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科学部,江苏 扬州 225000)
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却忽略了消费观念的养成。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它折射出人们对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问题的态度和看法[1]。正确的消费观可以指引人们合理消费。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以统计高职学生消费水平、调研学生消费观念为目的,以江苏Y学院学生为样本(其中外国留学生未参与统计),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308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这300份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为男生173人,女生127人。
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有94%来自江苏省,仅6%是江苏省外的,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7%,城市的仅占33%。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水平(见图1)为500~1 000元的占5.7%,收入为1 000~2 000元的占22.7%,收入为2 000~4 000元的占28.3%,收入为4 000~6 000元的占21%,收入为6 000~8 000元的占17%,在8 000元以上的占5.3%。由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较大,家庭收入总体不高。
图1 家庭月收入情况
调查发现,日常开支(见图2)完全由家庭供给的有222人,占调查人数的74%。选择勤工助学方式补贴生活的占6%,共计18人。另外,成绩优异的学生每学期的奖学金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12%的学生会把这笔钱纳入平时的生活费,以减轻父母供给的负担。每年学校还会开展特困生的认定工作,依据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困难等级认定。调查结果显示,享有困难补助的学生有15人,占调查人数的5%。剩下3%学生以贷款的方式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
图2 消费来源情况
数据显示,学生月消费金额(见图3)呈现出较大差异,最低的月消费在400元以下,占统计人数的2%。而月消费最高的在2 000元以上,其人数比例占5%。具体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月消费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理性消费仍是学生消费的主流。民以食为天,饮食消费占日常消费的76%,服饰、化妆品等占11%,通信费用占5%,交通费占3%,购买书籍、打印材料等学习支出占月消费的5%,消费结构相对合理。
在“每月开支是否有计划”这项调查中,32%的学生明确表示每月支出没有计划,42%的学生表示计划赶不上变化,只有26%的学生会在月初制订详细的消费计划。因为缺少计划,72%的学生坦承自己是月光族,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财务状况入不敷出,只有11%的学生表示基本不超支,偶尔会有结余。有些家长为了省事,在开学初将学费、生活费一次性打在孩子的银行卡上,供孩子自由支配。这种情形下,如果学生没有计划地消费,很容易陷入开学经常下馆子、点外卖,学期中期节衣缩食,期末靠借钱、赊账过生活的窘境。
由Y学院的生源地数据可知,江苏省内以苏中、苏北地区来校就学的人居多,且大多来自农村。农村家庭的收入源于务农和外出打工,收入与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月消费在1 500元以上的群体中来自农村的学生仅占19%。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除去江苏省内的,还有来自安徽省、甘肃省、江西省和青海省等多个省份的学生。从个别访谈中得知,来自省外的学生家庭收入普遍较低,且多数家中有兄弟姐妹,家庭负担较重,父母省吃俭用供给他们上学已实属不易,因此每月除去伙食费、通信费等生活必需的开支,还要省下学期末回去的交通费。很多学生受经费和路程所限,如国庆这样的小长假他们会选择留校不回去。甚至在暑期,也有部分省外学生选择留下打工,赚取生活费,希望能够自给自足。总体来看,江苏省内学生比外省的学生经济稍宽裕些,城市学生的生活水平略高于农村学生。
网络让人们对彼此的信息了如指掌,在微信朋友圈可以显示使用的手机型号,节假日朋友圈更会涌现大量的美食、旅游照片。在这种消费风潮下,学生很难不受影响。以手机为例,手机是学生必备的通信产品。据调查,在购买手机时有5%的学生关注手机的外观,33%的学生表示优先考虑价格,41%的学生更加注重品牌,只有21%的学生考察手机的质量和性能。调查中发现,13%的学生使用苹果手机,部分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是“果粉”,像iPhone X这样的高端产品也有不少学生拥有。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78%的父母手机价格低于孩子的手机价格。可见,秉承着“勤俭持家”家风的父母,对待自己孩子却是“毫不吝啬”。
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店都会不定期地搞促销,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感恩节、周年庆、“双11”、“双12”……面对商家狂轰滥炸似的促销模式,想要学生捂紧口袋是相当困难的。据调查显示,有67%的学生表示会在“双11”“双12”这样的活动日购物,而且早早地把心仪物件加入购物车。在消费动机这一项调查中,30%的学生表示买的都是必需品,趁搞活动可以省钱;44%的学生则为了凑单添置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实则是一种浪费;另外还有26%的学生表示大家都在买,不买点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在学校过的是群居生活,受到这种消费风气影响的学生不在少数。
社会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民众形成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构建节约型的消费环境[2]。而主流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可以以电视节目为载体,进行勤俭节约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杜绝浪费、厉行节约的社会氛围[3]。另外,网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独树一帜的“节约网”就是国内首个以节约为主题的网站,该网站引导全民时刻关注节约、拒绝浪费、践行全民节俭的活动,这样的公益网站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有着引导、激励的作用。只有社会这个大家庭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经长期发展而沉淀下来的精神产物,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要努力打造“以俭养德”的校园文化,利用学校宣传栏开设“节俭养德师生行动”等专栏,在校园广播中宣传“勤俭节约”的意义,在各班级开展“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班会上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论身边浪费的种种现象,如何从“我”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还可以发起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在班级评选“节约标兵”,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校园餐厅的醒目位置张贴“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标语,让“节约”的优良传统散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目前,经济理财类的课程并未在全校范围开设,加之多数学生长期依赖父母供给,因此,他们既不经济独立又无理财意识。学习理财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合理消费,建议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程,一则可以让学生了解资产的价值,二则普及相关的理财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让理财成为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不仅如此,还要将“勤俭”的家风传承下去。然而中国的父母对待自己尚能以俭为先,但在孩子的问题上,总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家长在给孩子的生活费时,应抛弃有求必应的态度,保持理性,把握量力而行的原则,只有父母的理性供给才能换回孩子的理性消费。
在国外,大学生半工半读乃是常态,国内学生多数是打零工赚外快,这和经济独立还有着不小的距离。学生体会不到金钱的来之不易,自然对钱也就不会太珍惜。学生以学业为重固然不错,但即使做不到经济独立,也应该体恤父母赚钱不易,加强自律,摒弃随意性消费、从众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4]。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消费意愿强烈,却在经济上依附于父母,不能独立。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又处在消费观定型的特殊时期,消费观的形成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学校应加强价值观的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消费,父母更要给予孩子理性的爱,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并引导其理性消费,这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良好的家风、校风、社会风气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