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吴传立
(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很强的规制作用。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政策和文件,不仅是监管部门的使命,也是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职责。做好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加强食品检测,这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食品检测单位的整体工作比较规范有序,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也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食品检测工作的科学和健康发展。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食品检测单位,都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认识食品检测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切实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责任,全力推进食品检测向法治化、制度化、精准化的方面发展,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履职尽责、务求实效。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化水平,需要发挥综合监管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源头治理方面加大力度,进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水平更高。食品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水平十分重要。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食品检测能够为食品安全监管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有效的食品质量控制,能够为政府监管执法、风险评估、监测监督和安全治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支撑保障,同时还能够在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食品检测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更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方面具有针对性。食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如果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人们食用存在安全风险和高污染的食品,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有效开展食品检测工作,不仅能够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全的食品,更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因而,监管部门和检测单位应当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战略高度,对食品检测工作给予更高重视,并将其纳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当中,完善食品检测机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以自身的责任担当把好食品安全防线[1]。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需要各个领域的协作与配合,也需要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作保证。食品安全既包括未来安全也包括现实安全、既包括过程安全也包括结果安全、既包括经营安全也包括生产安全。国家针对销售、运输、储藏、包装、加工、养殖和种植环节制定了相关标准。食品检测在食品安全体系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检测过程中有效落实安全标准,成为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并能够教育、引导、帮助生产者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此外,食品检测覆盖面广,不仅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也要对检测过程进行控制,更要对成品进行检验,还要对产品销售进行控制,构建具有全面性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分析食品安全视阈下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监管部门和检测单位开展食品检测缺乏理念创新,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没有很好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食品检测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个别检测单位对食品检测没有进行有效控制,不注重将预防为主作为食品检测的重要思想和观念,尽管也会开展一些例行检测以及治理行动,但却没有将“预防为主”作为食品检测的重点,净化市场源头思想没有有效落实到食品检测工作当中,质量意识不强。此外,有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存在以盈利为目的的思想,在开展食品检测工作方面没有很好履行职责,甚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导致出现食品检测风险,如果不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势必会影响食品安全。
健全完善的食品检测机制,能够促进食品检测更加规范有序、更加富有成效。分析食品检测的整体运行情况,虽然大部分检测单位都能够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开展食品检测工作,同时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食品检测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相对突出,不能确保食品检测的有效性,也会导致食品出现不安全因素。食品检测制度建设比较薄弱,个别监管部门没有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相关规定制定食品检测制度,食品检测工作规范化水平不高,食品检测工作流程混乱。食品检测整体运行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市场级检测体系尚未建立,对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食品检测的即时性不强,提供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相对较少,抽检产品不多,专职检测人员配置不到位,消费者抽检也受到一定限制[2]。
只有将有效且科学的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才能确保食品检测准确和有效。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创新,而且也涌现了一系列先进的检测技术,但仍然需要不断加强。当前,样品抽检和食品微生物检测是常用的方法,虽然能够满足普通食品检测的需要,但随着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越来越多,添加剂的种类日益丰富,给食品检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个别检测单位没有在食品检测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相关的研发工作也没有跟上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相对有限。由于食品检测技术创新性不足,一些食品添加剂过量添加、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等无法被检测出来,势必会影响食品安全,不利于提升食品质量安全。
运用科学的检测模式,能够提高食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筑牢食品安全屏障。当前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个别检测单位缺乏对食品检测模式的优化、完善和创新。例如,在开展微生物检测方面,没有采取多种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对化学分析法的应用相对较少。信息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仍然受到资金的限制。生产经营者违规操作现象普遍存在,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山寨食品”等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何适应食品安全面临的新风险和新挑战,优化食品检测模式是检测单位需要重点研究的工作,否则无法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发挥食品检测的作用。
做好食品安全视阈下食品检测工作,无论是政府还是监管部门,无论是检测单位还是食品企业,都应当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落实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入手,持续创新食品检测理念,把好食品安全视阈下的食品检测工作。把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检测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检测单位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将各项要求落实到食品检测工作当中,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进,并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有效的食品检测方法和措施。政府要将食品检测纳入“民心工程”,加强政策指导和行业指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食品检测纳入监管部门“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在食品检测领域出现弄虚作假的人员给予行政、经济、法律制裁。加强食品检测绩效考核,将其纳入检测单位整体绩效考核当中,食品检测工作与工资和福利待遇挂钩,将违法违规单位和人员拉入黑名单,永久性不得从事食品检测工作[3]。
加强食品检测机制建设,不仅要制定切实可行、规范有效的食品检测制度,也要进一步加强食品检测标准化流程建设,将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确保食品检测质量得到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制定食品检测制度,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实际抓好工作落实。在标准化流程方面,需要严格按照食品检测流程组织实施,任何环节都不能简化[4]。在食品检测方式方法方面,也需要进行优化完善,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开展食品检测分析论证,找出共性问题,加强对重点环节的检测。建立检测与检查相结合的食品检测机制,食品检测要为食品安全检查提供基础数据,食品安全检查要明确食品检测方向和目标,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食品检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
食品检测技术对有效开展食品检测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检测单位要加强食品检测技术投入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保障。同时,检测单位也要着眼于提高食品检测行业整体竞争力,切实加强食品检测的研发工作,建立专门的研发平台。食品检测单位之间也可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行食品检测技术研发平台、信息、人才和技术共享,通过建立食品检测技术研发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提升食品检测技术研发的整体水平。检测单位在开展食品检测时,要明确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有害污染物,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技术开展工作,综合运用速卡法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理化检测法和微生物检测法、基因检测技术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确保食品检测精度更高,以此出具科学、准确的检测报告[5]。
只有不断改进食品检测模式,才能提高食品检测效率和质量。对此,食品检测单位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实际,持续改进食品检测模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倾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食品检测模式,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出具更具有价值的检测报告;将AI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提升食品检测的系统控制能力以及自我分辨能力,进而提高食品检测效率[6]。深入开展食品检测领域“联合检测”模式,监管部门应当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食品检测工作,切实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的惩治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教育引导,使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食品检测工作,既要配合检测单位做好食品检测工作,也要采购相关食品检测设备和仪器,推动“内部检测”与“外部检测”相结合,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食品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食品安全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无论是政府还是监管部门,无论是监管单位还是食品企业,都应当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将食品检测纳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在促进食品安全方面尽职尽责。对此,要着眼于促进食品检测科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既要加大对食品检测技术的投入力度,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检测机制,构建更具有全面性、全程性、全方位性的食品检测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推动食品检测模式创新,真正使食品检测实现新突破,展现监管部门和食品检测单位的新作为和新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