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海派”建筑的时代魅力——以上海新天地设计实践为例

时间:2024-07-28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耿 俊

0 引言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又是文化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具有特定的功能、文化和审美价值,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20世纪30年代末,以“国际化都市”“东方巴黎”闻名的上海,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形态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特的存在,充分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鲜明独特的建筑特色、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呈现上海建筑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艺术奇观。

1 海派文化与海派建筑

1.1 海派文化

上海的社会变迁造就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植根于我国文化,并在西方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形式,是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交流、演变和发展的产物,是集古代文化底蕴与近代人文气息,融汇西方文化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在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一种独特风格[1]。

1.2 海派建筑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先进与落后、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斗争中,富含上海地域特色的文化在夹缝中东西交融,多元融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海派文化。这些新的建筑思想和建造技术直观地表达在建筑设计上,促进了海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海派建筑的特点体现在方方面面,住宅建筑、商业建筑等均有其独特的造型风格,从喧嚣繁华、充满商业气息的外滩到生活气息浓厚的石库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海派建筑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亮点。包容与创新是海派建筑的基因,各种西式古典建筑和东方韵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怀旧又摩登的海派建筑风格[2]。

2 “新海派”建筑历史沿革

早期的海派建筑在海派文化的影响下,是西方设计手法与本土地域风格的杂糅,在表现形式上多以空间上巨大的尺度感追求先进的社会风尚和世界建筑潮流,以多样而繁复的装饰展现各国的文化特色[3]。在上海发达的商贸经济下,“海派”这一新式建筑风格早期多应用于商业建筑,而由于上海人民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居住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人不能完全接受实用性不高的海派风格[4]。“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如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就会有随时被社会淘汰的危险”[5]。随着时代的变迁,海派文化不断被塑造、改造和重建,融合风格迥异的东西方文化进行发展,在上海商贸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新海派”建筑由此诞生。“新海派”建筑的本体融合了西方古典人文主义的艺术风格和东方传统的建造美学,巧妙结合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形式,将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融入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建筑设计中,既有我国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又注重体现西方的形式美感,同时不过度装饰,展示海派建筑的独特文化气质[6-7]。

3 “新海派”建筑特点

作为“上海精神”的代表,通过建筑风格展现的海派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海派文化的形成可被看作上海人民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回应,反映了其对生活的感知。“新海派”建筑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其展现出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新海派”建筑风格的特点独特而鲜明,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包容性 “新海派”建筑特有的建筑符号凝聚着上海的文化特色,看到这类建筑元素,人们就会想到上海[8]。建筑内部空间参照我国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又在此基础上做出创变,如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吴”文化的细腻、务实、不过度装饰,而且具备浓厚的西方特色,在技术平台和建造技术上十分国际化[9-10]。

2)创新性 “新海派”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传统空间组织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如石库门建筑的外观设计是基于西方的装饰风格,但其房型设计更注重适应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上海的传统住宅形式在石库门得到传承及适应性应用。这一专注创造生活空间和新形式的设计风格对后期新式里弄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新海派”建筑的兼收并蓄、敢于创新,展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风范。

4 上海新天地设计实践

在“新海派”建筑设计实践中,上海石库门改造是典型代表。建筑师借鉴了国外20世纪初的外墙装饰风格,将旧的里弄建筑去粗存精,改造为颇具现代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新天地,既融入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重建传统的城市景观,又突出了城市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消除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隔阂[11]。

石库门作为海派文化的标志建筑,出现于老上海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衰落,20世纪末复兴。起初石库门作为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实用型建筑在老上海很受欢迎,而翻新后石库门街区的服务功能发生改变,以其新的特色在当代上海焕发活力。新天地设计实践是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的创新,其建筑空间运用我国传统的组织形式,而功能和内在装饰又处处体现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过去的石库门街区一直是多用途空间,住宅和商业并存,成为上海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新天地完全是一个商业区,南北两个街区都被餐厅、酒吧、咖啡馆、画廊和专卖店占据。在改造后的新天地建筑群中,随处可见蕴含传统上海民居特色的弄堂文化要素,使人不禁梦回过往,感受时代的缩影。与此同时,改造后的新天地中又不乏现代商业建筑不可或缺的步行街。新旧建筑风格相互交融、相互映衬,既浓缩了上海的历史文化特色,又彰显了上海的现代生活形态,给人以新奇、脱俗之感[12]。

新天地的改造设计处处蕴含着“新海派”建筑独有的碰撞与冲突感,细节中处处体现“统一中蕴含变化”的特点。针对旧建筑中破败的部分进行修缮和现代化改建,在建筑形式上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别具一格又和谐统一的穿插设计,做好新旧之间的衔接(见图1);无论是兼具中西方风格的街灯设计,一砖一瓦与盆栽植物的搭配,还是材料选择和颜色设计,都呈现统一造型下的丰富变化,多而不乱,具有和谐的丰富感[13]。无论是经历波澜历史的商贸建筑,还是寄托平淡百姓故事的石库门,海派建筑都承载着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传承着创新与包容的“上海精神”。

1 新旧建筑的衔接

5 结语

“新海派”建筑展现了海派建筑独特鲜明的文化魅力,不仅凸显出我国代表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显示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充分彰显了融贯中西的海派文化。“新海派”建筑设计不仅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建筑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入挖掘上海文化源头,探寻文化发展脉络的有益实践,有助于建造符合上海人民居住与生活的特色建筑[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