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光昭 ZHANG Guangzhao
法国凡尔赛宫苑是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杰作,对现代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凡尔赛宫苑设计建造与继承发展为主线,从设计和实践应用的视角出发,梳理其产生、发展、演变历程,以及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比较及交融,全方位、多维度分析凡尔赛宫苑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景观设计;现代园林;几何秩序
凡尔赛宫苑以理性的思想、严谨的构图、壮丽的风格对近现代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凡尔赛宫苑的解析有助于从理论上梳理欧洲古典园林发展脉络,从实践上提高现代景观设计素养。
凡尔赛宫苑始建于文艺复兴时期,占地110hm2,由勒·诺特尔主导设计,其完美地运用古典主义造园原则,由运河、模纹花坛、群雕水法、林荫道等组成轴对称的规则园林形式,构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主轴突出、秩序严谨、色彩绚丽的园林格局(见图1)。
1 凡尔赛宫苑鸟瞰(图片来源:陈志华)
该风格在欧洲中部盛行,从17世纪中叶开始,影响欧洲造园百年,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
凡尔赛宫苑地处欧洲大陆西部比利牛斯山脉宽阔的谷地。“凡尔赛”在法语中是“坡地”之意。凡尔赛宫苑原址为丛林、池沼废地和荒地,原为路易十三简易的小花园和狩猎行宫。1667年,勒·诺特尔受命开始设计凡尔赛宫苑。
凡尔赛宫苑以“十”字形大运河为主体架构,以几何化、图案化构图强调景深、透视,以大量喷泉、水池、绿地突出对称美,营造独步欧洲的造园艺术(见图2)。
2 凡尔赛宫苑总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凡尔赛宫苑功能分区明确,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包含住宿区、水景区、绿化区、广场区,突出轴线控制,讲究对称布局。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种景观呈几何构成,从近处花园过渡至远处林园。
建筑采取轴线对称布局模式。宫殿位于东西中轴线中段,由宫殿主体、教堂、宫室、剧院等组成。建筑未采用法国传统尖顶形式,而采用当时新颖的平顶,三段式的建筑立面风格具有深远影响。
宫苑园林布局以轴线控制全局。中央主轴线为纵轴控制大局,辅以次要轴线和横向轴线,构图整齐划一、主次分明。主轴贯穿南北,统领全局,气势宏大,沿中轴线布置雕像、喷泉、花坛、草坪、柱廊等,东西两侧密林之中布置小林园,共12个。中心轴线以西为国王林荫路和大运河,花园平面、道路交通、喷泉、雕像等景点均呈几何形态布局。
宫苑平面主轴垂直等高线布置,构图均衡。主轴线地形高低起伏,园林空间节点在高低起伏中变化,这是典型的勒·诺特尔园林风格。轴线景物尺度的视觉引导独具匠心。一个典型是视错觉手法,阿波罗泉池高于主轴,由于主轴上不断有参照物,故通过离宫殿越远泉池越大的处理手法,按照透视原理,给人以轴线无限延伸直至地平线的恢宏之感。另一典型是“水镜”手法,充分利用光反射、镜面反射,凡水体底面均封闭,形成天然镜面,岸边景物倒影有放大之感,彰显水天一色的景观。
凡尔赛宫苑以征服自然为手段,景观元素呈现人工化特征。
1)路网 凡尔赛宫苑路网在轴线及几何格网控制下形成。笔直的道路网络整齐匀称地将宫苑划分为方格网,道路交通沿方格网组织,与水体、花园相配合,构成游览路网体系。道路与沿路绿植相结合,增强道路轴线透视感,呈现空间收放的节奏变化。沿路种植栅栏或千金榆、小榆树绿篱、密林,形成绿色挡墙,尤以国王林荫道为典型。
2)水景 水是凡尔赛宫苑的重要造园元素。宫苑水景包括运河、水渠、泉池3种形式。“十”字形的运河为核心景观,具有划分空间、协调疏密关系的作用,是宫苑的突出纽带;水渠兼具灌溉功能;泉池为道路与轴线上的标志物,喷泉共1400个。
3)植物 凡尔赛宫苑种植设计遵循“建筑化”,植物界面实现了建筑界面的作用。植物成为几何空间的限定、分隔、引导元素,可限定视线视廊,衬托建筑轮廓。尊重历史风貌、遵从“原真性”的模纹花坛是凡尔赛花园的显著特征,宫苑每年种植花卉21万株,定期更换,以保持园林风格的统一。
4)雕塑 宫苑中雕塑繁多。雕塑艺术造型精美,均来自神话故事。雕塑既是艺术品,又是权力、富贵的象征。其沿“十”字形大运河、河渠与林园布置,如著名的太阳神阿波罗驾马车的镀金雕塑。
作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典型的凡尔赛宫苑,其在传统构图原则与造园要素基础上,对建筑基本原则的运用更彻底。
