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 婷,沈楠菲,张玉瑜
(1.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连横纪念馆),浙江杭州310001;2.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07)
“应天塔”可能为保俶塔初建时的名称。保俶塔的初建在五代吴越钱俶时期,为吴越臣吴延爽所建。延爽为罪臣,因此史册隐去了其造塔功绩,也未曾记载当时的塔名为何,直至咸平年间僧人永保重修该塔后,才命名为保叔塔。“应天塔”之名曾出现在《咸淳临安志》[1]《武林旧事》《武林梵志》三处文献中。《咸淳临安志》为南宋临安府(治今浙江杭州)地方志书,成书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其云:“僧永保建,故名保叔塔,旧又有应天塔、极乐庵、落星石在焉,有《屏峰院记》《封山记》石刻,今不存。”这似乎显示着永保重修该塔前的旧塔之名为应天塔。
其中,《咸淳临安志》是保俶塔初建之名为应天塔的最早出处,我们仅能从对文献可靠度的辅助研究中加以佐证其记载的真实性。《武林旧事》中对于保俶塔的记载借鉴了《咸淳临安志》,《武林梵志》则直接明确地下了结论,其云:“吴越相吴延爽建。内有九级浮图,名应天塔,后毁。”[2]此文作于明末,与保俶塔之初建时隔已久,不知其所据为何。
历代文献中,保俶塔最常使用的名称为“保叔塔”。“保叔”之名的由来,最早记载于《咸淳临安志》,南宋咸平年间(998—1003)僧人永保重修该塔,百姓因此称之为“保叔塔”。《咸淳临安志》云:“僧永保建,故名保叔塔……咸平中僧永保重修,土人因号保叔焉。”[1]《咸淳临安志》为南宋临安府地方志书,是较为权威的官方志书,且撰写年代相去保俶塔始建不远,因此其所载内容较为可信。其后《武林旧事》借鉴《咸淳临安志》云:“咸平中,僧永保修,故得名。”[3]
以上记载尽管真实性可靠,但用词十分精简,《西湖百咏》[3]中的记载则更为详实,其云:“咸平中,土僧永保,入市募修,当坊俗人呼为师叔,以此名保叔塔。”并赋诗一首:
咸平曾有募缘僧,遍走街坊负叔称。
定力一坚无外想,窣波七级可中兴。
愚夫春日烧冥[缺],道者昏时炙梵灯。
只怪青龙行雨过,烟云遍护最高层。
《西湖百咏》提到僧永保入市募缘,被呼作“师叔”,最终修成七级宝塔。此书成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为南宋董嗣杲所著之宋诗别集。董嗣杲,宋末入道于孤山四圣观,他在此书自序中说:“予长兹地与山水为忘年交,凡足迹所到,命为题,赋以唐律。几二十余年,仅逮百首。然皆目得意寓,叙实铺写。”[3]可见其对于僧永保的描写来源于民间传闻,然而该书创作之年距离永保修塔已过二百余年,民间流传的故事细节未知是否实属。
其后,元末明初徐一夔(1319—1399)在其诗文集《始丰稿》卷七《重建宝石山崇寿院记》中对僧永保的故事进行了丰富:“咸平中,僧永保有目眚,誓修宝塔,以还光明,化缘城府,十阅寒暑,市人咸以师叔称之。塔既完,人因呼为保叔塔。兹山以塔益胜,故皆称塔而不称寺。”[4]《始丰稿》成书于洪武十六年(1383)之后,距离僧永保修塔近四百余年,文中提及的为治眼盲誓修宝塔与历经十载的细节极大可能来自作者的补充或民间传言的扭曲形变。
至明季,坊间似乎由于年代久远逐渐遗忘了僧永保修塔的事迹,并根据“保叔”之名编造出嫂嫂为保佑小叔叔而造塔的荒诞流言。
