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研究

时间:2024-07-28

陈时沁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440)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开放式住区”新模式,倡导住宅街区制,旨在有效缓解城市化进程中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开放式社区边界空间公私权利关系与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公共服务特性在实际落地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既要避免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扩张实施损害业主的私有财产权,又要权衡业主对于私有财产的主观心理,积极促进城市公共空间资源效益最大化。对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而言,有效供给不足、居民缺乏公共意识以及建设特色不鲜明等诸多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本文讨论的议题是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如何形成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分配与服务供给模式,创造良性发展的基层社区运作机制,同时考虑城市防灾避险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应对能力,以保障城市居民空间权利的公平正义,推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发展。

2 研究意义

1)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的定义 本文所提及的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指城市道路红线至开放式社区建筑外围红线所围合的公共开敞空间,包含城市街道绿化、骑行道、人行道空间及地块红线至建筑红线的退让空间等。

2)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景观规划在高密度开发城市中的意义 友好的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体系将有效促进社会公平,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保障全体使用者的空间使用权,从而补齐城市发展进程中社区公共空间的短板,进而实现城市社区的高质量发展。并立足城市和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谋划、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布局,加强空间灵活转换机制,遏制和应对城市多元风险,从而增强城市韧性。同时考虑城市健康及其构成要素的有效衔接,不断加强城市开放式社区公共空间在面临突发性事件时的韧性应对能力。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景观规划将后续建设统一于总体概念思路,有效解决不同实施主体的建设一致性,促进一次建设成型,杜绝重复建设。总而言之,在高密度开发的城市中,建立科学有效的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住宅街区制的落实,是实现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关键举措。

3 项目概述

项目研究范围为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国际金融岛及周边地区,与十字门北部的华发会展中心和澳门依海相视,规划红线范围为三大开放式社区住宅组团周边道路红线至高层住宅建筑边界的公共空间。

为更好地协调住宅项目地块社区边界公共空间及周边道路景观、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风貌,兼容住宅配套、市政及城市等公共空间服务功能需求,衔接控规与工程设计的断层,规划方案对研究范围内的绿地及社区边界公共空间进行规划管理与风貌控制指引。

本次规划秉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规划理念,注重以“15min社区生活圈”为核心的规划服务供给,以打造友好开放,具有滨海特色的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为规划愿景,进一步强化其社会功能,实现以公共利益为主导、全体成员共享、多元主体与多元活动并存的规划目标。

4 规划方法

方案应用了分级评估、分区赋能的规划策略,针对各个开放式社区场地特征及周边用地性质进行分析研判,并针对不同的空间特性配置兼具开放和相对封闭两种特征且各具文化特色的复合功能活动空间。

4.1 分级评估

规划方案针对场地周边上位规划情况及现状条件进行分级分区研判,并着重考虑场地既满足城市街道空间的公共性,又满足居住区外围区域的相对私密性。

1)绿地结构梳理 目前,场地公园绿地空间较为零散、连续性不强。通过研究城市设计与规划范围内建筑设计方案,重新梳理各个地块可使用的公共空间,包括商业或住宅附属用地、城市街道绿化等,将其作为城市绿色公共空间体系,连块成网。不仅满足区域内居民的使用需求,而且从生态角度完善了城市的海绵绿地网络,进一步连通城市生态廊道,增加其生物多样性及弹性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2)人群结构分析 由于场地位于横琴金融岛核心区,中轴两侧地块综合性超高层建筑及重要公共建筑使用人群结构多元且人流量大,又作为横琴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游览,两侧组团以居住为主,辅以商业、商务与教育功能。两侧组团连同中轴区域共同形成三大活力核心,并在区域内的公共空间中呈现明显的人群聚集点。

3)慢行流量预判 区域内以TOD开发模式为原则构建小尺度街区,由公共交通枢纽辐射出的街道空间慢行容量较大,小尺度空间内步行可达性高。因此区域慢行流量较大值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枢纽及连通重要节点的主干道沿线,并且随着距离增加,慢行流量逐渐递减。

分析通过叠加住区边界公共空间可使用绿地范围、交通量、使用人群及使用频率等重要因素,并考虑居住社区5min、15min社区生活圈,研判场地空间潜力及其可承载活动量大小,得出1~5级场地潜在活力区域分级。

1级范围内区域场地较窄,距离住宅区近,为了保证市政道路通行功能与居住区外围的相对私密性,其活力值最低,适宜布局单一静态的活动。5级范围区域主要分布于重要交通路口的城市公园绿地处,其道路退让空间距离建筑边界宽度较大,且该类公共空间辐射范围内人群结构多样,慢行通达便利,因此活力值最高,聚集的人群最多,有潜力成为未来的人群聚集点。2、3、4级范围依据其退让面积、人流量大小及距离居住区远近程度不同,场地活力值逐级递增。

