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于莉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赫哲”一词起源较早,始于《清圣祖实录》,记载了四姓库里哈等人受命在宁古塔收纳赫哲等部落的进贡。1934年,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指出,“赫哲”一词可以用来指代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因此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代表三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当前的资料可证明,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主要以削木等方式记录,而这一民族正是先秦“肃慎”、隋唐“黑水靺鞨”和辽金“野人女真”的后裔[1]。
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距三江流域较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猎民族,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该民族在鱼皮制作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一工艺与当地居民的渔猎习俗相结合,孕育了赫哲族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文化[2]。
云纹、水纹、螺旋纹等曲线纹饰,灵感来自天际和海洋对赫哲族人生活的影响。水纹、螺旋纹显示了其与水的亲缘关系。云纹最早出现在汉代玉器上,清代多用来装饰服饰,寓意吉祥,形状对称,多用于修饰鱼皮。云水纹是云纹与水纹的结合。水纹、螺旋纹的排列具有一种动态美和力量感,视觉上有相互支撑的作用,都是以S形曲线来表现的,这种象形简化的视觉图案也同样符合现代审美概念[3]。
赫哲族人在服装上尤其擅长运用螺旋纹(图1),将相应的图案有序展现出来。螺旋纹在服装上有边缘和中心两种分布形式。边缘式通常是将衣服的边缘排成一条直线,既可以使衣边更引人注目,又可以作为装饰衬托主体。中心式一般应用于赫哲族服饰的某一部位,是作为主体装饰出现的。它们是独立的纹样形状,使用的螺旋结构十分丰满,装饰性较强,并会根据装饰部分进行变形或夸张处理[4]。
图1 鱼皮服饰中的螺旋纹
赫哲族相信万物有灵,动物图案更注重动物的外形,如鹿(驼鹿)、虎等。飞行类动物有海东青、衔鱼鸟等,昆虫有蝴蝶、蜘蛛等。鹿类是赫哲族猎人最熟悉的动物,赫哲人把鹿视为神。鹿纹有趋吉避凶的寓意,通常为双鹿。除了鹿纹之外,鸟图案纹饰也是赫哲族纹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衔鱼鸟受汉文化影响,寓意天地沟通,常缝在鱼皮长袍上。海东青是赫哲族人的朋友和鱼棚的守护者,象征力量。鱼纹饰是赫哲族纹饰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鱼尾纹多呈弯曲状,外形不夸张;双鱼多呈对称状,可用在手套、鞋帽等物品上。类似龙鳞纹的,多用于修饰背与肩,排列造型如武士盔甲;鱼鳞饰以饕餮纹,多用于婚纱制作,寓意“吓走恶魔、保佑平安”[5]。
在赫哲族传说中,树和鸟的位置都很重要。传说,最初的萨满出生在有多种鸟类的白桦树上,所以,这种图腾通常象征着一个部落的延续与发展。如果一棵生命树上有许多鸟,说明这个氏族将繁荣昌盛。生命树通常是固定的样式,主要表现为一种具有艺术和象征意义的“神树”。通常叶片为3~4对,一般为三叶,其型式可分为对称型和不对称型。生命树的根须繁茂,表现其生命力,根须通常深深地埋入大地,枝干朝向云霄,也从一定角度显示出生命树在天界和地界的作用。先人认为,“树”不仅是人类生命家园的象征,也是人类心灵的遮蔽物[6]。
