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庆市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对策研究

时间:2024-07-28

曾 巧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重庆 400038)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及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大力推进,如何进一步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是重庆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一些国际人才较为集中的城市已经开始试点探索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旨在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国际人才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和共创未来。虽然重庆渝中区的红岩村、解放碑,两江新区的财富中心等区域已逐渐成为外国人聚集的国际社区,但重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才社区尚未建立。

1 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重要意义

1.1 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突破口”

由“物质引才”“政策引才”逐步向“事业引才”“环境留才”转变,是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为此须转变传统的拼资金、拼政策的引才竞赛思维,向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环境优化、注重人才发展的方向转变[1],这样才能助推形成引得进、发展好、留得住的人才发展良性循环。从短期来看,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是通过聚焦国际人才工作和生活需求,营造“类海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环境[2],犹如“带土栽培”,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缩短国际人才来渝适应周期,缓解“水土不服”问题。从长期来看,通过在这个空间探索国际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下沉资源和服务、搭建交流平台等,能够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和安居生活提供更为精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服务,以环境的国际化集聚一流国际人才,从而打造国际人才集聚磁场,助力重庆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

1.2 提升“英才计划”影响力的“靓名片”

随着全球人才竞争加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才的国际流向悄然改变,从最开始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单向流入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人才回流和人才国际环流态势。重庆的“英才计划”自实施以来,已产生了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让重庆逐步成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之地。国际人才因掌握先进技术、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国际人才与高端产业对接,形成以一流国际人才集聚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环境国际化与人才国际化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吸引塔尖的高层次人才,提升“英才计划”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1.3 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的“新样板”

近几年,重庆大力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在城市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产生了较好影响。国际人才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形态,其建设成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也检验着城市治理能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不仅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也在全球化背景下传递和释放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愿[3]。以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为契机,补短板、促发展、求突破,在吸纳和借鉴其他省市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将“国际元素”和“重庆特色”进一步结合,对于重庆进一步创新城市治理新模式,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国际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为深入了解重庆现有国际人才的现状和意愿,笔者通过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高校渠道,对部分国际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基本信息、需求现状调查和对重庆未来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建议等3个板块近20项内容。共收到有效问卷102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描述

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占比52.94%、女性占比47.06%;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占比分别是25.49%、34.31%、11.76%、28.43%,总体分布较为均衡;从学历分布来看,硕士及以上的人才群体占比为61.76%,占人才群体的一半以上,表明人才群体的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原居住国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来自亚洲的人才群体占比最高;从专业领域分布来看,排名前五的专业领域依次是教育、生产制造、金融、医疗卫生和文化艺术;从所属引才类别来看,有30.39%的调查对象来源于国家层面或市级层面的人才项目,人才结构层次整体较高。总体来看,被调查者符合国际人才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2.2 被调查者需求情况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国际人才普遍反映,社区在以下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生活配套品质不够高、不够国际化及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衣食住行方面,反映最突出的依次是饮食条件和购物不够便利与国际化,缺少国际化的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居住的建筑物功能设施不足,缺少国际通用语言标识等。在医疗服务方面,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社区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特别是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医院,无法对接主要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等问题。在教育资源服务方面,一流的教师团队匮乏、一流的国际教育机构匮乏是该群体认为较难解决的两个问题。在养老服务方面,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社区养老项目单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项目,缺乏有特色的本土化的养老机构,缺乏国际化的养老机构,缺乏国际化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二是创新创业环境束缚较多,要素保障不全及配套支持力度不够。问卷反映,最突出的3个问题分别是缺少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人才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研究成果转化较为困难。分析后可以看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涉及组织、人社、科技等多部门的支持配合,其中不乏多头管理、流程烦琐等情况。而且由于政策、平台、服务等保障要素的欠缺,编制管理、职称互认、用人单位自主权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三是在社区治理方面,被调查者期待社区环境更安全、社区文化更交融及社区服务更人性化。国际人才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至少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要保障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信息隐私安全等在内的社区安全;二是要有基于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等产生的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环境;三是要提供高品质、个性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

2.3 被调查者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意愿分析

据调查,有将近90%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建立国际人才社区,以打造国际人才的宜居宜业环境。关于国际人才社区的定位,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型、智能型、电子型、高端绿色发展型和综合服务休闲娱乐型等5种类别[4],其中选择建设创新创业型国际人才社区的人数占比最多。在国际人才社区的建设方式上,选择在高校科研院所附近和依托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最多,占比达60%以上;其次是选择在创业就业等环境较好的区(县)打造国际人才社区的,占比达23%。针对未来重庆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最需要注意的环节,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加大聚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的力度、建立健全国际化的政府治理体系、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以上需求和建议,可为重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提供参考。

3 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对策建议

由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开始逐步启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本研究建议在学习借鉴以上城市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和国际化社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国际与本土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推进国际人才社区的建设工作。

