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光联村生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时间:2024-07-28

文/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张学彬 李鹏涛

0 引言

16世纪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河套地区的移民潮流显现,由于地域差异,移民规模也有所不同。随着汉族居民移居内蒙地区,蒙汉民族的文化及生活习俗交流不断深入。生土民居作为河套平原地区的主要居住方式之一,在移民潮流中不断演变而来。光联村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因其靠近黄河而具有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悠久的移民历史,现留存大量的生土民居建筑,是探索生土民居空间形态的最好依据。

1 “走西口”移民文化

1.1 移民路线

汉族人在向河套地区移民时,主要路线有2条:①以山西人为主体,通过杀虎口迁出,杀虎口之外便是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地界,绝大部分移民选择定居于此,开始从事饲养、种植、经商等行业,由于移民数量持续增加,人口趋于饱和;②部分移民选择继续向西前行来到河套平原地区,即移民过程中再移民,其生活、居住、生产等方式再次发生变化,此为河套平原地区人民与山西人民的生活习俗有明显差距的原因。

1.2 移民动因

明初到清末,边境地区战事频发、耕地无法承载人口压力、天灾引起的饥荒等是汉民移民的被动原因;西口地区与晋、陕地区生活环境相差不大,两地商品互通的贸易关系、适合生活的肥沃土地等是汉民移民的主要动因。

1.3 移民文化

河套地区位于黄河冲击平原,由于独特的大陆性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汉民移居于此。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不同于蒙汉两族的生活习俗。

河套地区的汉族民居是开放且持续自我完善的系统。汉族移民的传统文化思想、固有的生活方式与当地蒙古族文化在移民到定居的过程中产生碰撞与交融,在河套地区特殊的地域背景中,积极作出适应调整,最终形成河套地区独有的汉族民居建筑风格。

2 光联村现状

2.1 地理位置

光联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始建于民国年代,距离五原县21km,200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光联村地处河套平原,不同于内蒙古其他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是典型的农耕聚落。

2.2 村落民居空间形态特征

光联村地处河套平原,水质条件良好,且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适合种植农作物,故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村落整体布局分为2个部分:以南北向主街道为引导的不规则形状的村落生活空间;被东、南、西、北4个方向农田包围的村落生产空间。

2.3 村落生活空间

光联村目前的传统生活空间分为3类: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砖混民居建筑及混合型民居建筑。

2.3.1 传统生土民居建筑

光联村传统民居主要以当地的黄土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土坯房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民居院落主要为“一”字式或“二”字式布局,院落空间较大,主要用作种植蔬菜和晾晒粮食的场所。每户均饲养家畜,且多建造土坯棚作为圈养牲口的场所。上述院落空间构成形式在光联村较为普遍。

2.3.2 砖混民居建筑

光联村砖混民居建筑在20世纪末就已逐渐代替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在“十个全覆盖”等国家政策扶持下,砖混民居建筑比传统生土民居更宽敞、造型更多、空间功能更全面、建筑院落分布更有秩序。部分砖混民居建筑采用白色瓷砖贴面,部分使用黄色抹面,村落整体规划有序。

2.3.3 混合型民居建筑

光联村混合型民居建筑是生土民居建筑和砖混民居建筑结合的生活空间。此类生土民居建筑保存完好,自身墙体仍有承重功能和维护作用。院落内其他建筑则被替换为砖混建筑,对生土建筑起到保护作用,为居民提供生活起居的空间。

3 传统生土民居空间形态

3.1 院落空间形态

光联村目前仅存36户村宅,其中保留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的有15户,通过对其进行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及平面绘制后,根据院落组合形式将其分为如下4类(见表1)。

表1 院落组合形式

3.1.1 “一”字式

光联村“一”字式庭院为数不多,仅有一排正房,坐北朝南,其他三面由砖墙或土坯墙围成,大门布置于三面围墙中的一侧。正房坐北朝南,通常为2间或4间。庭院空间构成元素简单,仅由正房、棚屋等组成,棚屋以储藏杂物为主。宽敞平坦的院落是民居生活的主要空间,可种植蔬菜、晾晒农作物、饲养牲畜及家禽等。

3.1.2 “二”字式

光联村“二”字式庭院是在“一”字式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原有正房南侧增加1排与之平行的房屋,称为凉房。凉房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采用院墙围合。凉房比正房体量小,通常为2间或4间,常作为杂物间或厨房。院落入口设置于院墙两侧,“二”字式庭院的使用功能比“一”字式庭院更为实用。

3.1.3 “二”字复合式

“二”字复合式庭院是在“二”字式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对空间使用需求更大,在庭院的东侧或西侧布置东西朝向房屋,主要为家禽及牲畜提供喂养场所,同时可保证院落环境卫生,亦可将增设的房屋作为单独的厨房或杂物间,减少正房灶台对卧室内居住环境的影响,如厢房、粮仓、棚屋等,一般不与正房相连,体量极小,高度低于正房。

