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医学大学生抑郁症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调查*

时间:2024-07-28

符勤怀, 韩智超, 梁东标, 阳小雅, 冯松, 林东耳, 王宏△

1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2启维心智医院精神科(广东广州 51052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思考能力下降、记忆力降低、感到孤独、气馁、自尊感低及身体不适感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1]。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和低就诊率的特点。大学生群体的抑郁状况更为严重[2-3],抑郁检出率>30%,且发生率不断增长[2-5]。抑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头号杀手”[1-5]。抑郁症的认知水平是影响抑郁症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4, 6-7],抑郁症健康教育可达到提高认知水平、正确识别、对待抑郁症[8-9]的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发生率[8-9]。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为防治大学生抑郁症健康教育提供根据。本课题组于2022年3—6月期间对广东省5所高校非医学1 385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抑郁症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5所高校非医学1 4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获得合格问巻1 385份,问卷合格率为98.93%。本研究得到了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号:202201)。

1.2 方法 自编《抑郁症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该问卷根据相关文献和教科书[1, 3, 5-10],以及请教相关领域专家编制。内容第一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经济水平等;第二部分包括大学生抑郁症知、信、行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等。含是非判断题、选择题。采用现场及线上结合方式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形式。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合格问卷录入计算机,并进行双人核对,确认无误后,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制表时百分率计算的分母是有效回答该题目的人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52.56%、女生47.44%;大一40.73%、大二43.93%、大三6.55%、大四8.79%;理工43.29%、非理工56.71%;18岁3.67%、19岁16.45%、20岁年36.1%、21岁21.73%、22岁12.78%、23岁4.63%、其他4.63%;每月消费≤1 000元11.82%、1 000~<2 000元56.71%、2 000~<3 000元21.57%、3 000~<5 000元5.11%、≥5 000元4.79%。

2.2 非医学大学生抑郁症知识知晓现状

2.2.1 非医学大学生抑郁症症状表现知识知晓现状 非医学大学生对10个抑郁症常见症状表现的平均知晓率为65.37%。其中对自杀念头或行为(76.53%)、睡眠障碍(72.92%)、情绪低落(71.41%)3个症状表现的知晓率最高;对认知功能损害(52.06%)、躯体不适(52.20%)、思维迟缓(58.77%)3个症状表现的知晓率最低,并分别与上述3个知晓率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5.52%选择不知道抑郁症的症状表现。见表1。

表1 非医学大学生抑郁症症状表现知识知晓现状(n=1 385)

2.2.2 非医学大学生对于抑郁症治疗知识的知晓现状 93.29%认为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心理咨询(81.59%)、运动调节(58.84%)、药物治疗(49.03%),药物治疗的选择率与心理咨询的选择率及运动调节选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有62.31%的非医学大学生认为意志可以控制抑郁症。见表2。

表2 非医学大学生对于抑郁症治疗知识的知晓现状(n=1 385)

2.3 非医学大学生对抑郁症的态度现状

2.3.1 非医学大学生对周围抑郁症患者的态度现状 非医学大学生对周围抑郁症患者的态度为:有机会希望关爱帮助他们(41.66%),接纳(31.19%)、同情(12.27%),无所谓(11.84%)。另外,亦有少数同学选择了害怕、避而远之(0.94%)、歧视(0.79%)、厌恶、排斥(0.72%)、觉得不可理喻(0.65%)。见表3。

表3 非医学大学生对抑郁症的态度现状(n=1 385)

2.3.2 非医学大学生对开展抑郁症健康教育的态度 非医学大学生对开展抑郁症健康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93.94%~94.08%的同学愿意接受和参与防治抑郁症的知识。见表4。

表4 非医学大学生对开展抑郁症健康教育的态度现状(n=1 385)

2.4 非医学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行为现状 非医学大学生对“患抑郁症后会怎么做”的行为选择为,去心理咨询机构咨询(81.59%)、去医院精神科就诊(58.77%)、自己慢慢调整(38.84%),值得注意的是,仍有9.03%的同学选择求神拜佛请法师;告诉家长(61.01%)、告诉同学朋友(46.57%)、告诉老师(37.18%)。见表5。

