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计的时代审美价值——以清末民初时期服饰为例

时间:2024-07-28

范 晴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1 服饰的审美价值

审美是人类在经验与教化中习得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先天对美的感知基础,也有经验性的构成。审美始于主体以其全部的感性能力对对象的直观,在对直观感知与体验的交感反思中,主体获得反思愉悦;而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

审美在服饰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影响了对着装搭配的审美,使服饰根据主观审美的需要进行改变。“服装穿在人身上后表现的着装形态,体现着更深层次的服装美。”[1]由此可见,服装真正的审美价值就在身体与服装相互融合后的和谐状态中,通过着装的形态美来表达对服装的审美观念。

服装的审美价值是设计者的劳动产物,其并不是服装作品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是服装本身与审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审美的产生是通过审美主体的感受进行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展,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趋向国际化,服装艺术的审美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时代特征。

2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概述

朱凌云[2]曾在《中国服饰近代化的起点》中描述:“中国服饰的近代化始于剪发、易服、戒缠足。”当西方国家逐渐席卷中国时,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旧式纺织业,进而导致服饰产业较早地发生变革。可见西方文化对清末服饰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显著的就是人们着装意识和观念的变化,导致所谓“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理念的淡化。加上民国时期一系列社会运动的推动,人们的着装理念最终完全脱离传统的时代审美,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分等级、定尊卑”的着装原则被打破,对着装及服饰的要求也逐渐趋于人的存在和需要本身,舍弃了古代和谐美的审美观念。但服饰变迁并非对旧物的完全否定和摒弃,而是有选择性地保留,比如旗袍和长袍等。当传统的服饰观念开始转变时,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开始追求更高标准的审美情趣,展现了时代的蓬勃发展。

2.1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原因

服饰的衍变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作为一个客观事物而存在,可以从外因和内因进行分析。

2.1.1 外部因素

(1)科技文化的发展。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图1),珍妮纺纱机的问世,在加快了织布速度的同时,也刺激了织布的需求,极大程度地加快了织布的生产速度并提高了产量,科学技术在此次革命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冲击着旧制度,机器代替手工也成为当时的大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服饰理念。

(2)国际交往的影响。西方文化在中外交往中不断渗入并打击了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并开放多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也逐渐解体,为西方产品进入我国提供了时机,使西风逐渐在我国盛行。尤其是服装和服饰原料的引入,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市场。

(3)各种媒介的宣传。当时,中国的服装企业为了大力宣传自身企业,大多会借助各种媒介发放广告,比如利用生活产品或者月份牌子进行宣传,刺激和拉动人们消费,或借助明星效应。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行业开始发展,影片中明星的穿着打扮同样起到了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推动了整个服饰行业的发展。

2.1.2 内部因素

(1)大众自我解放思想的提高。在一系列社会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自我解放,并对着装有了新的追求。有些女性为表达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公开场合以男装示人。

(2)政治变革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政府上台后颁布了诸多新的法令,如“男子剪辫”与“女子放足”,都对服饰的变迁产生了影响,这也体现了男子变迁“从头开始”、女子变迁“始于足下”的服饰变迁思路。

2.2 清末民初服饰的概括

随着清朝的灭亡,清代的官服以及帽饰被舍弃。辛亥革命之后,服饰的形制发生了改变,男装女装都开始简化,体现了服饰变迁的大趋势与世界服装发展的审美相融[3]。

2.2.1 男性服饰

清末民初时期,以中式服装、西服以及中山装为男性主流服饰,兼有清代长袍马褂与西装裤结合等多种样式并存的局面。可以将当时的男性服饰按照身份地位大致分为4种:一是西服。清末时期,受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西式风潮的影响,一些国人开始穿着西装,效仿西式装扮。二是中山装与学生装。中山装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着而得名,但因当时中国正处于战时,所以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是为了标榜军中职务,由领导人所穿着。中山装与西服的最大区别是领型的设计,中山装为关闭式立领,极具中国特色,而学生装是留学生回国时穿戴的衣物样式,因款式时髦,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也是先进革命思想的体现。三是长袍马褂加上短马甲或者长袍配西装裤的装扮。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四是短装。为了方便行动,一般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是上身衫袄、下身裤子,腰间加条束带。总的来说,清末民初时期,男装的发展主要是从单一的中式服装到多种中西样式共存。

2.2.2 女性服饰

清代女士的旗袍在清朝灭亡后依旧受汉族女性喜爱,与上衣下裙的袄裙一并推行开来。汉装和旗装是当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常穿着的两种服饰,汉装主要是上衣下裳的制式,后来受到日本女装的影响,出现了更为简洁的“文明新装”,是在袄裙的基础上进行的变体,舍去了清代着装的烦琐装饰,变得更加整洁简单,色彩及款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也从侧面体现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民国时期,由于西式服装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冲击愈演愈烈,民众对服饰又有了新的追求,简洁、时尚的服装更受民众的喜爱。旗装就是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改良旗袍,将旗袍衣身改短,将传统旗袍中的一些烦琐装饰抛弃,比如领子、袖子、下摆等部位的绲边以及旗袍上的花纹刺绣,并采用西方分体组合的裁剪方式,使旗袍更加贴合人体,凸显人体的曲线美,在保留旗袍形制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服饰文化,最终成为一种既蕴含清末民初时代特征、又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民族服饰,深受女性喜爱。

