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何 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主持规划设计师
Q 据悉,您是在2013年提出景观水保学理论的?您提出此理论是缘于怎样的契机或背景?
A20世纪30年代我国水土保持学科开始建立,1949年以后,以关君蔚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要立即创建符合我国特点的水土保持学科。水土保持针对我国国情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致力于水土流失防治及其生态恢复的技术研究,是一门针对自然因素和人工农耕干扰引起的水土流失治理而设立的综合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森林生态学、土壤学、水土水资源等多学科内容的科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城市水土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水土保持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山地、河流、农田、草地和荒漠地等城市外的自然地扩展到城市,水土保持从传统单一为农业生产服务到为城市生态安全和宜居环境建设服务,城市水土保持应运而生。
由于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其水土工作成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风景园林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领域,以城市水土流失控制为根本目的的城市水土保持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水土问题的综合性和多目标性,学科发展到今天,需要横断和交融。城市水土保持需要与规划、生态、风景园林等多专业相融合,扩展新阶段水土保持内涵,迫切需要梳理行业发展方向和明确学科理论指导。
在深圳建市初期,由于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推山造地,水土资源一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我们在深圳进行了十余年的水土人为破坏的恢复规划设计实践,基于实践背景,提出景观水保学理论,希望我国水土、风致因景观水保学而更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内涵,并影响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Q 何谓景观水保学?其具有哪些内涵?
A 景观水保学是研究水土与人、社会、文化内在联系的学科,以市域和乡域地表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干预,合理梳理水、土元素的空间秩序和布局方式,创造合理城市自然和人文基底,并协调人、社会、文化与水土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景观水保学
由于景观水保学研究对象为大尺度区域的地表,所涵盖和涉及的领域较广,其具有学科交叉特点,致力于解决建设规模和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作用下,造成水土资源流失和景观生态破问题。景观水保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建立安全的水土生态格局,促进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解决水土保护、水土恢复、水土安全、水土美丽及水土文化5个核心问题。
Q 景观水保学对于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A城市化开山取土、修建道路等开发建设活动给大地遗留了很多难以恢复的立地类型,如矿坑、采石场、边坡等,这些土地通过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可以取得初步的基底恢复,但还远远不能发挥土地恢复的最大功能。
通过景观水保学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依据城市自然条件,理顺城市自然肌理,合理布置城市自然山水的斑块、廊道和自然基底,维持和保护自然水土格局的连续性,有利于城市创造自然和人文基底,保护和恢复水土环境,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格局,科学重塑美丽的城市水土保持全生命空间系统,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Q 城市生态修复实践如何结合景观水保学理论开展?
A生态环境的退化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生态环境退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水土流失。在过去许多年里,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实施生态修复。生态修复以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为主要目的,与景观水保学在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影响。
景观水保学理念指导下的城市修复实践案例有山体型、河流型、海岸型、棕地型和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型等(见图2~7)。如在山体修复中,从景观水保学水土恢复、水土保护方向进行思考,结合城市生态修复,合理梳理水、土元素的空间秩序和布局方式,使景观可持续发展,修复动植物生态链系统,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使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相互协调,更趋完善;在河流修复中,通过截排污水与初期雨水、利用再生水补水、净化改善水质、生态改造岸坡、园林绿化等措施,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河道的生态景观功能,并营造宜人的滨水休闲空间,实现水土安全和水土美丽;在农林业及工业棕地绿道方面,棕地所影响的主体包括植被、水体、土壤、野生动物资源等,通过生态修复,缓解土壤侵蚀,稳定动植物物种,运用点线面的链接式结构串联数个斑块,可加固大地,稳定水土,保护和完善生物的迁徙廊道,使景观功能维持在可持续水平,恢复和构建景园水保体系。
图2 山体型: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清趣园
图3 河流型:深圳福田河与中心公园
图4 海岸型:深圳湾公园
图5 棕地型: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图6 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型: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鸟瞰
图7 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型: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细节
Q近年来,我国各地受暴雨影响,频繁出现“城市看海”现象,国家也提出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您提出的景观水保学理论能否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A近年来各大城市频繁出现各种雨洪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城市内涝、泥石流灾害。土地资源高度紧张、高速扩展的城市使大地原有肌理完全改变,农田、河流、林地、草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水与土是有生命的,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导致水土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依托的生命载体退化,城市何来生机可言。
景观水保学基础任务之一就是控制城市中产生的各种水土流失问题,对开发建设活动而言,结合地表景观规划,利用原有地形,依山就势,顺坡而建,使建筑具有层次感,有利于住宅的通风,透光。将地势低洼处改造成人工湖,既可拦蓄雨水、减少洪涝灾害,又可增加竖向景观。此外,景观水保学中对河道恢复治理及对雨水的有效收集、利用和管理,可缓解城市雨洪问题和水资源压力,恢复地上和地下水循环,改善区域小气候。
通过景观水保学的研究,让水土各安其位,让植物和动物种群回归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水体和大自然的机会,使城市不再作为大自然的对立面,而是将二者融为一体,增强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从而削弱因极端气候导致的洪灾和干旱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完全能实现王浩院士提出的“涝能蓄,旱能释,污能减,水能用;生态好,人居妙,百姓乐,韧性高”的理想海绵城市模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