1)理性思维、几何构图 凡尔赛宫苑的景观视线构图遵循严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造景元素的空间组合遵循几何关系,南北向中轴线、系列次轴、横轴共同构成主次分明、结构清晰的控制轴网,位于中轴线的宫殿为全园统领。
2)轴线突出、严谨对称 全园以纵轴总控,横轴为辅,构图主从分明,依托主轴布置的景物使主轴成为空间重心,横轴2条,1条在宫殿以西,1条为大运河。
3)尺度宏大、景观壮丽 鼎盛时期(含外围大林园)范围达60km2,东西向主轴向外围与城市的延伸达14km。
4)手法多样、兼收并蓄 园林的宏伟尺度导致丰富度不足,故通过细节与空间变化的多样性加以柔和。主要表现在:细分空间形成的小园林采取场地、道路、水体、雕塑、植物等景物多样化手法,弥补宏伟空间的单调;景深与透视通过乔木种植进行强化;几何严谨构图通过景物变化得以丰富,呈现轻重缓急、明暗交替的节奏变化;造园风格通过博采众长得以兼收并蓄,借鉴多国园林形式实现风格多样化,如罗马式环形柱廊、英国自然主义园林、小特里阿农的曲径通幽、堆山置石的中国风格等。
法国古典造园源于意大利16世纪造园基础。勒·诺特尔在吸收意大利园林特点设计维康府邸花园的基础上,实践和总结了较完整的造园法则,凭借凡尔赛宫苑的设计建造而享誉世界。与意大利园林相比主要表现出更宏大壮丽的气派势、更大的规模尺度、更明确的轴线和几何构成、更平缓的地势与台地,多用静水形成“水镜”,多用浅色树木和花坛凸显色彩。
勒·诺特尔是法国古典园林的开创者,出生于园艺与造园世家,具有扎实的建筑学、绘画、园艺知识与技能,熟悉透视原理,开创了构图完整、风格鲜明的勒·诺特尔式园林风格。
勒·诺特尔式园林选址与布局紧密结合地形,形成跌宕起伏的轴线;中轴线统率全局;宫殿建筑(或府邸等)是其布局重心,从建筑到园林逐渐降低轴线控制力;景物布局、游览组织与空间构成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强调几何构图与理性秩序;主要展示静态水景,景观开阔、壮观、深远;水系及水景形态丰富。
法国勒·诺特尔式古典园林18世纪主要在欧洲中部传播,当时欧洲各国君主竞相建设自己的“凡尔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荷兰、德国等。
1)在意大利的发展 勒·诺特尔式园林传播至意大利地势相对平坦的北部地区,威尼斯比萨尼宫、米兰卡斯特尔拉佐别墅为典型。
2)在荷兰的发展 勒·诺特尔式园林在威廉三世时期传入荷兰,赫特洛宫被称为“荷兰的凡尔赛”,全园通过堆成的轴线统筹林荫大道、水池、喷泉、雕像等景物布局。
3)在德国的发展 德国借鉴勒·诺特尔式园林水景设计手法,如海伦豪森花园体现了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大花园空间格局,纽芬堡宫苑突出水景、喷泉及水渠布局。
4.2.1 雪铁龙公园
雪铁龙公园是1980年为推动城市更新而对污染严重的汽车制造厂进行改造兴建的现代公园。公园占地45hm2,临近塞纳河。雪铁龙公园遵循严谨的几何关系构图,通过纵横线分隔和斜线切割,构成矩形为主、三角形与梯形为辅的各类空间,空间形态丰富,大小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与整体感(见图3)。
3 雪铁龙公园总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2 拉维莱特公园
1980年,解构主义大师伯纳德·屈米舍弃惯有的园林构图,以其独特的设计手法打造拉维莱特公园,其借鉴勒·诺特尔式园林几何要素构成手法,通过“点”的阵列与变化、“线”的切割与伸缩、“面”的叠合与异形,赋予“点”“线”“面”以空间要素及实体功能,创造性地构建全新的公园空间要素体系(见图4)。其中,“点”是按照120m间距阵列的建筑;“线”是轴线、林荫道路和游览步道;“面”是场地、树阵与草坪(见图5)。
4 拉维莱特公园“点线面”结构(图片来源:余俊)
追求空间秩序是西方园林设计的主线。从凡尔赛宫苑到雪铁龙公园、拉维莱特公园,其设计均具有严谨的秩序,区别在于基地特征、空间尺度与几何形式。凡尔赛宫苑是完整几何构图的历史原型;雪铁龙公园通过对角线、矩形等以严谨的几何关系整合各类景物;拉维莱特公园则打散并重组了传统园林要素,形成新的几何秩序及新的空间结构。
凡尔赛宫苑与颐和园均为17世纪设计建造的风景园林巅峰之作。二者至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园林向自然风景式方向发展,法国园林则沿袭规则式道路,在全球化趋势下,日益呈现交融发展的趋势。
4.3.1 设计原则的差异
颐和园造园师法自然,建筑与人工构筑物服从于环境,隐于山水,融入环境;凡尔赛宫苑造园则是改造自然,重塑环境,建筑与人工构筑物为构图中心,山水、植物服从于建筑布局。
4.3.2 形式构图布局的差异
