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军政,徐 磊,田 曼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政治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何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政治心理的本质内涵,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目前,国内对政治心理的理解通常为:政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心理过程与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个体心理(性格、爱好、兴趣、知觉、价值观、动机、信念、情感、态度、挫折、自卑)和群体心理(群体的情绪、态度、价位观、凝聚力等)对个人和群体的政治行为,对既成的政治、法律机构的运转,对政治、法律制度和规范发挥作用,以及对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政治法律机构、设施、政治法律制度、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决策程序和过程以及政治运动对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影响[1]。
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指作为社会政治群体之一的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的心理反映。这种反映通常是直观的、具体的,具有不定型、不系统性的特点。通常表现为大学生们对某一方面社会政治生活的认知、理解、感受、信心、愿望、态度等等。
政治信仰可以决定政治行为的走向,坚定政治信仰的选择和确立,是大学生们首要的政治行为。青年大学生如果丧失信仰就会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当前,各种价值观、腐朽的思想文化不断渗透、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和信仰被扭曲,存在信仰缺失现象。
当前多数大学生能够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做事情的立足和归宿点,并能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坚定。少数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政治态度冷淡。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有积极热情的政治态度,政治参与度高,对国内外发生的政治事件有较正确的政治评价,关心国家大事和前途命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改革的长期性估计不足,重理想轻现实,不了解中国的具体现状和发展历史,一旦社会上出现某些负面事件,就盲目否定社会改革的成果,情绪化比较突出。
多数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备较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缺失,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缺少兴趣和动力。如在回答某调查问卷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否感兴趣学习”这一问题时,调查对象中只有5.53%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而表示不太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占到了 63.93%[2]。
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如选举与被选举权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党团活动等。少数大学生认为政治实践活动就是讲形式、走过场、做样子,对政治实践活动不参与或者盲目参与,政治行为冷漠。
一是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正逐步迈入成年期。其个体心理发展的各方面(如情感体验、思维模式、自我意识等)都呈现交替突显、上升的态势。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影响政治心理的形成。二是心理发展的失衡性。由于青年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社会阅历、政治认知水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面貌等不尽相同,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政治行为存在一些差异性。三是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个性与共性此消彼长的特殊时期,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使得政治心理也存在必然的矛盾性。如:很多学生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轻度的腐败行为则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可,甚至自己也会参与其中,这也就是他们存在价值取向的双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四是心理发展的可塑造性。所谓可塑性,指的是受教育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按照教育者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3]心理上的可塑性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政治心理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利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从中普遍受益,对当前政治体系倡导下的政治文化持积极认可态度。然而,市场经济体系下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让部分大学生认为经济效益的发展是首位的,政治无关紧要,个人主义、私利主义逐渐萌芽。他们的政治信仰和追求被不断弱化、冲淡,功利化的政治价值观开始萌生。同时,信息时代下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造成了国外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的大举入侵,特别是西方某些国家利用其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科技手段迎合大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极力推行其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当然,文化的多元化对开拓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等有一定帮助,但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自我价值”、“自我利益”、“个人自由”等都是西方标榜并不断传播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体系和观念的冲击、碰撞下,原本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被削弱,政治信仰开始动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高校开展的“两课”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应是“与时俱进”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来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不足,又加上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软重视”,使学校“两课”教育硬件条件差、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能力不足,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了空洞的说教,甚至让学生们产生了逆反抵制心理。
如何实现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正确有效引导,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再通过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的认知。要旗帜鲜明的营造学“马列”、用“马列”的浓厚氛围。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很多是肤浅、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利用“两课”、党校培训、宣传媒介等加强对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等的学习。同时,要严把党员入口观,端正其入党动机,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实践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并广泛地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理性地分析和判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健康的政治心理。目前重庆大学生正在开展的“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目前各高校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效果为出发点,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以情景体验、探究实验、调查访谈等融为一体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多引用案例,多利用音像资料,多开展辩论讨论,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两课”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还要及时归纳整理大学生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大学生以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自我发展和成才过程的思想困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也会相应的朝着健康、正确和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观念的重要载体。据2012年1月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测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学生网民的数量比重占整体网民的30.2%。其中的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对网络的关注更超于其他人群。而西方国家则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强势和技术垄断,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渗透,由此带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内容、广度和时效等的全新变化。为牢牢掌握网络时代的“制网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汲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政治心理。
同时我们要不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喜欢来看,喜欢来听,喜欢来学习,喜欢来讨论。首先,我们要通过开通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红色博客、微博师生互动园地;利用QQ、微博、飞信、MSN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影响力。同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唱“红”,要在万紫千红中突出我们的“红”;我们的主旋律,也就是要首先解决“吸引力”的问题,高校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得再好,如果没有学生愿意走进来那就成了摆设、空架子。其次,要组建网上思政教育专家团队,结合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网上交流互动,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突出问题,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加强对校园网的技术监控和内容管理,坚决杜绝错误的思想观点在校园网上泛滥传播,打造健康、积极、和谐的网络环境,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养成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社会上下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首先,作为大学生个体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优化自己的政治心理;要注重自学,发挥主观上的能动性,多实践、多体验,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也告诫,“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这是党中央对青年大学生加强自身政治学习提出的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原著,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其次,每个学生的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健康的政治心理,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再次,大学校园要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要营造团结向上的政治氛围。要充分利用高校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思想活跃的特点,形成追求真理、信仰真理的健康政治气氛;养成人人关心政治、关心改革、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的习惯,让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学校形成关心政治为荣的风气[4]。最后,社会舆论引导至关重要。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强调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可见,党中央对舆论引导工作高度重视。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等多媒体渠道,发挥主流媒体的政治导向作用,不断灌输主流政治文化,宣传主流政治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在正确、浓郁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1] 刘松阳.政治心理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 黄蓉生.西部地区青年大学生政治行为研究报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 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卢红,林宁.政治文明建设与高校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塑型[J].学术论坛,2005,(8):7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