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绣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

时间:2024-07-28

颜雪晨

(武昌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1 汉绣绣种

1.1 汉绣起源

汉绣生长滋养于自由浪漫的荆楚大地,刺绣特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绣,深受楚人注重装饰的艺术观影响。汉绣是一种极具地方区域性特色的绣种,流传于长江中游一带。汉绣艺术风格精彩绚丽,主要受本土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汉绣体系涵括荆沙流派、武汉流派、洪湖流派等地区特色性风格,又将这些风格在变化中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使其艺术风貌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汉绣作为商品绣,将奢侈的刺绣艺术品带入了普通市民的生活中,使之成为大众艺术,这些也是汉绣有别于其他地域性刺绣的地方。

1.2 楚文化将楚绣与汉绣互相贯连

根据《白虎通》记载:“其帝炎帝者……其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1]在楚人的先祖传说中,无论是炎帝还是祝融,都与凤凰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楚人甚为崇凤,这一点也在楚文化遗存资料——大量的人首鸟尾、凤图腾中得以表明。楚人尊凤的观念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楚国文物中,以凤为主要内容的图案、绣像和器皿不胜枚举。

以湖北荆州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绣品为例,其中,绣品多选用各种颜色的平纹绢为底布。在绣地上描摹画稿,大多以淡墨绘制,少量用朱色,以明度较高的红、黄、蓝、绿为主要绣线,以满绣填充色块[2]。墓中出土的绣品大多以凤、龙和其他动植物为主题。动物纹样多伴以花草、枝蔓,或以纹样的辅助图形来连接、间隔。楚绣作品主题鲜明,纹样华丽,构思巧妙,充满神话色彩,展现了神奇的浪漫艺术风格。

现在的汉绣艺术不论是纹样图案、配色方式或针法技艺,都与楚绣艺术同气连枝,关系密切,生长于楚国腹地的汉绣在潜移默化中沿袭了楚绣艺术风格,并得以创新发展。

2 汉绣的内涵特征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并愈发大胆创新,从现在的汉绣绣品中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纹样以人物、花草、奇珍异兽为满绣面,通常以龙凤、牡丹莲花、人物为主要代表性图案,在造型上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赋予绣品丰富的想象力。

2.1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自古楚人以凤喻人,在湖北人心中,凤鸟是和谐美满的瑞鸟。在汉绣绣品中常见朝气蓬勃、神采奕奕的凤鸟。凤也常与其他动植物进行组合,比如龙凤组合,寓意吉利喜庆,常代表夫妻婚配吉祥;凤和牡丹寓意富贵美好;凤和云纹、太阳等寓意高升、兴旺。

楚文化崇尚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赋予了花鸟虫兽祥瑞的寓意。汉绣中常见以仙鹤、喜鹊、鱼、鸳鸯、莲花、梅花、寿桃、百子迎福等老少皆知的吉祥象征图案为纹样,传达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制图原则[3]。荆楚人民以形写意,借物抒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物形象是艺术创作中恒久的素材,经典的人物形象同样是汉绣的设计题材之一。汉绣中以宗教内容、神话传说、戏剧和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为主要设计对象设计人物绣。除此之外,同“书画同源”的文化,汉绣以绣为画,将中国文字作为图案题材绣于绣面,或将吉祥图案与故事元素相结合形成汉字绣品。文化的共通性为汉绣艺术带来了更多创新性可能,使生活与艺术交融。

2.2 浓墨重彩,热闹非凡

尽管楚文化所造就的艺术品种类繁多、色彩缤纷,但不难看出其中有同一种色彩,即红色。楚人尚赤,充满炙热生命力的红色代表楚人对生命的热情追求。楚绣与汉绣同源同流,绣品中同样保留着红色重要的存在位置。

为了达到夺目的视觉效果,汉绣底色需与绣线的颜色形成强烈反差,使之既绚丽多彩、又和谐融洽。汉绣沿袭了楚文化自由浪漫、大胆创新的基调,将重色作为绣地,如红、黄、绿、黑、蓝、绛、紫;又因楚人尚赤的文化背景,许多汉绣的绣地常见深暖色基调。

