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王一帆 万仕蕾 何靖娅
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轨迹,保护好现存工业建筑遗产对营造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由英国开始,且其提供较多可供参考的城市旧工业区成功转型的案例。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研究较薄弱。
《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将工业建筑定义为:工业建筑广义指用于工业生产、加工、装配和维修的厂房,以及为之服务的仓库、服务建筑、构筑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城市中一些专门用于手工业生产的建筑也属于此类[1]。
工业建筑遗产的定义可从功能和时间两层面进行界定。功能上是指过去曾用于工业生产,但因城市产业结构发展而被闲置的工业建筑,但作为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还可挖掘;时间上大多指建于19世纪末期,在现代化进程中,物质状态保存相对完好的工业建筑。
1964年《威尼斯宪章》总结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历史建筑的保护历程,对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强调了真实性与整体性两方面保护的准则[2]。该宪章的颁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进行了规范。1994年,由世界遗产委员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中,对真实性概念也进行了叙述和明确。原真性保护的原则是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中理应重视的方面。
1964年,“建筑再循环”理论由美国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提出。在美国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更新实践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首次运用[3]。在此次实践中劳伦斯对巧克力工厂原留存的部分建筑进行保留,对其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塑,改造后用作商业与餐饮用途,实现了工业建筑的循环利用。通过对工业建筑的再循环利用,保存城市历史信息的同时激发旧建筑的使用潜力,对城市生态、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在颁布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分级保护给出明确定义,列出评价工业建筑物分级的相关准则,以此为判断标准对现存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分类。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该发展理念的核心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之间共同发展。工业建筑闲置后并未完全失去价值,随意拆除重建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损失,拆除建筑造成的大量建筑垃圾也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建筑,在减少重建建筑资源消耗的同时,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
根据工业建筑的结构和尺度将其划分为3类:单体大跨型、多层常规型和特异型的工业建筑。单体大跨型主要为用于工业生产的大型厂房,其内部空间尺度较大,开敞通透,便于内部水平空间灵活分隔,同时构建分层的竖向空间;多层常规型主要指多层小型厂房及厂区内附属的办公生活建筑,其内部层高相较于大跨型较低,空间较规整;特异型指满足特殊工业生产需求的构筑物,如冷却塔、筒仓等。外观形式与常规建筑差别较大,空间形态各异。独特的外观形象尽管对改造利用有所制约,但可转变为改造优势,在保留原形态前提下,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意灵感,打造城市的地标建筑物。
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高度一般高于民用建筑,内部承重结构布局规整,多采用柱网承重方式,柱距和跨距比民用建筑大。此空间特点对改造再利用的结构限制较小,可借用内部框架结构对原有空间重新灵活布置,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此外,工业建筑建设之初是为满足流水线生产及光照要求,横向开间通透,墙体上的门窗与屋顶天窗较大,采光良好,建筑内部空间有良好的视线感知能力。此外,工业建筑内部空间保留工业构件与工业材料,具有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便于建成展览馆、博物馆等对文化氛围要求高的场所。
对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利用改变了原有单一静态的工业生产功能,合理的功能置入是提升工业建筑功能性、经济性的前提:①功能置入应契合工业建筑的空间特征,单体大跨型空间可改造为展览馆、博物馆、大型购物商场等场所,多层常规型空间可改造为办公区、餐饮店、酒店等;②选择合适的功能应从所在城市区域需求出发,并且尽可能设置多样混合的从属功能,创造多元化的功能价值,满足不同年龄、生活背景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如奥地利维也纳“煤气罐城”更新设计中,设计者调研了场地周边的现状功能,充分了解周边居民的改造意愿,置入购物中心、电影院、餐饮等混合功能,为附近居民提供设施齐全、业态丰富的休闲放松购物场所[4]。
空间重组是指最大限度实现新功能与现有建筑空间的适配,在建筑空间内局部采用增建或拆减方式创造新的空间类型。增建是适应性极强的改造方式,对建筑空间的局部增设夹层、坡道等布局形态。增建前应衡量原有的建筑结构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新增空间也应采用轻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如费城艺术博物馆项目改造时,建筑师弗兰克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体系,通过隔墙、坡道及室内家具小品在内部创造新的空间形式,满足博物馆展示、教育功能。
拆减是指对建筑内部空间非承重结构墙体、楼板等构件进行拆除,以满足新的空间秩序需求。拆减使原来的2层楼板合为1层,可形成建筑中庭、天井等高大竖向空间,丰富了内部空间形态。拆减时对原结构采取必要的加固,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固性。如巴黎奥赛博物馆由火车站改建,拆除火车站原有部分非承重结构,使内部空间跨度增大,满足改造为艺术品展厅的使用要求(见图1)。
图1 奥赛博物馆
工业建筑遗产的更新不应只停留在实体建筑层面,也应注重对厂区内整体工业文化氛围的塑造。原有厂区肌理对整体空间工业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肌理的延续是维持原有厂区规整空间界面的重要保障,避免新建建筑在道路空间上无序扩张[5]。可保留原有厂区内部的道路骨架,突出注重效率的工业道路特征。此外可还原工业生产场景,提升工业文化表达的话语权,将工厂具有特色的产品生产流程以互动体验方式向参观者展现,加深游客对工业文化的感知。对建筑内部保留品相较好的工业生产设备进行艺术化加工,使游客近距离与工业设备进行互动。标语作为语言符号,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对在墙体上留存的工厂文化标语进行保留并二次创造,将其转变为美观装饰艺术,用文字展现的方式还原时代情节。如成都东郊记忆公园食堂的文化标语墙,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标语应用于现代餐饮服务,游客在吃饭就餐时加深对工业文化的理解(见图2)。
图2 文化标语墙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价值已有充分认识,但对于保存及再利用的理论和方法还需深入研究。合理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加强改造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也必将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