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吴天虹,章安鹏,唐子轩,徐菊芬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近年来,社区管理呈现封闭式特征,老旧社区采取新建围墙等形式将居住空间进一步封闭,与国家提倡的“开放社区”理念存在诸多矛盾。因此,社区如何维系开放与封闭、兼顾管理和社区活力,成为社区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南京市苏州路社区位于南京核心旧城区,社区内拥有全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房价总体保持在南京市前列。空间构成方面,社区内部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可分为独立民国建筑院落与小规模单位制住区。本文以苏州路社区为例,探讨社区韧性改造方向的策略方针。
苏州路社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占地面积约15hm2。社区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典型的单位制社区,由30多个大小不等的微型院落、40多栋建筑组成。建成之初为多个省级机关的家属楼,周边有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等机关事业单位。如今,该片区因位于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施教区而成为南京最优质的学区房。
近年来,苏州路社区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及推进建设老旧社区微更新改造,目前已经完成区内27户住宅的环境整治及适老化改造,并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联合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社区项目更新的实践活动。
笔者通过在社区内进行实地勘测、问卷调查,与自管会、居委会等进行访谈,得到小区内居民现状,具体概况如下。
1)年龄分布 社区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约占46%,为典型的老年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
基于以上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的外贸发展可行性分析可知,强调供给侧改革是可以起到促使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功用;同时也将全面提升区域外贸产品和服务(Goods&Services)的竞争力与附加值,这表明了这一路径的选择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的外贸发展可行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广州对外贸易转型发展亟需从供给侧发力,提高产业项目质量,提高广州贸易和进出口产品附加值,获得在“微笑曲线”中的有利地位和竞争优势,以此来带动整个广州贸易优化升级。
2)居住时长 在此定居半年至6年均有分布,大部分居民居住时间超过6年,占比73%。
3)择居原因 居住原因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中,老年人群体择居主要是因为依恋社区具备的一些场所,占比47%;家庭择居是由于当地学区条件优质,占比42%。
韧性社区指的是社区应对突发状况的综合能力或是当社区遭受自然灾害或重大危机事件社区秩序遭受挑战或破坏后,社区的自组织和恢复能力或恢复过程。本文结合相关参考文献与苏州路社区特点,构建了以空间为切入点,围绕院落空间、交通空间、节点空间的韧性社区的评价体系,共包含12个评价要素。
根据调研发现,苏州路社区公共空间整体面积较小,缺乏正规公共空间的营造,居民经常到周边校区或周区活动。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类型及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社区空间结构
1)社区节点 包括社区周边广场以及小型绿地等空间,存在两个较大的社区节点:①居民大广场位于扬州路与苏州路交接处的圆形环岛,面积为30m2,该节点内活动人群涵盖老年人、儿童及少部分游客,其中老年人比重相对较高,儿童以10岁以下居多,功能用途涵盖跳舞健身、聊天休闲、驻足围观、嬉戏娱乐等;②小型绿地位于苏州路与宁海路交接处,社区东北角,紧邻外部道路,面积为20m2,少数老年人及儿童在此驻足。
2)院落空间 为社区内建筑物四周空余场地,特指社区内部的公共空间。据笔者调查统计,社区内存在30余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面积5~30m2,均匀地分散在社区内部。功能涵盖连接交通、园艺种植、儿童玩耍、衣物晾晒等。
3)慢行步道 是指由连接社区节点到院落空间可步行的通道。据笔者调查发现,社区内主要干路有7条,其中5条为单车道、2条为双车道,其中包括玉泉路、武夷路、苏州路、天目路、扬州路、钱塘路设有人行道。社区内部交通以细长的近端路为主。社区尚未出现专门的慢行步道系统。
根据评价要素以及实地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1)院落空间韧性评估 产权分割导致空间上整体呈现数量多、面积小的零碎特点。社区管制使狭小的空间呈封闭状态,导致通风性较差,院落内的私搭乱建等违规占用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院落空间的使用矛盾。