在中国传统色彩五色体系中,五色代表黑、赤、青、白、黄5种颜色。汉绣绣制时一般选用黑、红、绿、白、黄五色作为主绣线,其他混合色作为辅绣线。这样绣线与绣地形成的强烈反差,突出了汉绣“热闹为先”的理念,极具视觉张力。

2.3 一针一线,传承汉绣

汉绣的针法讲究平顺、整齐,传统汉绣技法受到了楚绣的影响,如汉绣的齐平针便契合了楚绣平绣的技法。直挺的走线就如同直爽的湖北人,利用深浅不同的本色长短针线交接分层刺绣,以达到立体分层的效果。

汉绣的环针法是楚绣中锁绣和环编绣的结合。锁绣因其外形结构环环相扣而得名,其结构结实、耐用,重视绣线轮廓的肌理效果。绣线与绣底采用了对比色和类比色的配色法,使绣品实用且富有装饰效果。

新颖的钉金绣是汉绣对楚绣钉线绣的传承和创新。金线盘绕于设计图案的轮廓边缘,以极细的两根金丝线压平下针,颜色相近的绒线牢钉金线。分明线、暗线绣制,中途不能断线。把握针脚距离,图案轮廓线因金线被称为“勾金”,用金线盘满称为“平金”。后大多用金银线盘成图形,也称“盘金银”。随着汉剧戏服需求的演变,汉绣研究出以盘金绣结合彩色线平绣的方式绣制装饰图案,故称其为“盘金彩绣”。此类绣法光彩夺目,极具装饰之美,成为汉绣的亮点绣法之一,后续广泛应用于汉绣戏服、宗教用品以及民俗小件。

“蹦龙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圣辉大师在“盘金绣”汉绣技法上的创新针法,即将传统盘金时的曲线转为直线,增加金线数量,呈现出立体凹凸的纹理,绣品张弛有度,极具视觉张力。

汉绣的艺术风格浓郁热烈,绣品层次分明的线条、淳朴生动的造型、绚丽多彩的配色以及专用装饰都充分体现出“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3],展示了独具代表性的世俗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汉绣的发展阶段

3.1 汉绣的发展与繁荣

汉绣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由楚地的刺绣演变延伸而来。从江陵楚墓出土的绣品纹样研究中可以得出,汉绣与楚绣从纹样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绣艺术于清朝嘉庆年间形成规模,清朝光绪年间便声誉远扬,清末民初已然达到系统性的完善和广泛应用。彼时正逢汉口兴起,因其交通的优势(水运便利),给商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汉绣绣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繁荣的汉口商业造就了汉绣的蓬勃发展。

武昌郑源茂和郑双茂两兄弟到汉口长提街开设绣铺成为绣花街最早的一员[4]。之后更多汉绣艺人来到周边的大夹街、万寿宫一带开绣铺,逐渐形成盛名在外的绣花街。由于汉绣绣品涵盖甚广,从民俗、戏服、宗教用品到装饰品和生活用品等种类,满足了不同阶段人群的消费需求,使奢侈的刺绣成为大众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

因长江流域交通的便利性和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汉绣的重要发展阶段主要是在湖北地区。后在行销发展的带动下,汉绣体系的绣品也曾出现于湘北区域,被学者称为“湘北汉绣”[3]。

3.2 汉绣发展现状与挑战

1943年前后,大量绣坊被战火烧毁,导致大部分汉绣艺术品遗失。后又因老旧城区改造拆除,曾盛极一时的绣花街基本消失踪迹,余留万寿宫默叹往日传说。汉绣随着时代巨浪几经沉浮,如今汉绣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需梳理当前困局缘由,找到解决思路,助力汉绣文化的振兴。

首先,传统模式下大部分汉绣文化的传承源于拜师学艺、口耳相传,非标准化的见识和经验容易丢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记录和传承的方式效率较低且容易遗漏。

其次,传统汉绣的内容缺乏一定的时代创新性,部分内容不具备延续适用性。因此,要保持汉绣文化的长足运行,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汉绣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或宣传推广方式上都应顺应时代,推陈出新。

4 汉绣的数字化修复与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民对于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审美的要点,是思想的依据,汇聚着民族凝聚力。中国一直以来具有丰富、多样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汉绣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举措,在科技时代发展下,汉绣文化的数字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一大重点,有必要借助多项视角解读汉绣文化数字化的当下与未来。

