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凌倩倩 楚超超
历史地段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和文脉的传承者,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遭到破坏,地域特色丧失,历史文化流失,原住民的生活受到影响,恢复历史地段活力刻不容缓。1986年,苏州规划部门和同济大学专家在对古城街巷和河流走向研究基础上,将苏州古城划分为54个街坊,各个街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传统风貌突出。2020年,苏州市规划局为了重振日益衰退的古城文化和改善历史地段街巷,开展“苏州历史地段保护与整治示范性研究”。本文以剪金桥巷为例,挖掘其历史地段街巷的“文化”特点,深入研究街巷保护更新问题,实现街巷复兴,旨在解决街巷保护更新中的问题。
国外关于历史地段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60年代提出历史地段概念,《威尼斯宪章》加入城市和乡村环境的保护内容。研究者从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欧洲历史地段进入“整体性保护”阶段。此后,历史文脉重要性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被强调。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吴良镛[1]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的模式,朱炜等[2]提出“补丁式”改造思路,注重文化织补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既是建筑修复,又要发掘当地文化特色,以带动街区长期发展[3]。还有学者提出运用文化要素,挖掘街区历史人文,展现历史遗存特色,将文化休闲功能赋予物质文化遗产,拓宽街区的发展方式[4]。王承华等[5]提出要以地段内历史文化的内涵为特色,发现新的文化元素和产业功能,以修补文脉和功能体系,通过点、线、面创造传承文脉的特色场域。国内历史地段更新理论不断发展,结合文化要素进行历史地段更新的策略主要有挖掘物质文化遗存文脉、整合非物质文化遗存、植入现代文旅功能、平衡传统街坊社会结构。本文主要结合苏州古城特点,从实际研究项目出发,探索以“文化要素”为出发点,苏州历史地段更新的具体策略。
剪金桥巷位于苏州古城32号街坊西侧。32号街坊北至干将西路,南至道前街,西至学士街,东至养育巷,街坊内部历史遗存丰富,苏式传统街巷格局保存较好,文化名人渊薮、宅园密布,包含盛家滨历史地段和瓣莲巷历史地段。剪金桥巷沿着学士街和内城河,呈南北走向,连接北面的干将西路和南面的道前街,巷长504m,宽2~4m。研究范围由剪金桥巷及巷西侧建筑组成,包括剪金桥巷西侧建筑界面及滨河界面。街巷内商住混合用地较多,以传统风貌为主,民居肌理完整,居民以老年人及打工租户为主,可更新利用土地较多,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化较少。现有位于剪金桥巷和西支家巷交叉口的垃圾转运站影响街巷景观,卫生条件欠佳,街巷人口密度大,加大了更新难度。
2.1.1 文化特点突出,承载实体缺乏
剪金桥巷存在不少商住用地,但多数是零售、小餐饮和求职公寓,整体业态低端且单一。32号街坊内部历史遗存丰富,具有多处名人故居,文化特点突出,但物质实体质量不佳,缺少优质的文化承载实体,文化艺术相关的业态较少,难以体现街巷文化特点。
2.1.2 传统格局破坏,公共活力缺失
受传统土地观念和生活需求的影响,剪金桥巷宅院内公共空间被多户人家分割使用,违建现象严重,空间环境混乱,苏式传统格局被破坏,宅院公共空间活力丧失。街巷北入口空间绿植杂乱,仅有1处牌坊,缺少文化引导和驻留场地,公共空间吸引力不足。剪金桥巷建筑密集,街巷空间相对封闭,乘骝桥公共空间较小,缺少休闲场地和绿化空间,未体现路口节点优势,剪金桥巷垃圾站与古井距离较近,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古井空间缺少休憩设施,空间利用单一。总体来说,由于违建等原因,剪金桥巷宅院公共空间被破坏,同时对于现存牌坊、古井、古桥等历史遗存的利用和周边环境的处理不到位,缺少文化氛围和苏式传统生活气息,公共空间活力低下。
2.1.3 物质老化严重,生活设施欠佳
街巷两侧多数民居年代久远,多为清代建筑和具有40~70年历史的建筑,房屋老化失修,结构破损、腐朽,建筑质量不佳,保温隔热效果差;生活设施陈旧、简陋,功能不全,管线老化,设备杂乱,存在安全隐患;巷道铺地损坏,部分街巷界面老化严重且风格不统一,难以与苏州地域文化协调。
