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症结”与“处方”

时间:2024-07-28

于克斌,易海江

(1.中共克拉玛依区委党校教研科,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新疆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指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在思政课中展现。“四史”教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感悟历史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历史思维,树立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从教师角度分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能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本文中的调研共有12所高校的924名学生参与,其中新疆3所,四川1所,陕西3所,山东1所,黑龙江1所,湖北2所,江苏1所,12所院校的分布体现了地域性,能够保障样本的代表性。通过调研和后续追踪可发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确保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实现。

1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新剂[1]。“四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在内容上具有重合性,在时间上具有相容性,其贯穿始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懈奋斗的历史。“四史”与高校思政课在具体内容、价值培养和立德树人等方面高度契合,是高校思政课内容的重要来源与支撑,是引领高校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宝贵资源。

1.1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扭曲或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给广大青年带来了思想认识偏差。刚刚从高中或职高进入高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影音视频,很有可能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就会给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带来巨大阻碍。“四史”贯穿的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等完整地契合了高校“思政课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的现实要求,能够从思想和意识层面有效击破历史虚无主义对学生“三观”的影响。

1.1.1 “四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准确看待历史的能力

思政课教育要教会学生用唯物史观的观点看待问题。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向于对单个历史事件的讲解,而单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如果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将单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进行夸大,则很容易陷入历史相对主义。例如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中,如果没有对当时红军面临的困境进行详细说明,部分学生会简单地认为其是偶然发生的事件,而不去思考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只有运用联系的、全面的眼光看待每个单个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单个偶然历史事件、历史主题和历史环境汇合成的“合力”的思考,才会发现背后的规律性和总的历史趋势,找到偶然性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了解到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个人创造的。同时,并不是说只需要看到历史事件的必然性而忽视偶然性,只有坚持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才不会陷入历史客观主义。

1.1.2 “四史”教育能够有效回应网络上的某种错误结论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判断能力。网络时代知识传播速度飞快,但网络垃圾对涉世不深、信息辨析能力不强的青年影响较大,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很大挑战。网络上、电视节目中充斥了大量的历史虚无主义案例,其只是从某个历史碎片中总结所谓的“历史真相”,而不是从整体上去挖掘去思考,如果学生缺乏判断能力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四史”有力地反击了所谓的“历史真相”对历史的涂抹或剪裁。“党史”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问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4];“改革开放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历史,同样也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既包括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5]。“四史”通过整体性的解释,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使学生能从整个历史画面中把握真实的历史。

1.2 感悟历史内涵,培养新时代合格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的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富有生机与活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青年人要有正确的历史思维,对当下的形势有清楚的认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四史”教育在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又能够使他们科学理性地分析当前形势,将分析结果作为自己以后工作学习的重要依据,从而成长为新时代合格青年。

1.2.1 “四史”教育能够推动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每个人都要有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打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钥匙,如果高校学生思想上缺“钙”,就会浑浑噩噩,人生没有目标,会产生厌学甚至厌世的情绪。以“四史”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思政课从融入“党史、新中国史”,到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再到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明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的“三大规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校学生在“四史”教育中能够深刻认识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

1.2.2 “四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校的学生以“00后”为主体,他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并深受其影响,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等显著增强,因而很容易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迷失自我。“四史”教育通过向高校学生讲授先辈创业的艰辛和不易,让他们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精神的洗礼,进而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史”教育还能让高校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6]。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通过“四史”教育,可真正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青年必须要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意识,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症结”及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问学生和教师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四史”教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部分涉及不多、“四史”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四史”教育效果较差等。

2.1 思政课对“四史”教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部分涉及不多

“四史”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质素材,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在后续的追踪调查中,笔者电话访问了5所院校27名学生,有17名学生反馈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没有涉及或较少涉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储备不足,未能找到可讲解的素材,所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涉及不多。