3.1.4 曲尺式

光联村曲尺式庭院主要由坐北朝南的正房和东西向的厢房组成,两侧由砖墙或土墙围合,入口设于厢房一侧。正房和厢房之间的角落设棚屋作为杂物间使用,正房东侧为铝板搭建的棚屋,同样作为杂物间使用,可摆放农耕工具等。院落内其他空间可种植蔬菜、饲养牲畜及家禽等。

3.2 建筑空间形态

光联村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主要分为4种(见表2)。

表2 民居平面组合形式

3.2.1 两间式

属于两间式平面形式的光联村生土民居是与砖房依靠的联排建筑,以往主要作为生活起居场所,但其平面功能单一、构造方式简单,主要由火炕、灶台及简单家具组成。灶台与火炕仅有一墙之隔,中间设一道门,分为东西两间,较为私密的一间为里间,通常作为卧室使用,灶台布置于外间,一般靠北墙,为火炕供暖,根据使用需求不同,里外两间的开间宽度也不同。

3.2.2 三间式

三间式平面形式的生土民居建筑占多数,3个房间分为2个功能,中间的堂屋作为明间,一般在其北墙设灶台。东西两间作为卧室,按照长幼尊卑,长辈住于东屋,女性、儿童住于西屋,南墙开窗通风采光。为实现堂屋整体的美观,村民将年画等张贴于墙上。考虑村民偶有祭祀的传统,将祭祀位置于堂屋北墙。

3.2.3 四间式

四间式生土民居建筑在三间式或两间式的平面形式上发展而来。通常四间式会有2种平面布局:其中一种由2个两间式拼凑而成,由2个卧室和2个灶台构成,灶台一般置于中间,卧室分别置于东西两侧,2个灶台并不相连,由墙体间隔,2个卧室开间大小不同,长辈卧室开间较大;另一种由1个一间式和三间式拼合,中间由墙体相隔并不互通,一间式常作为杂物间、灶房、卫生间使用。

3.2.4 并联组合式

并联组合式平面形态又称多间式,因其由多个两间式或三间式拼合而成。平面以穿套型为主,各个功能空间分区明确且紧密连接。正房多位于院落中心,堂屋灶台连接东西两侧卧室的火炕。院落东西两侧有附加间,设单独出入口,不与卧室连通,可作为灶房、厨房、杂物间等,年代较近的民居还设有卫生间。

4 光联村传统生土民居空间分析

4.1 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特点

光联村传统生土民居的建造材料为当地黄土,就地取材、物美价廉且建造过程简单便捷,生土材料物理性能优越,可使建筑冬暖夏凉,是重要的节能材料,既保障生土民居可持续发展,又延续传统地域村落文化。

传统生土民居是由建筑单体与墙体组合院落,院落组织房屋流线,此过程遵循一定秩序,使空间有足够的舒适度和完整性。通过对光联村传统生土民居院落空间分析发现,正房开间大小决定院落空间尺度,院落为牲畜饲养提供了独立空间。条件优越的居民将厢房、凉房等作为独立的杂物间和厨房。

火炕对生土民居建筑平面形态起到重要作用,主卧和次卧依靠灶台供暖,并根据使用需求、人口等因素实时发生改变。受结构限制,室内仅设1个出入口,房间之间的流线依靠隔墙的门洞,采光及通风依靠南侧的门窗,东西墙和北墙均不设窗。

4.2 传统生土民居现存问题

4.2.1 院落

1)围墙 光联村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部分已废弃,其围墙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后已严重变形,不具备围护功能,存在坍塌等安全隐患。

2)空间 院落地面为泥土地,坡度不均匀导致积水无法顺势排出,土地泥泞不便于正常通行。院落内使用功能混合,随意饲养家禽、牲畜,环境卫生不达标。

4.2.2 建筑单体

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针对当地正在使用的生土民居建筑,对其墙体内外进行水泥砂浆涂抹及涂料粉刷,以保证其正常使用,防止土坯墙体继续受雨水和风力的侵蚀而遭破坏。外墙的水泥砂浆均出现脱落问题,露出原有的土坯或土坯砖。受结构、施工、材料等技术限制,建筑室内采光仅能依靠南向窗户和门,如遇阴雨天气,室内光线昏暗。

4.2.3 室内空间

部分生土民居室内空间功能混乱、不独立,受结构限制,室内空间狭小,灶台和卧室处于同一空间并无墙体分隔,严重影响民居的生活起居,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室内不具备设置卫生间的条件,多使用院子内的旱厕,既不卫生又不方便;灶台、卧室与杂物间之间缺少明确的分隔,被褥和杂物易被油烟熏染,有火灾等安全隐患。

5 结语

通过对光联村现存传统生土民居的研究,总结出其空间形态特征和居民生活方式,反映出当地甚至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等,既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历史缩影,又是河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史料,并针对当地生土民居建筑提出安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提醒政府和居民加强对传统生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意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并延续传统地域村落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