表5 非医学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行为现状(n=1 38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非医学大学生对抑郁症常见症状表现的平均知晓率为65.37%,知晓率最高的症状表现为自杀念头或行为(76.53%)、睡眠障碍(72.92%)、情绪低落(71.41%)。但以上知晓率均未达到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的大学生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要求[11]。非医学大学生对抑郁症症状表现识别率最低为认知功能损害(52.06%)、躯体不适(52.20%)、思维迟缓(58.77%),其知晓率与上述识别率最高的3个症状表现的知晓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非医学大学生对不同的抑郁症症状表现的知晓率有较大的差异。然而,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不适是抑郁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3 部分: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常见且重要的症状,并且,躯体不适还是导致抑郁症诊断困难及患者长期在综合医院门诊反复就诊的主要原因[12];思维迟缓作为抑郁症典型的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少)之一,是抑郁症相对特征性的症状。同时,值得注意的是,15.52%非医学大学生选择不知道抑郁症的症状表现,显示有部分同学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基本没有了解,提示健康教育时可重点讲解此方面内容,当出现持续的心烦,并伴有精力体力不佳、失眠、食欲下降等生理症状时,应警惕抑郁症的可能[12]。93.29%的同学认为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持积极态度,但在治疗方法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心理咨询(81.59%)、运动调节(58.84%)、药物治疗(49.03%),药物治疗的选择率与心理咨询及运动调节的选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医学大学生在抑郁症治疗的认知上更认可心理社会治疗措施,而对药物治疗认可度较低,这与目前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为主流的抑郁症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差距[1, 12]。提示需加强患抑郁症后寻求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诊治的意识[12]。另外,有62.31%非医学大学生认为意志可以控制抑郁症,这是对抑郁症治疗认知的一种误区,因为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且达到一定的程度,患者的意志是无法控制的[10]。

非医学大学生对周围抑郁症患者的态度现状为:虽然选择有机会希望关爱帮助他们(41.66%)、接纳(31.19%)、同情(12.27%)等积极态度的同学明显多于选择害怕、避而远之(0.94%)、歧视(0.79%)、厌恶、排斥(0.72%)、觉得不可理喻(0.65%)等消极态度的同学,但选择率较高的二种积极态度(有机会希望关爱帮助他们、接纳)选择的同学也均未超过50%。说明非医学大学生对周围抑郁症患者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解及排斥。93.94%~94.08%的同学愿意接受和参与防治抑郁症的知识,其对开展抑郁症健康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

非医学大学生患抑郁症后的行为选择为:81.59%的同学选择去心理咨询机构咨询,58.77%的同学选择去医院精神科就诊,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述的非医学大学生对抑郁症治疗的认知现状是吻合的。另外,38.84%的同学选择自己慢慢调整,说明有超过1/3的非医学大学生对治疗抑郁症的行为是消极的、被动的。作为文化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仍有9.03%的非医学大学生选择在患抑郁症后去求神拜佛请法师这样明显不科学的行为。如果患抑郁症后,61.01%的非医学大学生选择告诉家长,46.57%选择告诉同学朋友,37.18%选择告诉老师,可见他们如果患抑郁症是不太愿意告诉老师的,分析其可能原因有多种,其中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老师对抑郁症了解也不够,不能给他们更好的建议,甚至有可能害怕老师知道他们患抑郁症后会对他们出现一些消极、另眼相看或不同的态度。

抑郁症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对抑郁症预防和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对抑郁症的知晓、识别和认识度不够是抑郁症治疗率低及预防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3, 6-9]。但是以上研究发现非医学大学生抑郁症相关知识现况不容乐观,提示防治抑郁症的健康教育不足且任重道远,应加强抑郁症的专业性知识教育,真正知道抑郁症从而达到共情、共理,而不是简单的了解,才能对抑郁症有更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态度,从而正确识别、对待抑郁症,引导早就医、正确就医的行为。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对学习抑郁症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是积极的、认识明确、需求迫切。学校举办相应宣传活动是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7],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加强部门协作,建议开展医校协同的专业性强的、加大深度和广度的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广泛开展抑郁症防治知识科普宣传,同时,也应给老师尤其是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开展抑郁症健康教育,提高对抑郁症的关注、识别,达到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目的,从而降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抑郁症预防和治疗效果的目标。

利益相关声明:文章所有作者共同认可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说明:研究设计为王宏、符勤怀;方案执行与实施为符勤怀、韩智超、王宏、梁东标、冯松、林东耳;数据整理为韩智超、阳小雅;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为符勤怀;论文审阅为王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