2)交通空间韧性评估 社区内的交通道路宽度主要为8~11m,与外界连通性较好。但大多数路段都有侧边停车现象,使道路通畅度下降,社区内主要道路人行道因受到违停、违建等影响,连续性较差,在部分路段居民甚至需要至机动车道通行,缺乏良好舒适的慢行空间。
3)节点空间韧性评估 社区内可供居民日常活动的公共活动节点资源十分稀缺,仅有两三处小型广场。位置分布上,只有一处小广场处于中心地段,利用率最高;其余地段处于社区边缘,利用率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内公共空间的使用矛盾。
结合韧性社区的评价体系可以看出,该社区的公共空间在院落、交通、节点3个方面都有显著的不足,韧性较差,不能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
公共空间在作为居民休闲娱乐空间的同时,也为小区注入许多新鲜活力。通过对案例小区内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笔者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小区内公共空间对社区韧性影响最大的3个问题。
1)社区节点功能分工不明 小区内公共空间功能定位雷同,两处节点功能均为休闲观赏,缺乏健身、儿童休憩等专属空间,从而导致社区内节点活力不均,交通环岛广场热度明显大于外围绿地广场。
2)围墙造成院落空间碎片化 社区内由于产权分割以及管制的需求,使得原本面积较小的院落空间被围墙阻隔变得更小,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大减少。据实地调查,天目路23号原有绿地空间增建为临时建筑,导致居民公共空间减少,天目路25~39号一层居民新建实体水泥围墙,逐渐将院落私人化,围合形式大大降低了社区的美观,减弱了社区的弹性。
3)慢行步道侵占现象严重 在社区外围道路,非机动车及机动车停放侵占人行道(见图2),使得慢行步道不连贯,舒适性较差;内部由于产权及围墙阻隔,生成众多的灰空间;慢行步道大多在社区内部以尽端路的方式呈现,不利于公共空间的营造。
图2 社区内道路状况
南京市苏州路社区前身属于单位大院,现居民多数为退休员工及家属,小区邻里关系较好,楼下的空地、小区内的游园等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交流场所。笔者根据调查居民对公共空间满意度及需求情况,总结出以下需求特征。
1)场所需求特征 调查发现,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为社区环岛广场,另外一部分居民选择社区外部的公园广场。根据访谈得知,许多居民由于小区封闭式管理,无法选择外部公园广场,但是社区内部公共空间场所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2)功能需求特征 社区内居民的日常活动呈现多元化特征,对散步、广场舞等锻炼场所的需求较强烈,且社区内的健身设施、儿童娱乐设施等明显不足,居民对此类空间的需求较大。
3)文化需求特征 调查发现,社区内存在大量的民国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紧闭大门,或者被租赁给居民使用。虽然社区内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氛围较为薄弱。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最易接触的活动空间,需求尤为重要。针对上文提到的公共空间韧性缺失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造对策。
1)开放共享 针对社区内封闭且单一的混凝土围墙形式,通过打开部分围墙或者建设“睦邻墙”等形式,使社区形成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循环,充分利用共享街道,与周围楼栋共享公共空间。
2)系统连续 针对慢行步道侵占状况,通过拆除部分违章建筑,解决人行横道狭窄等问题;化解边角空间问题,利用步道系统提高空间韧性。
结合社区自身特点,对公共空间实行结构分区优化。
1)民国建筑风貌区 打开院墙,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目前街区内的民国风貌建筑因为产权归属问题导致开放难度较大,但其历史价值巨大,可将目前该区内的建筑院墙逐步打开,为社区及附近居民提供新的休憩场所;未来可通过文旅、休闲等产业的融合,将部分民国建筑内置功能替换为趣味图书馆、咖啡厅、民宿等,最终达到整个区域的活化,吸引不同人群。
2)宜居生活区 将居住区内部的部分院墙以柔性边界的形式打开,并在适合的区域设计活动场地。建立点要素(院落)、线要素(慢步廊道)、面要素(区域设计)三位一体的公共空间系统;结合社区自身需求,置入儿童活动、老年健身等功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点线面的整合串联,宜居生活更舒适。
社区是城市空间配置的基础单元,只有社区韧性增强,城市才能更加坚韧。社区内公共空间碎片化、功能需求缺口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区韧性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韧性评估判定、结构分区优化、点线面体系改造,为苏州路社区的韧性提升改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