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深圳能源集团,广东 深圳 500108)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1]。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内能够深化企业文化底蕴,对外能够塑造企业形象,在凝聚企业向心力的同时形成干事创业的热烈氛围,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下的文化培育和市场竞争的双赢,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裂变式积累,为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其产业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为国家发展承担着重要使命[2]。
国有企业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其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即通过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勇于改革的市场活力,引领国有企业在新时代征程中实现长足发展。
不同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办企业的同时,还承担着许多国家使命和社会职能,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据国务院国资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国资小新”报道,2020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上榜企业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的上榜数量达到124家,其中国有企业数量为92家,占比高达74.19%[3]。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脱离市场、缺乏创新、文化封闭等弊病也逐渐显露,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过分注重形式而轻视内涵的现象。“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是许多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写照。“拉横幅、拍合照、写材料”之类的走过场成了标准应付流程,而文化建设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则无人关心。尤其是一些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单位,认为把活干好、把工作完成好、把效益搞好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费时费力还费钱,且不产生经济效益,就没必要搞,平时能应付交差就行。
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认为,只要将企业口号、理念、愿景的描述放在官网上、写在报告里、用在宣传上,就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又或是单纯将企业文化建设理解为办活动、搞团建,而这些属于某一分管部门的工作范围,与其他人、其他部门无关。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面子工程,其意义仅为对企业中心工作进行美化包装。这是理解认识片面化、建设运营片面化,文化建设浮于表面、疲于应付,既没有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也没有对落地实施做中长期规划,脱离企业管理实际。
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不少企业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国家使命而诞生的。其发展特性赋予了企业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同时也让企业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常常有“尾大不掉”的被动感。在20世纪,“团结”“奋斗”“创新”“奉献”成为许多国有企业文化理念建设时的首选词。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全新的文化场域,在该文化场域下,语体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企业依然沿用20世纪的语体风格,就很难与员工形成情感共鸣,同时也无法很好地展现出企业特色。企业文化理念画像模糊空洞,文化凝聚力也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4]。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更当做大做强做优,不断释放能动力,增强竞争力,壮大影响力,提升抗风险力,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争做壮大国家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更非空中楼阁。铸就卓越的企业文化,需要若干年,甚至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建立和打造是一个长期的探索与锤炼的过程,是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管理的与时俱进而不断调整升华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管理思想和发展实践的结晶。
国有企业与国家历史共成长,肩负着时代发展的担当使命,拥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历史底蕴,是党和国家初心使命的践行者,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执行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阵地,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策源地。国有企业只有坚定地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文化自信之路,才能引领企业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国有企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能迅速高效适应社会形势,以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以文化自信鼓舞士气、以文化引领壮大发展。
企业文化营造的是一种氛围,达到的是人心所向的效果。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既是生产实践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全员综合素质的过程,更是企业实现持续有效发展的过程。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守住初心使命的同时与时俱进,在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做到坚持思想引领,强化顶层设计,释放员工活力,搭建文化平台,形成品牌特色,走出符合企业历史底蕴和未来规划的、符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文化建设之路。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
树高千尺不忘根。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思想建设,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不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把党的思想贯穿始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抓实“三会一课”,推进“两学一做”,做好思想学习教育常态化,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先争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湾创业广场党委在全国率先提出“跟党一起创业”的理念,推行党建与产业“双创双孵”,以党建服务企业发展,汇聚创新创业力量,为深圳湾创业广场350多家入驻企业、3万多名员工打造具有先进文化的红色思想家园,成功引进国内外一流创业孵化及专业服务机构50余家,孵化创业项目421个,累计产值超过1 000亿元。
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最大的优势。国有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制度优势,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和体系建设,统一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统筹推进企业文化制度、机制、体系建设及发展规划等配套建设。