通过对场地进行分级评估,重新梳理了住区边界公共空间的动静分区分级及潜在的活动区,并成为分区赋能策略的重要依据。

4.2 分区赋能

在1~5级潜在活力区域分级的基础上,规划方案针对城市社区边界公共空间应用四大策略,并以此作为总平面设计的有效前提,对社区边界公共空间的景观风貌、活动策划及开发强度进行规划管理与风貌控制指引。

1)因地制宜,主题赋能空间 考虑不同使用目的、阶层、文化背景用户的需求,以功能复合、视觉丰富为原则,分别规划健康生活、滨水休闲、艺术街区三大主题空间,既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也兼顾了城市服务通过街道公共空间对于通行者、旅游者需求的考虑。健康生活主题结合高端住宅属性,打造植物疗愈、智慧健身和舒适社交的公共景观空间;滨水休闲主题依托市政河滨公园营造滨水观景、林荫游憩的全龄活动场所,在市民享受多元公共活动的同时保障住区周边空间的相对私密性;艺术街区主题考虑场地内的“学校+居住”用地属性,将艺术展览、5G交互、文化科普与活动空间结合,打造可玩可赏可学的住区边界公共空间。

2)空间分级,缝合城市功能 考虑场地活动承载力大小、使用人群需求与对居住单元的影响,梳理场地空间序列,以动静区分明确、开发紧凑为原则划分城市开放式社区三大边界公共空间,即容纳较高强度、多样化公共活动的复合活力场、以休憩和静态活动为主的休憩花园带和仅容纳慢行功能的林荫慢行带。三大边界公共空间形成了“无界社交”的社区边界公共空间,城市道路(动)至居住单元(静)的空间过渡,更好地分配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同时缝合了城市服务功能。

在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下,“无界社交”三大空间会相应灵活转换为不同社交安全距离的“有界社交”公共活动单元模式,提高城市公共空间韧性,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空间权利,提供安全卫生的社区公共环境(见图1)。复合活力场转换为避难场所,在疫情期间既可以成为保证一定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为半径3m左右)的小型社交空间,在紧急情况下亦将作为公共避难场所使用;休憩花园转换为小尺度休憩单元(安全距离为半径1~1.5m),借助实体绿化设施有效阻断不同人群接触的空间面,进而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亦可作为核酸检测路径,鼓励人们在绿荫花园中有序间隔排队;林荫通行带将转换为应急通道,在保证基本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划分街道空间,将一定宽度的街道空间划为应急物资堆放、必要工作等场所,保障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开展。

图1 “有界社交”公共活动单元模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活动引入,加强社区参与 考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全时全域活动,以全时全龄、活动多元为原则,策划具有当地特色的季节限定活动和常规性的社区休闲活动,并保证活动在不打扰正常人行秩序和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增进社区与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交流与融合。

4)行赏结合,优化慢行体验 依托不同场地特性与主题,以空间舒适和视廊通透为原则,根据场地不同的断面宽度和功能规划了林荫段、花园段、滨水段、公园段四种不同的通行体验:①林荫段设置在退让宽度15~20m的区域,是标准的林下住区边界街道空间;②滨水段强调住区边界公共空间与滨水空间的有机嵌合;③花园段打造舒适放松的住区边界街道步行、观赏和休憩空间;④公园段既是通行必经之路,也是住区边界街道空间的活力聚集点。

规划方案有效地平衡了城市社区边界公共空间的公共开放性和相对私密性,满足使用者的社会性及其衍生的公共生活需要。同时考虑城市防灾避险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应对能力,进一步营造可及、分权、多样、有适应力的友好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是景观规划层面探索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的新思路。

5 结语

这是珠澳交流合作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的景观规划方案。城市开放式社区的边界公共空间功能由过去的单一绿化、单一功能转变得更加活力多元,结合城市功能配置多层次、差别化与个性化的公共空间是实现区域内社会公平的重要维度,同时增强城市抵御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规划方案进一步梳理整合了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提高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居民对社区边界公共空间的可及性,同时赋予其多样化的活动功能,通过文化融合使社区形成合力,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交流与融合,由此彰显其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充分保障社区内弱势群体的空间权利,进而促进居民的价值实现。

规划方案落实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理念,通过完善城市开放式社区公共空间资源分配格局与服务供给模式,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城市功能的发展目标。同时,立足城市、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谋划和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布局,有效增强空间韧性,不断加强城市开放式社区公共空间在面临突发性事件时自身的适应及调节力,助力健康城市理念贯彻落实。

此外,本次规划所提出的城市开放式社区边界公共空间建设控制指引衔接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至工程设计之间的断层,成为该片区公共绿地建设的实施导则,并以此成为城市开放式社区公共空间模式的探索实践模板,为日后的相关学术研究及建设实践提供新模式与新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