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态防控下县级人民医院传染楼的流线设计——以安义县人民医院新建传染楼工程为例

时间:2024-07-28

郭海明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2020年初,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中国在经历了十几年前的SARS疫情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后,基层医疗机构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将成为今后医疗工作的重点之一,基层医疗机构传染楼的建设数量也会有所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医疗建筑师应充分熟悉传染楼的医疗流程,了解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和传染病人的基本行为,才能做出准确、高效、安全的建筑设计。在此以安义县人民医院传染楼为例,探讨县级人民医院传染楼的流线设计,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1 规范要求和设计要点

关于传染楼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有《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2014)》[1]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等。这些规范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编制的,不太适合突发的疫情防控。疫情期间出台的《医院烈性传染病区(房)应急改造技术导则(试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救治设施设计导则(试行)(国卫办规划函[2 0 2 0]111号)》和《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试行)》等规范,针对的是传染病房的应急改建和传染病临时医院,严格来说对新建的永久性传染楼缺乏针对性。在工程设计实践中,需要仔细学习研读上述规范后,有针对性地执行。传染楼的流线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总图流线方面,应注意功能分区,洁污、医患、人车等流线。流线组织应清晰,避免交叉。并注意与主体医疗楼的间距。还要注意风向、建筑朝向、通风的关系。要设置疫情下的临时应急广场,并设置救护车冲洗消毒的场所[2]。

2)平面流线方面,要注意医疗流线的清晰独立,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平面应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设计,即平面布置应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并应划分洁污人流、物流通道[2]。传染病房医护人员与病患应分别使用不同的通道(包括垂直交通的楼、电梯)。医护人员应使用医护人员工作走廊,医护人员进出病区应经卫生通过室(更衣缓冲间)。病患经过入院处置室后,通过外围走廊(污染通道)进入病室[2]。

3)要注意流线的平疫结合。所谓的平疫结合,应该是传染楼在疫情情况下和非疫情情况下的使用。平时状态下“多病种、少量患者”,应以保证治疗效果为导向;疫情状态下“单一病种、大量患者”,应以保护医疗资源为导向[3]。

4)要特别注意对医护人员的保护。此次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较高,截至2020年2月20日,全国共有476家医院报告了2 055起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其主要感染原因是防护不当或与家人交叉感染[4]。传染楼的设计要注意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尤其要注意抗疫期间,下班后休息时间的关怀与保护。

2 工程概况

安义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位于南昌市安义县龙安大道,建设总规模约10.8万m2,设计床位600张,是该县唯一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老院区传染楼硬件设施跟不上,流程不符合要求,在这次疫情防控时碰到很多具体困难。因此传染楼是本次新院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医院明确提出要满足传染楼的最新相关规范,并按防控新冠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提出了平疫结合、流线合理、人性化、智能化等基本要求。

2.1 总图流线

安义县人民医院在抗疫中遇到的困难也代表了很多基层医疗单位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困难和实际需求。《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2014)》规定,新建传染病医院内建筑物与院外周边建筑的距离应大于20 m[1]。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该规定不适用于普通综合医院内单独建设的传染楼与其他医疗用房之间的间距。综合医院内独立建设的传染楼与院内其他建筑之间的防疫间距,笔者目前查到的是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传染病区(房)建筑设计标准(DB 33/1030—2006)》的规定,明确综合医院内单独建设的传染病房与医院内其他建筑之间距离是30 m[2]。根据国家建设部2021年4月20日发布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21)》十四条规定,综合医院中传染病区与院内其他建筑或院外周边建筑应设置大于或等于20 m的绿化隔离间距[5]。

设计总图在用地南侧开设医院门诊主入口,在西侧开设独立传染楼出入口。传染楼位于用地西侧,与门诊楼齐平。此处选址的原因为,当地主导的东南、西北风的下风向均没有建筑,从而降低了院内感染的机率。

就诊流线方面,平时情况下,大多数传染病人第一次就诊并不知道应该直接到传染楼就诊,而是首先直接到门诊楼就诊。在门诊楼分诊为疑似病例后,再转运到传染楼就诊。就诊后,传染病人或直接向西出院,或到传染楼楼上留观。复诊病人则通过西侧独立的传染楼出入口进入,不经过门诊大厅。传染病人的总图流线为单向行走,与普通门诊病人不存在二次交叉。

疫情情况下,传染楼利用西侧独立出入口,并用简单隔离措施将传染楼与医院其他区域隔离开,完成总图平疫转换。主体医疗区可以继续正常开展业务。传染楼南侧设立了大范围停车场,在疫情下可以作为应急缓冲广场和车辆消毒广场。