第一,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理论和知识储备不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本身的“四史”知识储备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效果。高校选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四史”的讲解是高度凝练的,对社会主义发展史没有过多的涉及,部分教师认为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就没有必要着重向学生讲授,学生也就没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系统的学习。教师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讲解过少,不能够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社会主义发展史部分不能够展示出来。同时,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讲解集中在理论上,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很难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中国的影响,不容易对其产生共鸣。

第二,有的教师未能找到可讲解的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课本的讲授者,还要积极做学生接受“四史”教育的引导者,“四史”教育要有效融入思政课,只有找到可讲解的素材,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领悟到历史的魅力,坚定理想信念。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作用,这就不能够保障“四史”教育的价值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置上会适当地加入“四史”的内容,但找到的素材不能够和教学内容很好地契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未找到素材或不契合内容的素材会弱化高校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真实性存疑,降低了“四史”教育的影响。

2.2 教师关于“四史”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教学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后续的追踪调查中,笔者电话访问了27名学生,有13名学生反馈教师对“四史”教育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不能引起学习欲望;有21名学生反馈教师授课只用了PPT,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有24名学生反馈学校或教师没有组织过实践参观和课外学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进行创新,没有找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导致形式过于单一。

第一, 过于注重课本讲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近82.4%的学生反映教师以讲授为主,仅有17.6%的教师反馈运用了其他的教学方式(见表1)。“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思政课所要讲授的内容,部分教师为在规定时间内授完课程,需要加快教学速度,通常会避免过多的展开,采取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灌输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对增强爱国情怀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如果过分注重课本讲授,做不到方式创新、与时俱进,就很难去挖掘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1 “四史”教育授课方式

第二,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采取现场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把握不明确,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者是讨好学生,如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差,年轻教师为满足学生诉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研,而拍照成了老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参观结束后教师也不会要求学生提交学习心得或者是参观感悟,使得学生把参观学习当成一种形式,理论知识很难入心入脑。

第三,部分教师对新媒体的使用较为固定。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为“四史”教育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的运用能够教师将所讲授的知识较好地展现出来,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认同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以借鉴他人为主,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很难确保“四史”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部分教师仅仅利用PPT进行讲解,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不足,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

2.3 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学习效果较差

“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要保障学习效果,这样才有利于“四史”教育作用的发挥。但是部分教师只是对课程或知识进行讲述,并不十分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对“四史”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及德育时效性的增强。

2.3.1 对“四史”的内容把握不准确

“四史”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学生对“四史”的每个部分都有学习,才能在整体上理解“四史”。在调查中发现,有765名同学表示在思政课学习中,教师会涉及“四史”教育的内容,占82.79%(见图1),但是对“四史”所包括的4个部分仅有431人回答正确,占46.65%(见表2)。由此可见,“四史”虽然在思政课中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对内容把握不准确,知识的记忆效果差。在思政课的具体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的讲解较为枯燥,很难引起学生学习记忆的欲望。同时,高校的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基础课,只要在期末考试中及格就好,没有在课后及时地反思和复习。

图1 思政课的学习中教师是否会涉及对“四史”内容的讲解

表2 关于“四史教育”中的“四史”内容调查

2.3.2 对“四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四史”教育在思政课学习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仍有1.19%的学生认为学习“四史”完全没必要,4.55%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15.37%的学生认为重要性一般(见图2)。从学生对“四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四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忽略重要的知识点,这会导致“四史”教育效果不明显。“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正处于初始阶段,学生在之前接触较少。新自由主义、泛娱乐主义、新消费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入,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理性缺位和消费升级及消费符号化的产生。部分大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较难转变,同时,他们此时的人生重点是就业,以谋出路为主,对学习“四史”的精力和动力不足。

图2 对“四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情况反馈

3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处方”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8]。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四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必须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统一整体讲授,不能过分侧重某一部分而忽视另一部分,要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习效果反馈,确保知识入脑入心,以此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

