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蒙 雨,龚 翔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由生活方式、习俗、情感、审美、信仰凝聚而成的具象载体,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服饰文明绚烂多彩,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传承使各地方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设计习惯、装饰语言、服饰制作材料和审美理念。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既是了解和发展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在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贵州两省,是国内一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采风课程常去的省份,这两个省恰恰聚集了服饰方面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地区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底蕴是当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的最大优势源[2]。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贵州高校唯一的与服饰相关的专业,对承续少数民族精神和文化、保持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数字赋能、向智能教育模式转型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依托民族服饰优势资源,立足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促进数字技术与民族学有机融合来培养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目前民族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面对的重要命题。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始建设改革,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尤其是对具备国际时尚流行趋势前瞻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能力、适应服装艺术与数字化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2]。“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为贵州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之一,共6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程占据40个学时,教学内容侧重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理论的讲授,主要包括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配饰等设计要素以及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设计相关史论,熟悉已有设计案例,并运用设计理论对相关设计进行具体研究与探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以及分析和提炼服饰元素;课程的作业形式是以资料收集、完成报告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后续的专业实践以及学生的作品创作中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提炼与创新设计的联系不够紧密,对民族传统元素的借鉴和创新能力弱,对创新设计与生产工艺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课程结构出现理论与设计应用分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不够、作品呈现形式单一且不契合时代审美需求,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明显,课程教学与行业之间脱节,未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发展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上述情况表明,目前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社会对创新的需求导致工业设计不仅要关注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还要放眼未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现有的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鸿沟[3]。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理论与设计应用分离严重,授课方式以教师单向理论教学为主,内容以少数民族服饰史论为主,缺乏服饰产品设计相关的引导和意识培养。学生缺乏多维度思考、立体化的民族元素创新设计运用策略,导致后期设计思维连贯性不足,且设计元素转化方式简单。因此,以单向的理论讲授为主、理论与设计应用分离的教学难以在创新设计教育中发挥其实践功效。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基本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展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具备完整且成熟的教学机制,在知识传播、接收与理解方面,拥有足够的理论优势。但是课堂讲授并不能确保学生真实理解与感知设计,且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形式模式化导致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教学模式能效不足。
设计教育理念和质量需跟上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服饰产品,大众对个性时尚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行业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是不仅要懂设计,还要对市场趋势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在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市场发展趋势对课程内容需求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加入前沿思想,使课程内容贯穿于学生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专业人才培养更具实用性[4]。然而,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教学缺少对当下中国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及流行趋势与民族服饰行业的分析,导致学生在民族元素创新服装设计中定位不准确,设计风格也很难满足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审美及市场需求。
在数字化时代,学科的本体发生了巨大改变,超越了其原有的设计理论范畴,在数字化技术创新赋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必然引发了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相对单一,传统的课程结构导致理论与专业技能创新实践断链,学生缺乏理论基础上的设计与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使设计创新实践能力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针对目前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在现有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专业设计与实践训练,充分发挥数字化时代相关资源和技术优势,融入教学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及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及路线
课程在内容整合与结构优化方面进行改革,强化理论与设计应用的引导和意识培养。课程对理论学习模块进行理论与设计应用的整合优化: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服饰文化内涵的理解及支系梳理,建立起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框架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分析民族服饰的材质、款式、结构、装饰、工艺,在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服饰的装饰手法、应用方式以及民族习俗、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对民族服饰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通过创新设计进行平面绘制,为学生对服饰产品企划和数字化服饰产品设计实践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对服装专业课程内容需求的反馈,课程需要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将企业需求及行业发展分析融入课程中,有助于服饰产品设计开发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提升教学实用性,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质化发展。因此,课程内容设置增加了服饰设计与市场的衔接模块。
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实践是通过3D软件(CLO 3D)进行数字化虚拟服装设计,在前阶段的基础学习累积和市场调研后提出服饰产品设计企划方案,在平面绘制的二维图纸基础上,运用CLO 3D虚拟数字化技术将服装的廓形结构、面料、色彩及纹样等进行三维虚拟设计,呈现仿真效果。学生通过CLO 3D软件操作,首先选择适合的模特完成三维人体模特的建模;其次根据设计款式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上完成衣片纸样的绘制并将其导入CLO 3D软件进行服装的裁片缝合;再次通过添加面料,调整面料的基础属性和物理属性,模拟面料的真实立体感效果,完成面料和色彩纹样的设计;最后通过CLO show player开展模特着装展示的三维虚拟数字时装秀,完成数字化技术融合教学的创新设计实践训练。
在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前提下,针对教学内容模块的重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理论学习模块,教学重点是以少数民族服饰为载体,输出文化及服饰特点相关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感知设计,理论学习模块应结合校内课堂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讲授与校外博物馆实物藏品直观演示进行教学,在课上以博物馆服饰藏品实物展示作为案例进行详细阐释,同时利用博物馆线上数据库平台提供的丰富的可视化服饰藏品的数字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从各民族的藏品数据库中获得更详细的服饰材质、工艺相关信息,完成数字化资源融合教学,实现教学多元化,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自主学习。
为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的应用性,课程需要从单一学习任务向多维度训练转变,以加强训练学生的创新实践以及竞合(竞争与合作)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计与市场衔接模块,将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分析市场趋势和流行趋势来制定设计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推动服饰产品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小组为主体展开调研实践,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进行市场调研及分析,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提出服饰产品设计企划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相互讨论评价,由教师指导修改,形成最终方案。
在课程创新实践训练阶段,根据学生小组提出的设计企划方案进行数字时装设计,通过CLO 3D软件示范教学,推动学生进行数学虚拟设计实践,激发学生的产品创新意识,开拓其设计视野,提高课堂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学生的设计实践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及终结考核两大部分,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完成方面的综合评价;终结考核则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结合课程内容及学习任务制定了以教师、服装企业、学生小组、学生自我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方。考核评价从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多维度评价标准与多元化评价方的评价比例进行综合考核,以期促进师生互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与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表1)。
表1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实践考核体系
课程在教学评价主体与教学反思上,以其他教师评价、学生意见反馈、教研组领导意见为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进而充分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升教学素质,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增设教学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氛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促使教师加强对数字化时代相关教学技术的重视,促进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的改革实践。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以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基于设计理论、专业技能与数字化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式教学理念,以产出为导向,提出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对课程内容整合与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创新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结合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服饰产品设计实践,让学生多角度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真实感知少数民族服饰之美,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学生专业创新、设计实践、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在加强服装专业地方特色化建设的同时,满足数字化技术背景下行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