国有企业必须把党的思想大旗挺起来、立起来,将党的思想融入文化制度建设,将企业特色融入制度建设,做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做到文化建设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使之真正渗透到企业发展、人才管理、市场拓展等活动中,切实转化为企业管理行为、组织行为的价值引领和富含企业文化特色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于2015年6月上市后,重新梳理了企业文化发展脉络。通过建立中国核电卓越文化体系,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规划与《中国核电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管理制度》,发布《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等举措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形成制度保障和规划指引;通过召开年度文化建设推进工作会和专题部署会,成立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建立中国核电卓越文化体系宣讲师队伍;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和培训讲座等措施完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理念转为具体行动,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中核集团荣获了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央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跨文化融合类”优秀案例、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文化典范组织等多个奖项。这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员工自豪感、企业认同感和增强对企业长远发展信心有良好的作用。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单元,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学习者和受益者,又是文化建设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没有员工的普遍认可,企业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难有作为。
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让员工主动充分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企业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这既是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过程,也是员工自我启发吸收的过程,使企业文化真正被员工接受,成为自己的文化。其次,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宣贯,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强化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让每个人都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巩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让员工以更加昂扬自主的状态投入到生产工作中。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海运”)于2016年由两家航运央企重组成立,并在2018年被列入新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面对多重文化叠加的企业历史和崭新的未来画卷,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打造,从更深层次处提炼全体员工的认同和遵守,并能集中展现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远海运于2016年向全体员工公开征集企业新logo,在2018年再次公开征集企业文化理念,包括企业精神,工作格言,企业目标,经营、服务、安全、质量管理理念,党群文化,劳模精神等方面。这些企业文化建设暖人心,得到了广大员工热烈参与,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总之,为重组企业未来长远稳定发展扎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企业文化并不仅仅是挂在官网上的几句口号,也不是汇报材料中的一页PPT。企业文化融于企业的各个角落,同时又通过每处细节展示出来,其中的闪光点需要借助平台的力量展示放大。挖掘“真善美”,展示“真性情”,将企业文化人格化、具体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企业在发展,文化在更新,时代在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下,技术更新迅速,平台形式层出不穷,文化风向瞬息万变,企业文化想要形成持续影响力,必须要打造符合时代传播规律的文化平台,如借助热点制造文化话题,将短视频、快闪片等投放至互联网平台,通过H5、互动长图、表情包等方式发布企业文化信息等,这适应了当下“短平快”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形成企业文化平台“运营-传播-反馈-优化”闭环,实现以数据反观效果,以效果优化平台,以平台助力文化传播。
许多国有企业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承担企业的文化传播、品牌建设、媒体运营等职能。如中核集团成立的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中国中铁集团的党委宣传部等。2018年,由中国中铁四局负责的龙岩新老站房线路转场工作在1月19日18:22正式开工,中建四局通过全景摄影、无人机航拍、延时拍摄、拍摄制作动图、现场采放等方式记录下当时1 500人、34台大型设备、上百台小型设备同时作业并仅用8.5小时就完成新老站房线路转场、新站台启动的基建壮举,后编辑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头条等内容平台,仅在抖音平台,单个短视频就获得了66.9万点赞,随后被多个播主转发,形成裂变传播,并被央视报道,中建四局成为家喻户晓的“基建狂魔”。
品牌承载着人们对企业产品、服务乃至文化价值的认可,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溢价、增值的无形资产,更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品牌强则企业强,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誉度、质量过硬的市场品牌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
国有企业在文化品牌打造等过程中既要体现企业文化的共性,还要突出展现其个性。许多国有企业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拥有多个子公司。在集团总部层面的文化框架指导下,各子公司可以从地理区域、业务类别、文化传统等方面深挖特色,使其具有创新性和个性化特征,形成与总部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品牌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文化建设与主营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树立典型人物,塑造企业品牌IP,打造可视化文化产品等方式丰富品牌内涵,输出品牌建设成果。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与优质流量品牌、媒体和渠道合作、联动,通过推动企业品牌走出去、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市场影响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西安地铁以“文创+新零售”的模式引进“文创盒子”自助售货机,将其放置于大流量地铁枢纽。盒子内产品主要为兵马俑40周年纪念手办秦风小将、西博网红唐小西、国潮手机壳等文创产品,与西安地铁的IP形象“迈拓”形成梦幻联动,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西安地铁借助交通枢纽的位置优势,既为西安的城市文创带来流量,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阵地,又为自身塑造了有温度、有文化魅力的品牌形象,进而有效提升了西安地铁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
本文从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梳理出表象化、片面化、从众化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归纳总结出国有企业文化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主体建设、平台建设、品牌建设五大路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