中国古代城池布局基于“经涂九轨”而方正,园林布局则曲折有致;法国城市布局曲折,而园林布局呈几何方正的形态。明清时期的北京都城布局方正,而颐和园的形态则为不规则、自然的曲线。巴黎城市的街道、城墙布局形态曲折,凡尔赛宫苑布局则呈方正的几何形态。
在法国古典造园中,建筑统率园林布局,秩序与纪律统率全局,建筑体量大而集中,在构图中占主导地位,花园、水体、雕塑、植物等园林要素布置均遵循几何格局,某种程度上具有“园林要素建筑化”意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并不统率园林布局,而是园林统率建筑而使建筑“园林化”,建筑依山就势,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自然分散布局,某种程度上具有“建筑要素园林化”意蕴。
4.3.3 现代适应性的差异
以颐和园为典型的中国皇家园林本质上属于皇家私用园林,其空间尺度用在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无法满足城市人群大规模聚集、交往功能。而凡尔赛宫苑大尺度、大轴线、大规模开放空间是路易十四所要求的7000人容量的空间载体,具有极强的现代城市生活适应性。
4.3.4 对植物应用的差异
法国古典造园将植物视为建筑材料及空间限定要素,植物服从于建筑秩序,呈现经过修剪的规则几何形态。正如黑格尔所言:“法国园林将建筑原则最彻底地运用于造园,树木种植接近高大的宫殿,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树木修剪整齐,围墙也用修得整齐的篱笆建成,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而中国古典园林与之不同,其将植物视为诗画题材,植物配置遵循山水画审美意境。
4.3.5 环境与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法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不同。法国地处欧洲大陆,三面临海,近代重视几何、数学及科技,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较突出。中国地处大陆性地理环境,重视天人合一思想,感性思维较突出。
文化因素影响园林自然观的形成。中国园林讲究山环水绕,追求意境之美。法国凡尔赛宫苑则不同,水景多为人工化,追求视觉之美。法国理性思维主导下更倾向于规则式构图,而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更倾向于欣赏自然,从而形成自然风景式园林。
以凡尔赛宫苑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历史的产物,影响了世界的造园发展,也给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有益启示。
1)对轴线与视线组织的启示 利用中轴线作为空间和景物布局的重点,以轴线与几何化构成处理复杂场地环境,在中轴线布置建筑,通过轴线统筹地形、建筑布局、景物分布,应用几何学设计手法统筹环境与景物要素,强调景深、透视原理应用。利用轴线控制空间比例及道路、场地、水体、绿地等景物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
2)对水景设计的启示 水景是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景因水而活,水是营造空间感知与透视效果的设计“利器”,利用“水镜”形成倒影与开阔空间感,通过乔木、建筑及景物光影对比形成空间中心,可增加园林的观赏性,如凡尔赛宫苑“水镜”手法及意大利园林“流水”景观。
3)对广场营造的启示 既可借鉴凡尔赛宫苑创造大尺度公共活动广场空间的手法,又可借用其在宏大广场中利用多层级轴线对整体空间进行分隔、细分与衔接的方法。
凡尔赛宫苑是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一本图书,可历史、动态地探究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时代轨迹,以及与其他文化融合而生的“新”园林,具有极高的学科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国设计师从实践角度思考的不应是凡尔赛宫苑设计手法本身,而应根植于中国传统园林、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西合璧,融入时代精神,探索新时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方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