从文化特质出发,确立“传承历史文化,延续苏式生活,注入发展活力,提升环境品质”目标,并从文化引领角度,定位为文化名人故居、传统居住街坊、艺术交流中心。结合剪金桥巷存在的问题,规划对功能布局、公共空间、建筑界面等进行调整更新,整合街巷物质要素,保持传统格局,展现剪金桥巷的历史文化和魅力。利用剪金桥巷位于历史地段的优势,将历史文化与生活品质结合,发展以文化体验、艺术交流为特色的经济,以激发发展活力且提高生活品质。
2.3.1 功能布局的调整置入
针对剪金桥巷业态低端、单一情况,置入餐饮、画廊、零售等文化艺术业态与高端文化类消费企业,增加剪金桥巷活力,将剪金桥巷分为文化展示区、饮食体验区、景观休闲区。文化展示区位于剪金桥巷北段,目前以居住功能为主,两端有少量餐饮及零售商业,调整后迁出大部分居民,以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和销售历史文化产品为主,向参观者提供体验历史文化的舞台,包括入口展廊、艺术展览、民俗展示、文创馆、苏绣体验馆、书吧、评弹演奏区;饮食体验区位于剪金桥巷中部地段,现以居住功能为主,有部分餐饮及酒店,调整后迁出部分居民,设置特色餐馆、酒吧、美食坊、茶吧等餐饮类店铺,满足居民、游客和美食爱好者需求;景观休闲区位于剪金桥巷南段,目前主要以居住和餐饮零售为主,调整后迁出部分居民,设置养生馆、民宿、酒店、咖啡馆、水岸休闲场所等,作为人们的重要休闲交流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并拉动经济增长。
2.3.2 特色空间的保护更新
梳理街巷内物质要素,拆除部分建筑,更新为公共空间。将特色空间分为入口空间、街道开放空间、双井空间和桥头空间。扩大南北入口空间,在北入口处结合原有绿地,在南入口处增加展示牌或照壁,设置入口景观空间,增加水榭、廊、亭等景观设施和休息空间,利用街角绿化、牌楼、照壁、展示牌等元素,凸显小巧精致的环境特色,延续苏式生活。重点铺设巷道入口地面,形成小型入口广场,增加历史文化标识,增强文化氛围。增加街道开放空间,利用建筑进退以及部分拆除建筑的地块形成有收有放的传统空间以及小型街头绿地活动交流空间。西支家巷入口处的双井,造型独特,将剪金桥巷和西支家巷交叉口的垃圾转运站拆除后与双井空间及围合的老建筑组合成特色空间,转换为有文化价值的公共开放活动空间,增加场地活力。剪金桥巷原有1座古桥——乘骝桥,将其作为桥头空间的重点保护对象,另在剪金桥巷和瓣莲巷交叉口处增设桥梁,加强剪金桥巷和学士街的连接,通过整治、拆除周边建筑,增加休息设施、桥头绿化和小品来提高桥头开放空间的公共性和识别性,为游人参观提供观景点,为居民活动提供交流的场所。
2.3.3 建筑界面的保护更新
根据对剪金桥巷现存建筑的质量与价值的判断,将其分为修复建筑和拆除建筑。剪金桥巷多数建筑为修复建筑,南入口段及西支家巷、瓣莲巷、庙堂巷与剪金桥巷交叉口处部分建筑为拆除建筑。将结构结构、布局、风貌基本完好的归为修复建筑,对局部已改造的建筑按改造前式样进行修复,调整内部空间布局,增加水电、厨卫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和防潮性能,提升居住舒适性。将严重影响风貌、建筑质量较差、严重影响规划布局、违建的建筑归为拆除建筑且予以拆除。通过对建筑色彩、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的控制,实现对剪金桥巷界面的整治。
1)建筑色彩 以粉墙黛瓦、黑白灰为主色调,加上石墙基、台阶和栗色门窗等组成淡雅、萦净、朴实无华,且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建筑色彩体系(见图1)。
图1 建筑色彩控制
2)建筑高度 1层建筑檐口高不超过2.8m,建筑最高不超过5.8m;2层建筑檐口高不超过5.8m,建筑最高不超过8.8m。
3)建筑体量 应体现小巧玲珑、轻盈的苏州地区传统建筑特色。
4)建筑材料 以砖木为主,门窗、栏板和柱子等细部采用木制,室内和内墙墙裙铺青灰色方砖,室外台阶、墙基为灰米黄色石材。铺地采用坚硬耐磨的条石。
目前,很多历史地段由于自身限制无法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活力衰竭,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街巷的活力再生具有重要意义,将其中老旧、消极空间更新为积极、适应城市发展的空间确有必要。实地调研分析剪金桥巷区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确定其目标定位,进行功能布局、特色空间、建筑界面3个方面的更新,促进该区域活力再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