4.1 文化与数字化资源整合

汉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需要多方团体共同参与推进。以汉口绣花街最后一代传人任本荣大师为例,他在民间集纳残片和画稿,建立个人汉绣工作室,修复和整理了大量汉绣资料,为后期推进汉绣保护以及数字化采集标准化工作做足了准备。

汉绣文化的数字化资源整合保护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文化资产的认证识别,对汉绣的材料、纹理进行高清采集,将现存的汉绣残片进行数字化激光扫描修复,对各类汉绣的典型针法、绣艺、图案纹样进行有规律的整理和储存,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与传承,全面开展汉绣文化的数字化资源端建设[4]。

4.2 走进高校的艺术设计

为大力振兴汉绣文化,高校开设汉绣技术与创新创造于一体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将汉绣绣制与艺术设计的创新内容相融合,有效推进高校的文化交流,建立汉绣的传承选拔梯队,共同弘扬传统文化。

4.3 多维度探索式交互

湖北相关部门建立科技、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于一体的汉绣文化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的有声光影技术实现虚拟场景的构建[5],利用立体显示系统展示汉绣文化古往今来的奥秘,形成多维度交互的时尚汉绣VR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年轻时尚交流平台。

但如何让站在汉绣门外的人走进汉绣,让汉绣之美浸润生活,让汉绣匠心精神生生不息,让汉绣文化不仅存在于博物馆,还要“活”在大众视野里,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数字化汉绣传承行动正当时

伴随着目前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将更多的目光投放至公众化的娱乐媒介平台。网络互动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其中,生动形象、强代入感、碎片信息整合化的短视频作为传播的媒介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之多,相较于同年3月份,增长94.5%[6]。这一报告正好体现出当下网民的上网偏好。

汉绣文化的设计需要贯穿古今,以此延续文明。因此,对汉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将数字化、社会化与流动性紧密结合,构建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新体验。

5.1 汉绣与短视频平台的联动

短视频传播是将视觉、触觉、听觉、联想、设想和遐想同时融入传播元素中,使大众更有代入感,信息内容深度衔接大脑记忆层。这类宣传大多适用于专业的团队管理或表达能力较强的中青年博主,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

例如,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的运营和互动,将汉绣文化从传统图文的静态记录转变为短视频化的动态展示。为避免短视频类别出现同质化,除了传统的纪录片风格外,需融合新兴的快问快答形式、电影解说形式等进行多元化的文化讲解,传递绣制原则并展示绣品,起到极佳的科普效果。

视频号做到有针对性地按类投放内容,如汉绣绣制初期准备类、绣制过程类、花色纹样成品展示类、文创产品类、抖音直播问答类以及直播带货类。

通过细分市场,精准投放目标客户群体,按购物平台的偏好添加小黄车功能,或设置淘宝跳转链接,提高产品销量,加大汉绣文化传播力度的同时促进产品销售,形成自由尽意的交流趋势,对口传记忆的保存和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2 汉绣与游戏的相互渗透

网络游戏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是一场繁荣共生的文明盛宴,传统文化类游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自发的传承性。发展研究自制型文化科普类小游戏,让人们在游戏中参与汉绣文化的传承活动,通过情节元素、技艺元素、探索元素、纹样元素、色彩元素和创新元素与汉绣文化相融合,搭建以文化内涵为逻辑线索的游戏,顺应时代发展;或与第三方游戏团队合作,共同研发元素植入型游戏。通过汉绣文化的经典技法、特色搭配、精彩情节、关键性人物非玩家控制角色(NPC)及台词的植入,打造游戏中的沉浸式文化场景,将汉绣的文化价值变为游戏中的亮点项目,实现文化与游戏的相互渗透。

6 结语

研究发现,数字化信息采集方式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传承发展的重要保护手段之一。当下高科技蓬勃发展,智能化的修复和记录手段层出不穷,数字化的赋能俨然成为汉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经之路。将汉绣文化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挖掘内在逻辑、科技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一过程旨在传承文化内涵,保护先辈的智慧结晶和艺术造诣,进一步大力发展民族的时代特色,巩固匠心精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