2.3 清末民初服饰形式的演变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中形式上的改变,主要从服装的形式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包括服装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变更、制作方式和服饰搭配等方面。

2.3.1 服装造型从二维转变为三维

服装造型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即平面到立体的变化、省道的出现以及曲线在服装中的表达。简而言之,就是将一件式分割成两件或多件式。民国初期出现的根据日本士官服改制的所谓的“中山装”和由“宽松直身”向“称身合体”转变的旗袍[4]便是很好的诠释(图2)。这种从传统“上衣下裳”的深衣制到分体组合服装的转变,是该时期服饰文化的重大结构性改变。“以代表社会转型的中山装和象征审美变迁的旗袍为代表,一种具有西方审美原则的服饰被赋予了中国特色意义,这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各种矛盾调和的结果,更是时代的选择。”[5]由此可见,民初服饰的衍变是中国对西方文化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服饰变迁不是简单的“西化”,而是中西服饰文化相互借鉴的结果,服饰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和发展。

图2 清末民初时期中山装和旗袍

2.3.2 色彩由民俗走向开放

民初时期,服饰色彩的阶级性逐渐消失,同时受到国际交往与人们思想解放的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变革前期的服饰色彩较为艳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变革后的色彩则偏向素净文雅。沈从文先生曾指出晚清时期西方染料苯胺紫的输入曾引起一种鲜艳的茄紫色的广泛流行。西方染料流入中国,使服饰色彩种类增多,色彩搭配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2.3.3 材料由厚重走向实用

西方文化的传入带来了服饰材料的创新与多样性,比如新织物面料的输入。人们曾经只能穿着由笨重的织锦面料制成的服饰,而新织物的输入,比如蕾丝、绸缎等更轻薄的西方织物面料,受到民众的欢迎,使清末民初时期人们在服装材料上可以更加注重实用与美观性。

2.3.4 制作由繁复走向简单

民初的服饰产业都以个体裁缝手工缝纫为主。随着缝纫机的引入,机械化缝制逐渐替代手工缝制,使制作起来更加简单方便。另外,人们也逐渐摒弃烦琐的服饰穿着,改成简便的穿着,也为后续成衣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5 搭配由单一走向多样

清末民初时期,中西结合的形式在服装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服饰搭配由单一的中式服饰转变为中西混搭。比如男子穿着长袍搭配西裤,或与皮鞋、帽饰搭配,不但充满新意、时尚,还不失民族特色。女子也常常将改良旗袍与短衫、手套、高跟鞋等搭配,以此提升自身的审美和气质。

2.4 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意义

清末民初服饰的变迁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新时代改变了清代复杂的服饰礼仪,使服饰从作为区分高低贵贱等级的外在标志中脱离出来,从整个被禁锢的社会结构中挣脱出来,服饰文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逐渐实现了向着装平等思想的转变。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是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展现时代的特征。虽然在与西方交流的变迁中,中国某些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习俗文化及服饰逐渐被淘汰,但是由于事物具有两面性,在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与磨合中,又促进了中国服饰新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3 清末民初时期审美观念的改革对服饰发展的影响

清末民初时期审美观念的变化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逐步渗透。以凸显人体之美的西方服饰价值观逐渐替代传统的服饰理念,服饰的元素搭配等也越来越西方化,原有的服饰审美取向渐行渐远。这些理念的改变以及形态的传播对于服饰的变迁而言,更是一个从“趋变”到“突变”的时代跨越,既保留了中式服饰的特点,又符合近代服饰发展特征。

从这点来看,清末民初时期与现当代我国服饰的发展在某种本质上具有相似之处。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必然更加紧密,这也意味着我国将会更多地与外来文化交融。那么如何在此过程中既保留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将我国吸收到的外来文化运用于自身设计中,这就是需要反思的问题,而清末民初时期审美观念的变迁对现当代如何正确吸收西方文化就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当今时代设计方式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审美价值观念和穿搭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旗袍元素也更多地被运用于服装设计中[6]。如加利亚诺接办迪奥后,以旗袍为灵感发布的1997年秋冬成衣系列大量运用了云肩、盘扣等中国传统服装元素,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和底蕴(图3)。再如2016年盖娅传说所展示的“圆明园·万缘之源”春夏系列作品,在采用中式传统直裁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复式结构,结合缂丝古绣片改良旗袍,重现了圆明园鼎盛时景象,演绎了东方女性之美(图4)。

图3 Christian Dior F/W 1997秀场

图4 盖娅传说2016春夏秀场

4 结语

服饰是时代审美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服饰变迁是社会衍变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服饰从形制到结构的转变是晚清民国以来“西风东渐”的产物,是近代西方思潮冲击下文化自信缺失和着装理念变化的结果。由此可见,审美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这些观念的变化推动着服饰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并加入现代的审美追求,寻求创新与平衡,探索当代审美更多的可能性,以展现时代审美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