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刘媛媛,胡雪梅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 473009)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也是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在《电工技术》课程中,本着“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对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如何编制教学评价标准等进行必要的改革。

1 《电工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综合、过分追求系统性与完整性,无专业针对性

《电工技术》是工科电工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其陈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机械、机电、汽车电子等专业均开设有电工技术课程。在这些不同的的专业中,针对电类知识的要求却有不同的侧重点。由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的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和完整性,导致学生掌握层次肤浅,前期后期课程衔接断层。没有针对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方向来制定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理解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也淡化了《电工技术》课程的实用价值。

1.2 教学模式老化、刻板,教学效果不突出

传统的教材,“平铺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理论与实践也是分开进行的,教师的任务也仅仅局限于“授人以鱼”。不仅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法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新探索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观教学效果。

1.3 教学课时与内容矛盾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设置情况,《电工技术》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内容有较大的重复。例如“电机控制”部分与其后续课程《机床电气控制》内容就有所重叠。这种重复教学,不仅使大量教学课时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宏观了解与深入理解。

2 教学内容设计模块化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与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1 重点加强与专业方向的衔接

《电工技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开课时间较早,学生一般还无专业意识。因此教师应主动将电工技术知识紧密融合于各专业课程中。如汽车专业中测速装置原理,可深入讲解计数器的功能及使用。注重专业衔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其加深对专业方向的了解。

2.2 削枝强干,合理压缩、拓展教学内容

坚持“专业基础的教学设计服务于后续课程需求”的原则,按专业不同将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合理压缩和拓展。大胆舍弃科目交叉及重复内容,淡化繁琐理论及推导,加重实践项目,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坚持实际应用范例与理论相配合的授课方式。对教学内容削枝强干,各专业学生就能更清晰地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阔视野,发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2.3 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模块化

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就业趋势,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进行合理地重组、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将机械、机电、汽车、数控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电路基础、变压器、电机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变流技术、EDA。以“重基础、强应用”为原则,每个模块将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成技能目标,再将技能目标确定为教学内容。如机电专业,强调“机电结合,以机为本,以电为用”。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学生常见的应用为简单集成芯片的选用而不是集成电路的设计。因此可淡化“模拟电子”模块中的复杂电路结构分析,结合“电机与控制”模块,强化各种芯片的功能、选型及在简单控制电路中的应用。这样我们就很明确哪些专业应理解哪个领域的应用及特点,哪些技术应掌握哪个学科模块的基本原理,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 教学模式多元化

3.1 引入“构建主义”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教师从“传道、授业”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成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知识,探索验证理论的“解惑”者。采取“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的课堂设计,无形中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主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录像、虚拟电路。使教学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而且辐射到知识与人交流、形体与视觉交流,语言与思考交流,使传统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快乐与新奇中享受知识的洗礼。

要建立一个关于电工技术应用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除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精品试卷、习题库外,还提供相关元器件应用资料、趣味制作项目和电路仿真软件资料等课程资源。正是由于网络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预习、答疑、自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晦涩难懂知识的理解能力。

3.3 强调知识结构完整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加深学生知识逻辑架构意识的培养。授课采用“树形网络式”结构:总目标—分目标—具体内容,使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可将“知识树”纵横联系比较,以“树干”内容为主心,先分析后归纳概括;并在“树枝”内容方向拓展实例,将现实应用及其他学科知识与本课程相联。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阔性,活跃思维,加深其对课程体系的认识。

4 加强教学环境内涵建设

4.1 模糊教室授课与实验室授课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独立分开进行的,大多是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不可否认,这些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定理的理解方面功不可没,但却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教室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隔离状态,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能得到综合应用。有些实验性很强的理论课,我们应搬移到实验室进行,边讲边实验。如“电机与控制”模块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内容,可让学生在实验室拆卸、安装并观察工作过程,由学生自己总结结构,分析工作原理,体验生产实践环境。这样就使学生在探索、验证中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工作过程。

4.2 创新型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及重组后的教学内容,经过筹划,研发制作 20套组合式多功能电工实验箱,建立适合各非电类专业的创新型电工技术实验实训室。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大胆将学生吸纳进来,让学生自己检测元件、调试电路、认识电路。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避免学生走上岗位后的再培训,缩短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时间。

5 教材建设实现三同步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在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材选用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坚持“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配套 20套组合式多功能电工实验箱,自主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如《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等,使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结构调整、教材内容更新实现同步。

6 教学试行效果

经过改革后的《电工技术》课程在机电系、汽车系学生中试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四大转变:学生由“不懂电、怕电”转变到灵活应用电,并能迅速上岗;教师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角色转变;教学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的地点转变;教学设计由“以教材为本”到“以培养目标为本”的中心转变。

总之,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出发,对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环境、模式等设计进行探索,积累实战经验,但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仍有差距。《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研究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改革,这是高职教师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永远向前的研究课题。

[1]曾强.电工电子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2]杜长强.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

[3]夏全福.开展电路课程评估深化电工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