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郑 川
(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0)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各方面都关注的话题,因为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得失,它可能已经跨越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的范畴,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1992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意大利建筑家阿尔多·罗西说过:“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连。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这种场所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于是成为城市中建筑和环境的主导形象……。”[1]
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传统街巷空间鼎盛于农业社会,衰败于信息社会,它们大都存在于旧城中,当新城建设得日新月异后,老城区必定成为下一个各方关注和即将更新的目标。它们在当下该如何生存?又如何复兴?下面以“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项目建筑设计”为例展开阐述。
保留着传统生活形态的历史街区往往都有独特的空间肌理和年代延续,如果对此复杂性缺乏认识,就有可能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破坏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网络。
不少人对街区内生活功能与空间秩序的混乱持一种全面否定态度,认为要遵从现代城市规划要求,提倡功能分区,集中布局,追求一种理性的城市空间形态。然而,日常生活并没有规划教科书上写的那样单纯,各种功能的混杂正是生活的乐趣。试想,在小巷口买个大饼,在小街边顺便带上小菜,不正是普通百姓正常的生活状态吗?
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在改造前还存有500多米长的传统街巷,数百年间,拥有文保点7处,区域内有民宅院落、祠堂、书院、关圣殿等,但更多的是沿街店铺作坊(前店后铺),正是这种混合布局,共同构成了南塘河历史街区丰富的内涵和长久活力,成为宁波老城南门“长春门”盛极一时的商业中心。见图1。
每个项目从决策到实施离不开城市管理者、土地开发商、内容运营者和各类设计师的共同参与,只有四方把对价值增长的追求视作城市空间与功能再生的重要动力,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项目的启动初期,政府曾想委托一家开发公司单独市场运作,但后来认识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图1 南塘河沿岸文保点分布
1)开发商为了获取高利润,追求高回报率,往往会突破规划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各项控制要求,单纯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密度和高度,使城市历史格局、空间肌理和传统风貌遭到破坏,改变了原来城市的空间结构,导致环境的恶化。
2)开发商一般会局限于开发利润率高的项目和黄金地段,而一些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和需要修缮的文保建筑却不加维护,不仅使它们没有得到充分保护,而且导致城市形象只限于一层光鲜的表皮,其他背街小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3)历史街区更新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拆迁,大量原住民的迁出势必会造成历史文脉的割裂与断层。这种人口的流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会破坏长期形成的邻里和谐关系和社区文化。另外,从人类的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居住地的转移会造成心理上的失落和归属感的缺失,使集体记忆断层和地域文化流失。
因此,后来该项目由城投开发公司和民营文旅企业共同开发经营,采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同步参与的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设计理念。从建成运行多年的情况来看,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在投资上得到了较好的回报,在专业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突出更新的内涵是整体社会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性更新,而不是单一的商业开发,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传统街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关系三者的和谐发展。在实施中除适当保留原有的商业活动外,也应建设一批满足居民生活配套需求的新型休闲、养老设施,同时亦可增加就业岗位。
历史街区是整个城市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地区,更新改造应在城市年代积累和传统沉淀的现状基础上延续进行。为了不使城市的历史和现状之间出现断层,从传统保护的角度出发,要确保更新后有一定比例的原住民得到回迁和安置,使原本多阶层市民交融的居住文化得以共存与承继,这种新旧居民的和谐共处,不仅淡化了潜在的矛盾和隔阂,同时也使城市文化丰富多彩的特色,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应对不同质量、不同材质的房屋以及不同文保等级,采用相应的修缮和复原方式,来传承历史文脉特征,尽量减轻更新改造对城市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历史街区应摒弃常见的大规模成片开发方式,改为采取小规模分区域的渐进式改造模式,逐步进行社区小尺度的改造完善与新旧缝合。这样既可以充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及修复街巷空间,也可以有计划、低成本开展基础设施和绿化及室外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