《霏雪录》最早记载了此流言:“杭州宝所塔,俗讹为保叔塔,谓嫂造此塔,期冥福以庇小郎,薄喙之徒附会厚诬如此,如以钱王握发殿为恶发殿之类。”[5]《霏雪录》为明刘绩(生卒年不详)所撰之笔记,书中有“洪武乙亥冬”(1395)语,可知成书当在此后,其刊行则在成化(1465—1487)间。在刘绩看来,保俶塔的真名为宝所塔,但坊间误传为保叔塔,说这是嫂嫂为死去的小叔叔祈福所建。在杭州话中,“宝所”与“保叔”均读作“baosuo”,由于读音一致导致名称误写,进而在民间流传。
“保叔塔”作为名正言顺的官方名,在刘绩看来却是误传之名。与此相似的,明末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也认为该塔的本名应为“保俶塔”,是吴越时钱俶入宋,百姓为保佑其平安归来而建,“保叔”实为误传。这似乎昭示着明中早期至明末期,“保佑小叔造塔”的诬言流传有多广泛,可能民间大都已经遗忘僧永保建塔之事。在当时的百姓看来,保俶塔的形象或许带着些滑稽色彩,而一些文人们虽然一听便知流言之误,妄图为保俶塔正名,但若不仔细查询文献,便也无法得知其名称的真实来源。
保俶塔位于杭州宝石山,这也是杭州一处知名景点,“宝”与“保”本就音同,因此很多人便因山呼塔名,称其为“宝石塔”。
《(雍正)浙江通志》云:“且是塔以山得名,宝叔者宝石之误,盖山本多石,有巾石、甑石、落星石、缆船石,旧名山足曰石塔头是也。”[6]
“宝所塔”“宝叔塔”“保俶塔”“保所塔”“宝俶塔”等名称的出现,可能皆因杭州话中其与“保叔”的读音基本一致,皆读为“baosuo”。
纵观保俶塔的诸多名称,基本均为“宝”“保”与“叔”“所”“俶”甚至“淑”的各种排列组合。每个字都有相应的来源,“宝”因塔所在山名“宝石山”,“保”与“叔”因永保师叔重建该塔,“俶”因保佑钱俶建塔之说,“淑”由“俶”进一步延伸,“所”则不知何据,再加几者读音相同,也无怪乎保俶塔历史上的名称有如此之多。
清代出现了大量讨论保俶塔名称的文章。于清人而言,保俶塔矗立宝石山头七百余年,被赋予了各种传说与身份,建塔之真相被历史的各种真假迷雾遮挡,其各种名称之由来及真伪也已然混淆不清,因此探究保俶塔之名称的作品在清代保俶塔文献中频繁出现。
清代毛奇齡的游记《西河诗话》云:“康熙四十年(1701)三月,予同朱竹垞诸子过湖上,作三日游,第一日舟中问宝叔塔故迹,嫌旧志不实,一谓僧宝所建塔,所叔形误,一谓钱王俶入觐,民建塔保之,呼保俶,俶叔声误,然皆无据之言。”[7]从这里看来,清代由于考究有道,民众对保俶塔建塔原因的认知回归至“僧保叔建塔”与“保佑钱俶建塔”两者,并且清人也认为保俶塔诸多名称的变形源于读音相似。
就现有文献看来,保俶塔的出现时间较晚,且与保佑钱俶的传言紧密相连。“保俶塔”这一名称最早出自明韩邦奇(1479—1556)之诗《登保俶塔》[8],此诗第一次提到保俶塔始建之因是钱越王俶入朝于宋,国人建塔保佑其归。
登保俶寺
钱越王俶入朝于宋,国人建塔祝其来,今其塔相传为保俶,寺因以名。
百尺浮图上碧霄[苑洛],登临此日忆前朝[慧岩]。
夕阳天外千山暮[邃谷],秋海江头八月潮[苑洛]。
社稷有臣挥痛泪[慧岩],君王何事树降标[邃谷]。
当年城郭分明在[苑洛],十里长塘见野桥[慧岩]。
封疆吴越百年传[慧岩],一渡长江竟不还[邃谷]。
北望犹存萧寺塔[苑洛],南归曾见御函笺[慧岩]。
秋深宫殿迷寒草[邃谷],日落湖山起暮烟[苑洛]。
千古兴亡回首梦[慧岩],清尊相对重凄然[邃谷]。
此诗每句后附人名,应是韩与诸好友游于保俶寺时,作诗助兴,依据“钱越王俶入朝于宋,国人建塔祝其来,今其塔相传为保俶,寺因以名”之传闻,轮流赋诗,共成一首。
