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外导师制模式探究

时间:2024-07-28

周洪梅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1 服装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性

1.1 本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目标

服装专业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当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泛、专业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1.2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特性

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很多院校采用2+1的教育教学模式,或2.5+0.5教育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年,最多2年多2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极为有限的时间里,第一学年以文化基础课为主,如:大学语文、公共英语、体育与健康等,占据学年课时约70%左右,剩余时间开设专业基础课,约占学年总课时30%;第二学年以专业课为主,其他公共课程占5%~10%,以每周24节计算,一学年计36周,总专业课时800节;第三学年,学生应学院、教育部号召,去了一线企业。众所周知,每一个专业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有其需要专攻的核心技术,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而核心技术不是短短的800节课时的时间就可以掌握的。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能够将专业核心技术学精成为很多高职院校探索的问题。

1.3 服装专业特性

服装专业的核心流程包括服装设计阶段、服装结构设计阶段、服装工艺设计阶段,前置流程还有服装市场流行预测,包括流行色预测、服装面料开发、服装面料图案设计等、手绘表现技法,中间环节再加款式创意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电脑效果图等旁支核心课程、后续课程还有服装销售环节等。服装类专业拥有不输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具有庞大知识体系的专业。

1.4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

高职院校生源主要为高考3B类[1],文化课分数多在150分~300分之间,文化功底较弱,80%的学生不具备提出问题、分析分体、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自学、自控能力差、爱玩、人生目标模糊。更为重要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本为设计类专业,应招收具有一定美术造型功底的学生,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基本没有造型基础,导致第一学年基础课占时长,效果差,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因素,导师制在个别高职院校悄然兴起。

2 课外导师制施行的背景及重要作用

2.1 课外导师制引入的背景

导师制在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多年来,许多一流本科教育已经逐步引入导师制,如北京大学2002年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浙江大学2002年已经在本科生教育中全面实施导师制,北京林业大学试行高年级导师制,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近几年个别高职院校也开始了导师制的探索,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也已经开始了导师制的研究。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由于其学生能力、学制所限,新型的导师制形式——课外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脱颖而出。

2.2 课外导师制的重要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课外导师制的施行,弥补了高职教育课内学时的不足[2-3],在课外将所学专业知识中的弱项加以补充,弥补了学生造型基础弱设计能力差的弱点;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师生感情的发展。导师在课外将设计元素市场化,专业知识系统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梳理专业知识点,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作用。

3 服装专业课外导师制实践研究

3.1 当前服装行业所需人才特征

3.1.1 基本素质

同其他专业一样,服装专业学生要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辨别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等。

3.1.2 职业素质

主要指职业者具备专门人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体在服装设计专业主要有:服装设计基本原理与应用技能、服装设计创意思维方法、服装结构设计原理、纸样绘制方法、服装面料特性、服装CAD操作系统、服装设计软件的熟练应用等。

3.1.3 综合职业素质

即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非技术职业素质。

3.2 服装专业课外导师的特点

每个人性格不同,决定了其爱好不同,也决定了其在服装设计方面有不同的风格,这就对设计导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怎样使导师与学生设计风格相近,进而在课外导师辅导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学生的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3.3 服装专业课外导师的构成

服装专业课外导师应由坚持在教学一线,并在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具有较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应具有热爱教育事业、品德高尚、热爱学生并有勇于奉献的精神。因课外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善,尤其在民办院校的保障体系还较欠缺,这便更需要导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导师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相关规定。

3.4 服装专业课外导师制的模式

高职服装专业教育课外导师制可沿用研究生教育的双向互选模式,即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设计风格选择导师,导师再根据学生平时的设计特点来筛选学生,其中以学生选择导师为主。

这种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一位教师带一门课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起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并将学生所学各科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个人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将所有知识能力串联起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导师为引导,突出个性培养的理念,为就业做好了充分专业知识储备。

3.5 服装专业导师制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服装类专业招生政策的调整,使得部分服装类专业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等不能够招收美术类考生,这对专业教育造成较大困扰,学生没有造型基础,教学计划相应想基础课倾斜,第一学年以学习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为主,第二学年开始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基于此,课外导师依据学生学习阶段任务,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第一阶段:认识了解阶段,主要为第一学年,工作重点为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兴趣特长、学习情况、观察了解学生性格,以便为以后的双相互选,因材施教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辅导阶段,主要为第二、第三学年阶段,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实行2年或2年半校内学习的模式,因此本阶段时间紧、工作内容多,工作任务重,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专题研讨、核心技术的强化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等。

明确课外导师制导师的工作重点是课外导师制顺利施行的保障。

3.6 服装专业课外导师制顺利实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课外导师制是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由于其“课外”的特性,使得制度的施行困难重重,如何保障课外导师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4]。

第一,保证导师人员组成结构,以高素质、高水平教师为主,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导师,在服装设计专业,导师还必须具有时尚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敏感的设计嗅觉。这是课外导师制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扩大导师队伍,采取能者多劳、多得的方式。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薄弱,相对学生较多,这样一师对多生的现象不利于导师制的发展,也有违导师制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专业的初衷。因此,扩大课外导师队伍,是施行课外导师制的源泉。

第三,实行聘任制度,计算工作量并享受适当的导师津贴。这是课外导师制生存发展的保障。

第四,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强化“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引导”的模式,提升学生设计素质,是课外导师制得以发展的根本。

第五,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时间和场所,提供必要的导师与学生互动的环境,是规范课外导师制落实的有效保障。

4 结语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课外导师制的施行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实践与理论同时证明,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施行课外导师制,将教师日常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时间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两个不同层次出发,兼顾基础与拓展,针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专业指导不仅可行,而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雷 电. 浅析就业需求环境中高职服装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构成[J]. 美术大观, 2008(10):160-161.

[2]刘恩元. 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机制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21):90-92.

[3]张新科, 王 斌. 专业导师制下高职院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3):102-105.

[4]时雅菁. 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纺织服装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以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为例[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4(3):110-1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