能否顺利推进街区更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调整与平衡。因此,在实施中要树立不同阶层的融合及不同居住类型的混合的指导思想,这种人群混居方式可带来多方面的社会效益,既能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又可增加社会容忍度,同时也利于新时代的更好发展。大家共享社会公共资源和配套设施的便利性,使不同产业产生集聚与互补。基地内也应考虑建设部分中、低收入住宅和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来满足社区的社会结构稳定,推动社会群体的融合,保证旧城内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上述的问题和对策中,可以梳理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深化:
成功的历史街区更新都应严格遵循街巷空间的历史形态,街巷原有线形、宽度、尺度,保存并加以丰富整体格局,还原传统街区的风貌特征。特别要保护建筑水平向展开所形成的平缓天际轮廓线特征。
在详细分析了项目的特点和与城市决策者和内容运营者充分探讨后,我们明确了“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建筑设计”(下面简称“南塘河”)的几条设计原则:一是充分尊重历史完整的街巷空间格局,尽可能复原和维持原有的路网和风貌;二是营造丰富的沿河建筑,三段沿河空间特色分明;三是滨水街道空间布局保持“河道—街巷—大院”的基本结构;四是保留并增设河边码头(河埠头),建立连续的水景流线;五是保持原有的屋顶体系,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文保单位马头墙的最高点。见图2。
图2 《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项目》鸟瞰图
同时,在空间肌理保护与修补方面要形成以下三个区域:
1)肌理保护区:保留已形成的外围城市功能片区的现状肌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建筑,应对其原有传统肌理进行严格保护;
2)肌理修补区: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新建区域以肌理修补为主,延续传统街巷肌理和院落组织关系,以镶嵌的方式填补传统肌理中缺失的部分;
3)肌理过渡区:历史街区非保护区内的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以院落围合式为主,作为新城市空间肌理与传统肌理的过渡。
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分类保护并进行修缮更新设计。有价值的文保建筑应该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态和色彩等,并严格遵循历史街巷的宽度与空间尺度。
在修缮当地传统院落与建筑形态方面,保留和挖掘原始的建筑风格特色的同时要结合当今的技术与材料进行演绎创新,呈现多层次的建筑整体效果。尤其是建筑色彩方面需遵循以下几点:
1)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应修缮或恢复其原有色彩;“南塘河”中的最重要文保单位是袁氏故居和关圣庙,我们按照历史原貌完全复原。
2)核心保护范围内整修、改造和新建筑的色彩参照相邻保护建筑的色彩;“南塘河”中现存最多的建筑是清末民初的沿街店铺,基本参考附近民居得到加固和修缮,以适应现代商业要求。
3)建设控制地带内整修、改造和新建筑色彩应当与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相协调。
“南塘河”在原500多米街市的基础上向西延伸了1 km,建筑风格也由保护区的清代院落风格,逐渐过渡到清末民初和民国石库门仿古建筑,使之保持历史的延续性。即使是仿古建筑,也完全按照宁波民居的结构样式和细部特征(如门、窗、马头墙、雕刻、彩绘、铺地等),按比例和色彩拷贝到新建筑中。
无论在前期规划阶段,还是中期设计阶段,四方主体应通力合作,边设计,边招商,根据功能和内容及时调整布局和设计。修缮后的历史保护建筑均以旅游、文创、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城市精神街巷形态出现。文保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根据自身固有的文化和空间特征,使不同阶层的人群相互交流,增加多元化与多功能性,同时提升产业本身的价值性。
这种渗透多元型的街区里与文化遗存密切结合的广场、街巷、院落、剧场、集市等一系列空间,不仅创造了视觉上的连接和延续,而且共同建立起一个欢愉、多元的新型都市生活空间,有助于人们对城市个性的识别和体验。具体可以采取下面两条措施:
3.3.1 传统文化的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脆弱性、活态流变性和依托特定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将文化遗产嵌入历史街区规划设计中,一方面引导大众重新去发现被忽视的身边社区,唤醒人们的记忆,激活地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通过创意设计激发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珍视幸存的人文资源,就会使人们重新聚拢在这片区域,并激活它们使其散发出全新活力。
现在“南塘河”所在地的“南塘老街”之所以成为宁波旅游的必到之地,一个主要因素是开设了很多传统餐饮、民间小吃和非遗店铺,它们在文旅公司的策划下,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气,很多是网红打卡地。
3.3.2 文化创意街区植入
当代中国的城市中心变化迅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单一购物零售模式,正受到日益完善的网络销售的挑战,人们更喜欢具有独特环境和文化氛围打造的,有良好体验并拥有场所感、艺术感、时尚感、参与性的都市新生活业态。
“南塘老街”原有一座“城南书院”,是当时甬上重要的学术阵地,这次项目中恢复了书院的格局,使之重新成为宁波学术和展览的场地,周围也汇集了“枫林晚”等几家书店和文创商铺,成为新时代生活学习空间的延伸,成为一处文青聚集地。
通过街巷空间的串联,丰富有层次的开放空间和绿化景观,小品点缀,当地特色风情的拿捏,达到景观和建筑的和谐统一。以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保护现存的古树名木、大树、河道湖泊的自然形态及水质,恢复历史上已不存的历史水系等,使之真正成为集体记忆的场所。
“南塘河”在景观上的最大的特色是“临河而居”,也是城内唯一体现江南水乡景观的商业文化综合街区。在营造丰富的与水紧密相接的沿河建筑的同时,也刻意增加了一些河埠头、临河游廊、景观桥等,使绿化景观与水系相结合。见图3。
图3 南塘老街沿河景观
通过“南塘老街”项目的设计,我们认识到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需要在尊重传统脉络的基础上,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活化原有风貌,提升空间形态,并结合现代生活业态,才能使之成为集历史古迹、观光旅游、文化休闲、民俗商业于一体的成功范例。项目完成后获得2017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优秀设计钱江杯三等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