想、稳产能力差。
(4)对3类气井中有效生产时间达3年以上的气井进行了递减率评价,苏10区块气井递减率主要分布在10%~18%之间,平均递减率为14.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