3.1 教师应重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讲解,增强“四史”教育的完整性

首先,让有知识储备的教师去授课。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只有对“四史”教育了然于心,才能够将其讲清楚、讲透彻。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理论知识不是停留在半空的空话,而要落到实处让群众所掌握,群众掌握了理论之后才能够跟随理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对“四史”的各个部分都要有所了解,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要真正把握“四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能够帮助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少走弯路。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事件,以大历史观谋划思政课建设实践,厘清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张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真正将社会主义发展史讲解得更透彻。与此同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新时代做比较,用学生的语言和语气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领会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涵。

其次,教师要挖掘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找到能够与思政课相契合的点。教师要重视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将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充分嵌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容繁多,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制度史、社会主义革新史等,教师要开拓思维,善于将各个部分与思政课有效结合,增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在提供大量知识和信息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学习进度,促进学生对大量信息的加工整合,及时帮助他们理解“四史”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四史”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

3.2 教师应转变“四史”教育教学形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思政课需要教师通过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四史”教育的相关知识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发产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知识灌输就十分有必要。教师利用灌输促使学习,使学生在灌输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但也要看到单向灌输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思政课堂要体现师生互动,实现民主课堂,必须考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在师生互动中达到知识启发的目的,例如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讲授中,可以引申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并通过“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小故事加深学生对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性的认识。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提高学生学习“四史”的热情,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促使学生将“四史”中蕴藏的科学理论、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次,从课堂学习向课堂课外学习相结合转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课外学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课外学习感兴趣,可以参观历史纪念馆、“四史”相关旧址,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依托昌吉市社区各具特色的党群服务中心来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实的理解,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前提是要筑牢课堂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去发现身边的“四史”教育素材,把课堂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有计划地制订参观计划,与课本紧密联系起来。课堂课外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场景,在庄严的氛围下认真观看、深入思考、及时反思,缩小课堂学理性和课外实践性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家情怀。

最后,从传统型教学向现代型教学转变。***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高校学生因技能性要求高,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认可度高。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整合“四史”教育资源,打造“四史”教育信息数据库,推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数字化,实现历史情景模拟化、对象化、立体化、形象化,拓宽教学空间,延长学生受教时间,以达到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将“四史”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到课堂中,通过名校名师名课堂展现“四史”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自觉去领悟“四史”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3.3 教师应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学生自主构建的能力

首先,强化“四史”教育学习的氛围,狠抓“四史”教育的重点部分,提高课堂效率。一是建立“四史”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培养一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着力打造“四史”教育公开课,做到课堂建设和细节学习相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学生喜欢的方式确保其学习主动性。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学展板、横幅宣传等方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二是要实现教师课程讲授视觉化,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体现教学重点,对重点知识点深入分析,带领学生共同思考,延长学生重点知识记忆时间。三是组织教学经验足、“四史”知识储备充足的教师,定期开展“四史”教育专题讲座,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时间段的历史增强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四史”教育的理解力。

其次,利用STEAM教育,打通“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育之间的障碍。STEAM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教学理论,符合高校培养专门化、专业化和实用化人才的要求。STEA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的结合,注重学科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有独特的历史,在“四史”教育中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到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四史”教育的认同。STEAM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为主,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移除错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实践中构建的认知体系,在“四史”教育中将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做铺垫,从而增强学习“四史”的课堂效果。

最后,加强课堂反馈,保障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记忆、有感悟、有守护、有应用。因此,良好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课堂反馈要及时。根据课堂中讲授的“四史”内容制定问题,在学生思考时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实行激励性奖励。高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适当的激励会增强自信,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其以更好的心态对待课堂,实现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积极性。重视反馈的启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做启发性的诱导。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渐剖析“四史”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因思考而领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1]。

4 结语

高校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事情。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高校思政课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如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延续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等问题,高校思政课必须充分认识“四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找到“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准确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充分发挥“四史”教育在理想信念、历史思维等方面引领高校学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使学生明确其担当使命,自觉做一名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