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KAP模式下中国居民营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时间:2024-07-28

◎ 陈巧迎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居民营养状况是反映人口健康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1]。“十四五”规划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居民营养改善和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环境。

本研究依托近年来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相关数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结合知信行(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and Practice,KABP/KAP)理论,提出基于信息传播的中国居民营养提升策略,丰富食品营养研究的内容,对居民营养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1 KAP模式

知信行(KAP)模式是《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2014)》公布的名词,用来解释个人知识、态度对行为改变的影响。KAP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2]。KAP模式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3个过程,获取知识-改变态度-形成行为。

KAP模式在健康教育与促进、特殊人群行为改变影响因素分析、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研究等方面应用较广。高其法等[3]基于知信行模型提出通过慢性病患者对身边人群的影响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发挥其支点作用,对慢性病防控体系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张正斌等[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武汉市大学生结核病防控知信行现状及防控行为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该市大学生关于结核病防控的知信行总知晓率为79.69%,低于85%的目标,且性别、疾病史、父亲的学历、防控知识知晓程度以及态度等是大学生结核病防控行为的主要因素。张建芬等[5]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60~79岁的551名老年人饮水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应结合人群知识获取习惯,制定适宜的饮水知识宣传策略,从而提高人群知识知晓率,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郑传芬等[6]研究发现饮水知识对饮水习惯有正向影响,即知识水平越高,饮水习惯越好。

综上所述,KAP模式在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表示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本次基于KAP模式的中国居民营养提升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7-8]。

2 中国居民营养现状

2.1 能量供给与膳食模式

能量是人体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产能营养素后,在体内经分解代谢所释放的热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成人三大产能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5%~60%、脂肪20%~30%,蛋白质10%~15%。1992—2020年,中国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逐渐下降,分别从58.9%、70.1%下降到50.7%和55.3%,脂肪的供能比例上升至36.4%和33.2%,超出脂肪供能比上限[9-10]。

平衡膳食模式的特点为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蔬菜水果豆制品丰富、鱼虾水产多、奶类天天有,并且拥有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这种模式可以避免人体营养素缺乏、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1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烹调油和烹调盐摄入量分别为9.3 g/标准人日和43.2 g/标准人日,均高于烹调油和盐的摄入标准(烹调油摄入量<6 g、盐摄入量25~30 g),高油、高盐摄入仍普遍存在。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较高,蔬菜、水果类摄入量低于推荐值50%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0.2%和87.1%,畜禽肉类(含肉、内脏)的消费量从2002年78.6 g/标准人日上升至87.9 g/标准人日,高于40~75 g的标准摄入量,而鱼虾、蛋、奶、大豆类的摄入量仍然不足[10]。保持平衡的膳食模式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妊娠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12]。

2.2 营养与慢性病

研究发现,中国居民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8.5%,重大慢性病患病率及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而膳食因素、烟草使用、酒精摄入及身体活动是相关的危险因素[10]。慢性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营养支持和饮食建议对于慢性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3]。

我国老年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有46.42%[14]。WANG等[15]研究表明,通过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lance Index,DBI)评价的高质量饮食模式可以降低高血压风险,而低质量的饮食模式则会增加高血压风险。HE等[16]通过DBI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饮食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高质量的饮食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风险。SZMIDT等[17]研究发现植物性食物中的部分营养素可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如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等。陈红雨等[18]对云南省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当地成年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主要为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超重或者肥胖、吸烟、红肉摄入过量、体力活动不足和睡眠不足等。综上可知,膳食因素是慢性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重点干预、积极宣传教育等降低其影响。

2.3 营养与特定人群

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生理阶段的特定人群有不同的生理代谢特点、营养需求和膳食原则。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孕妇的贫血发生率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为13.6%,6月内以下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为34.1%,低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标准要求。婴幼儿辅食喂养还存在不及时、种类单一、频次较低的现象[10]。儿童及青少年(6~17岁)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保障其健康成长。我国儿童青少年中贫血发生率为6.6%,维生素A缺乏率为1.0%,超重率为11.1%。部分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202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9亿[19]。夏银平等[20]对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65岁以上的住院慢性病患者研究发现,共病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6.42%[14]。郁阿翠等[21]通过对烟台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营养评估,发现高龄、居住城镇、机构养老、自理能力下降等是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重视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

3 居民营养提升策略

在KAP模式中,“知”代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代表正确的信念、积极的态度,“行”代表行动,知识和信息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营养知识的传播和运用有利于改变人们饮食行为从而改善营养及健康状况,是提升居民营养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必由途径。本研究提出基于信息传播的居民营养提升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图1)。

3.1 营养科普知识模块化

对营养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居民饮食行为改变的基础,营养教育已被政府和营养学家作为改善人们营养状况的主要手段,对提高社区群众的营养知识水平,预防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儿童肥胖,预防成人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了“到2030年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基础提高10%”“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的指导意见[22]。

根据我国居民营养现状,营养科普知识宣传应从知识模块化、内容通俗化入手。由于居民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职业和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对营养知识的诉求也不同。本研究基于居民营养现状和特点提出营养知识科普的“1-3”模式,即1个基础,3个主题。1个基础即以能量供给和膳食指南为基础。3个主题,即营养与疾病、营养与生命周期、营养与特定人群。“1-3”模式是结合我国居民营养现状提出的营养知识科普框架,在内容宣传上应不断细化,秉承科学知识宣传的原则,使内容通俗化,如“多吃水果少吃饭,真能减肥吗”“植物油好,动物油香,到底选哪一个”等,激起居民对于营养知识的好奇心,达到知识宣传的目的。

3.2 传播途径多样化

健康信息的传播是促进居民获取知识、改变态度、形成行为的基础,传播的本质是通过信息交换带来用户连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75.6%。用户获取信息途径的改变为传播途径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营养科普知识传播的核心始终如一,即向大众普及膳食知识、提供有关合理膳食的指导信息,进而促进目标人群改变不良膳食行为,做出健康合理的食物选择。

融媒体时代下,营养科普知识的传播途径也应顺应时代趋势,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以新媒体平台、学校为主力,以互动智能媒体为补充。①传统媒体如电视、户外广告、报纸、广播等,因其覆盖面全面、受众基础广泛,具有权威性,仍然是营养科普知识传播的基本途径。②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因其可以增加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成为营养科普知识传播的主力军,但由于网民地区分布不均,且信息的可靠性不及传统媒体,应与传统媒体结合进行知识的宣传和科普。③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VR+教育的理念,指出要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应用,促进虚拟现实教育资源开发,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推动科普、培训、教学、科研的融合发展。然而,该理念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如何与营养科普知识的传播融合发展,是未来值得人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3.3 人群精准化

人群精准化是基于居民对营养科普知识的需求内容、获取途径的不同对人群信息和需求特征进行分类,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对营养知识科普模块进行精准化投放,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人群精准化,即考虑营养科普知识传播的对象,如维生素B缺乏危险人群、锌缺乏危险人群、老年人等,人群越精准,针对性就越强,传播的信息越能适应受众的特殊需求,传播结果也会越有效。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食物消费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不断丰富,同时,我国居民存在脂肪供能比例过高,油盐、畜禽肉摄入过多,而蔬菜、鱼虾、蛋、奶、大豆类的摄入量不足的膳食不平衡问题。本文结合KAP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应从营养科普知识模块化、传播途径多样化、人群精准化3方面进行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和提升。KAP模式是从管理视角出发,缺少信息接收者的反馈,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未来将从评价量表的开发及传播效果的评估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KAP模式在居民营养提升方面的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