鱼皮本身的涡纹与色彩展现了一种粗犷自然的美。赫哲族充分利用鱼皮自身特有花纹的明暗变化,拼接成各种图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美”观念。鳇鱼皮是鱼皮中的最佳材料,早期应用最广泛。鳇鱼皮较厚,可与牛皮相比,耐旱,更适合冬季使用。因为鳇鱼价格昂贵,一般人不能大量使用,而鲑鱼和鲟鱼也是不错的选择。赫哲族早在17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鲑鱼皮,其鳞不多,花纹漂亮,皮软,容易熟制。后半期,由于赫哲族人口增加,鱼类产量下降,狗鱼和胖头鱼逐渐成为鱼皮制品的首选材料[7]。
赫哲族传统的鱼皮制作工艺主要是:剥皮、烘干、脱脂、鞣制,此工艺自清代流传至今,已成为赫哲人的活化石。
第一步,选择鱼皮。并不是所有鱼皮都能使用,要根据鱼皮的厚度和鱼鳞的形状制作鱼皮服饰。
第二步,剥皮。擦干上面的水渍,但不要先刮鳞。在身体与头部的接合处用木刀或骨刀划一周,再沿鱼腹方向划线。此种剥鱼皮的方法重点是动作要轻柔,不要碰到鱼肉。最后用手将刚刚划过的鱼头按在鱼身上的鱼皮一角上,另一只手把刀放在中间,顺势一剥。
第三步,阴干。将一块鱼皮钉到室内的墙上,冬天则将其钉在火旁烤干。干燥1~3个月后,将玉米面涂抹在鱼皮上,吸收鱼腥味和油脂。鱼皮经干燥后,皮层坚硬。
第四步,涂浆。将鱼皮阴干后整理平整,阴干过程中会有部分鱼鳞脱落,剩余鱼鳞用木齿锯刮掉。在鱼皮表面涂上鱼肝或大马哈鱼鱼子来去除多余的纤维。
第五步,鞣制。早先的制革是用鱼皮熟制,将鱼皮折起来,然后放入木砧,反复捶打,直至鱼皮变软,鱼鳞脱落。熟制方法:将大量的玉米面撒在鱼皮上,摩擦鱼鳞使鱼鳞更容易脱落。将鱼皮卷起,用木铡反复压入,直到鱼皮软化。精制鱼皮轻薄、舒适、耐用。
3.2.1 裁剪与拼缝
19世纪,黑龙江流域的鳇鱼数量较多,当时的裁剪缝纫技术也不发达,鳇鱼皮的张幅较大,通过简单的裁剪不需要缝制就直接穿着。1842年后,由于鱼类产量下降以及裁剪、缝纫技术的进步,小块鱼皮和有裂缝的鱼皮逐渐拼合在一起。缝制的鱼皮不易看清接缝,然后根据鱼皮颜色的深浅、纹路的走向,将几块鱼皮拼合成一大块。近代因鱼产量不高,所以一般采用小块鱼皮,根据需要量边、缝边、修剪,然后根据性别、年龄、体形等因素进行剪裁,最后再缝合[8]。
3.2.2 颜色涂染
赫哲族对鱼皮服饰应用的染色技术非常简单,喜欢用天然植物制作自然色彩染料。其中,杜鹃、芍药、映山红、兰草和苦菜花是鱼皮染色的主要材料。对于鱼类材料的染色,多采用涂染法,将一片鱼皮染色后,剪成波浪纹、回形纹、几何纹或花纹的图案造型,粘贴或剪裁在鱼皮服装上。杜鹃红染料仅适用于鱼皮,不染棉织物。染色前,先将明矾一起捣碎,涂在鱼皮上。蓝花多采自兰花草,种植的鸭跖草多生长在沼泽,可直接涂抹在鱼皮上。
3.2.3 刺绣工艺
最初的处理方法是先将鱼皮剪镂缉缝到鱼皮上,然后沿鱼皮剪镂边缘切下鱼皮,再将鱼皮样缉缝在鱼皮上,这种工艺叫缉缝。
将制作好的纹样贴在鱼皮服饰上面叫“贴花”,主要材料是鱼鳔,也就是鲟鱼熬制成的胶体。赫哲族妇女常用它沾水用,沾水后的鱼鳔有黏性,可以把漂亮的纹样粘在衣服上。
将鱼皮剪好或缝合后,用彩线将其缝好。整个裁剪部分用色线覆盖,当纹样立体丰满后,图案像浮雕一样装饰在衣服上,这种工艺叫包绣。
赫哲族鱼皮服饰是赫哲先民与自然相互磨合的智慧结晶。赫哲族人虽然生活困苦,但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赫哲族相信万物有灵,对大自然极为崇敬。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所传达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可以加强赫哲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本研究介绍了赫哲族的发展历史,就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的图案与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为赫哲族鱼皮服饰的传承提供帮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