韩邦奇为明代官员,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正德九年(1514),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本诗录于韩邦奇之诗文别集《苑洛集》,其中“苑洛”(即韩邦奇)“慧岩”“遂谷”等此番人一并合作了一系列西湖游玩所赋诗词,这些诗词之首句均由“苑洛”即韩邦奇发起,似乎奠定了韩在众人中的主人地位,韩应是以本地官员的身份招待来自外地的客人,共游于西湖各处胜地。韩邦奇的其余生平事迹未与浙江有长时间交集,因此该诗大概率作于其任职于浙江期间,约1514年。
根据《登保俶寺》一诗的创作性质,保佑钱俶建塔的传言肯定不是韩等人自行编造的,仅是游玩途中听到这一说法,便因之作诗。看来至少在明正德(1514)之前,保俶塔是为保佑钱俶所建的传闻便已流传于民间。
其后明朱国祯(1558—1632)的笔记《涌幢小品》(成书年代:约万历三十七年至天启五年间/1609—1621)卷十四《钱俶》中提到:“杭州有保俶塔,因俶入朝,恐其被留,作此以保之。称名者,尊天子也。今误为“保叔”,不知者有“保叔缘何不保夫”之句。”[9]之后明末张岱根据朱国祯的记录,于《西湖梦寻》中对“保佑钱俶建塔”之事展开了如同小说一般精彩生动的描绘[10]。
“保俶塔”之名及保佑钱俶建塔之说能够拥有如今的流传度,有一定的机缘巧合。韩邦奇的《登保俶寺》是出游时的趁兴之作,因此未对所据传言作考证。《涌幢小品》之《钱俶》主要讨论钱俶此人,文中顺便提及保俶塔为保佑钱俶所建,因此也未对这一结论进行深入考证。然而《涌幢小品》的作者朱国祯曾官至首辅,似乎因其身居高位,《涌幢小品》一书也广泛为后代所知晓,影响了后人对保俶塔的认知。张岱于《西湖梦寻》中之所言便明显是受朱国祯的影响,其文中的一些句子明显摘录自《涌幢小品》,如“恐其被留,许造塔以保之。称名,尊天子也。”“不知者遂有‘保叔缘何不保夫’之句。”[9]张岱作为明末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其作品广为流传,这又进一步推进保佑钱俶建塔之说的广泛流传。
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无心的一笔,再加上张岱《西湖梦寻》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清代“保俶塔”之名的大量使用。清代大量文献致力于考校保俶塔的不同名称,其中提及塔名为“保俶”的文献均引《涌幢小品》之言作为证据,可见有误导之嫌。
通过上述对保俶塔众多名称的研究梳理,获得以下认识:
1)“应天塔”可能是塔始建时的名称,但由于文献证据不全,这一点仍有待考证。
2)“保叔塔”应为保俶塔最官方、最正式的名称,广泛地出现于保俶塔地各类官方文献与民间作品中。
3)宝石塔为因山呼塔名;宝所塔、宝叔塔、保俶塔、保所塔等为杭州话读音相近,同音字之衍化。其中“宝叔塔”与“宝所塔”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也曾出现于一些官方文献中,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保俶塔的官方名称,如《方舆胜览》曰:“宝所塔在大佛头之上。”[11]《中兴礼书》云:“在临安府钱塘门外宝叔塔后地名霍山墓园内埋葬,本寺契勘本官依令……”[12]两者均是较为典型的南宋官方文献。保俶塔的其他变形名称如“保所塔”“宝石塔”等则使用较少,基本只出现于文人们的诗文集中。
4)“保俶塔”至明代才出现,清代被大量使用,证明保佑钱俶的说法至明代才流传开来,又在明末朱国祯与张岱两位文人的推动下,广为人们所知,以至于后代都无法分辨“保叔”与“保俶”何者为其真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