在方案讨论过程中有人提出建议,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传染楼距离医疗主体建筑应该越远越好,最好放到用地北侧尽头去。这种建议值得商榷。传染楼并不是医院内的独立存在,而是医院整体的一部分。传染楼的医技检查、物资运输、人员调配等,都需要与医疗主体建筑共享。与医疗主楼距离过远会降低周转效率,从而降低抗疫效率。最终传染楼的距离与医疗主楼的间距按30 m执行。传染楼与医疗主楼之间通过架空雨棚联通,保证雨天通行(图1)。

图1 传染楼总平面

2.2 建筑内病人流线

医院设计中的流线设计比较复杂,传染楼又是医院设计中流线最复杂的部分。传染楼的内部流线设计要从分析使用者的行为开始入手。

传染楼病人分为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病人入院后,首诊病人在门诊大厅分诊到传染楼就诊,然后经候诊区进入诊室。本工程传染病门诊分为发热、肠道、肝炎、结核、艾滋等种类,每个类型的候诊区均相对独立,通过户外出挑雨棚形成的灰空间相互联系。病人通过候诊区可以通达挂号收费、门诊治疗、分区发药、医技检查等功能。治疗检查完成后,不需要住院的病人则原路退回出院。需要住院或留观的病人则通过户外出挑雨棚形成的灰空间到达住院电梯上楼(图2、图3)。

图2 门诊病人就诊流程(作者自绘)

图3 1层平面

住院病人分为呼吸道病人(非接触类)和非呼吸道病人(接触类)。两类病人的入院电梯各自独立,病区分布在不同楼层,互相不接触。病人在首层登记后,通过独立电梯到达各自楼层病区,通过病人通道进入病房。出院仍然通过病人通道,在更衣洗消后经由独立楼梯出院。病区污物利用独立污物电梯经污洗后运出。在这个过程中,呼吸道病人入院、非呼吸道病人入院、病人出院、污物出院等流线均各自独立(图4、图5)。

图4 住院病人就诊流程(作者自绘)

图5 楼层病区平面

2.3 建筑内医生流线

感染科医生上班后,集中在首层一次更衣间(换白大衣)。然后非呼吸类疾病医生(接触类)不用穿隔离衣和防护服,直接通过医生独立走廊到非呼吸类诊室(肝炎、肠道等诊室)处理病人。呼吸类疾病医生(非接触类)则经过二次更衣间,更换隔离衣和防护服,从另一条医生走廊到呼吸类诊室(发热诊室)处理病人。两条医生走廊互相独立。

病区医生则在首层一次更衣后进入清洁区,再通过独立的医生电梯到达各个楼层病区的清洁区。然后通过二次更衣间穿隔离衣到达半污染区。到达半污染区后,如果需要进入病房(污染区),则通过第三个更衣间进一步穿防护服进入。医生在病房(污染区)查房完毕后,在另一端脱掉防护服和隔离衣进入清洁区。在这个流程中,医生进、出污染区病房的流线都是独立的,穿防护服、脱防护服流线完全不交叉。半污染区的医护人员则通过传递窗、观察窗与病房联系,与病人不接触。上述做法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与几家医院的一线传染科医生沟通后确定的满足防护要求的流程(图6)。

图6 感染科医生工作流程(作者自绘)

2.4 平疫结合

平疫结合是传染楼在平时很少病人和疫情下很多病人的两种使用情况。在疫情情况下,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同类型病人。这时则要在户外停车场设置临时帐篷,对病人进行初步筛查。接触类门诊(肝炎、肠道等)停诊,转换为呼吸类门诊。内部流线与平时情况基本相同。

由于传染楼平时很少使用,医院提出是否可以让传染楼在平时作为普通病房使用,在疫情时通过简单转换作为传染病房使用,从而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利用率。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需求无可厚非。但是平疫结合,首先要保证抗击疫情的需求,然后要保证平时收治一般传染病的需求,最后才是平时收治非传染病人的需求。由于三种情况下病房使用的要求差别很大,把这三种功能都结合在同一个建筑内,并通过简单切换来顺应每种情况的实际做法,目前正在探索当中。

3 结 语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基层医疗单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到我国现状医疗管理体系的影响,中心城市大型医院的虹吸效应明显,基层医疗单位在医疗硬件和医疗人才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4]。研究传染楼的流线设计,将规范要求结合在设计中,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水平,也是医疗建筑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目前传染楼的设计规范尚存在一些滞后和不尽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也需要学习理解后,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执行。本案例作为县级人民医院传染楼,与市级、省级中心医院的传染楼流线和功能配置上仍有一些区别。本文的医疗流线是在实践中总结的阶段性成果。医疗工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医院设计的进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