3.1 坚持“三个”原则,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坚持“抓人才生态促城市更新”原则,出台《重庆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规划》,并将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纳入重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建议借鉴北京市的做法,规划先行试点建设,突出抓人才生态促城市更新。充分利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布局优势,聚焦时代特征、重庆特色、区域特点,充分考虑产业规划、目标人群、文化差异和资源禀赋,对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进行科学谋划、精准定位,做到因需而建、因地制宜。

二是坚持“成渝双城资源协同发展”原则,研究并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国际化协同发展战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充分发挥两地海外人才工作联络处等引才平台作用,就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人才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和协同配合,并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引才政策,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共引,合力推进人才国际化协同发展。

三是坚持“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原则,研究并编制重庆市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探索划分“框架建设”“功能塑造”“品牌宣传”等阶段,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实践操作维度,明确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和实施规范。借鉴北京市的做法,以国际人才需求为导向,对国际人才社区的建设目标、建设理念、社区营造等方面进行细化,并形成可量化的评价体系[5]。

3.2 聚焦“三类”需求,美化生活环境

充分考虑因国际人才的居住偏好、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差异,所产生的个性化、国际化、便捷化的生活需求。

一是聚焦个性化的房屋居住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房屋居住方式。如可依托人才公租房打造“国际青年人才驿站”,满足年轻人的居住需求。面向长期驻华的国际人才家庭打造“国际化人才公寓”,从建设标准、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满足其高品质居住需求。

二是聚焦国际化的生活配套需求,加快建设国际特色服务机构。按照国际化、专业化的原则标准,引进外资银行及保险机构等具备国际化特点的金融服务机构。同时,适时建设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剧场、音乐厅等文化设施,提供人才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丰富国际人才的业余生活。

三是聚焦便捷化的公共服务获取需求,解决国际人才的后顾之忧。在教育方面,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择优引进一流的国际教育机构,聘用国际一流的教师团队,招收全年龄段国际人才子女,提供多种品类的高品质国际课程,也可借助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优势满足各类国际人才的教育培训需求。在医疗方面,建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对接国际主要商业保险,实现与国外医疗保险结算体系衔接,为国际人才提供就近就便的国际化医疗服务。在养老方面,建议打造具有特色的本土化养老品牌,开展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项目,培养国际化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3.3 配套“三大”要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国际人才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纯居住”的概念,还需要根据城市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整合多功能、异质性、现代化的全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是不断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政策。在完善人才政策方面,借鉴安徽省实施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在国际人才的引、育、用、留等方面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在完善产业政策方面,重点支持有助于重庆长远发展的,诸如智能装备、生物科技、卫星互联网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完善职称互认方面,建立更快捷、简约的审核平台,让在欧美等国获得的工程师证书、专业证书等能得到重庆相关管理机构的认同,并赋予证书获得者社会同等级水平认同的证明。

二是提供创新创业“精细化”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重庆涉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使其为国际人才提供法律、财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建立国际人才外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重庆人才网等相关网站进行功能提升,为国际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提供外语政策咨询、行政办事、项目申报、信息交流等服务。

三是健全创新创业投资融资支持体系。加强科技与资本、金融的结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风投资金优先倾斜,支持国际人才的创新创业及成果产业化。探索组建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等,帮助国际人才扩宽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

3.4 创新“四项”举措,优化国际化社区治理

一是下沉资源服务,提升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具有涉外居民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可探索在国际化组织和国际人才较为密集的地区,设立国际友邻服务中心,同时考虑在社区层面成立国际友邻服务之家,构建“零距离”精准服务体系[6],方便国际人才办理各类事项。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社区国际化水平。引进具有涉外服务经验的物业公司以提供高水平涉外物业管理服务,并让其全程参与国际人才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等工作。同时配备双语从业工作人员,在线上线下提供多语种服务咨询,以随时解决人才的各类服务需求。

三是引导居民参与,促进社区的多元文化融合。针对社区融合的问题,积极挖掘国际社区在个人、团体、组织、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变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能[7]。比如通过建立外籍人员服务外籍人员的志愿服务队等方式,鼓励国际人才的社区参与,营造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社区文化环境,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国际人才的归属感。

四是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专业化、智能化治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的方式,规范化引入国际妇女儿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或者与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社区特色项目,创建国际化品牌社区,为国际人才提供专业服务[8]。同时,与腾讯、阿里等企业合作开发全英文智能移动生活服务平台,或在已有软件上增加国际人才生活服务办理功能,搭建集网上办事、网格管理、居民自治、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化社区治理体系[9]。

4 结语

本文依托对重庆市部分国际人才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对国际人才和国际人才服务组织的个别访谈,了解国际人才对政府治理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对重庆市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意愿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借鉴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经验,提出重庆市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对策建议。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因调查问卷发放渠道和方式局限,样本量还不够大,对问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和说服力产生一定影响;比如缺少实务部门的实地调研,对研究结果的针对性、可行性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在创建国际人才社区要素指标库、构建国际化社区治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探索更多可行性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