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曾赤良,吴大德
(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0)
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机器视觉”即采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其核心技术是图像的采集和处理,所有的信息均来源于图像之中,因此图像本身的质量尤为关键。由于所有成像系统都需要搭配照明系统使用,因此照明系统是影响机器视觉系统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1]。尤其是在安防监控领域,随着公共安防需求的提高,高清监控已然成为未来安防监控的发展趋势。
目前,市面上的安防监控设备的镜头尺寸其实并不是很大,而旁边的照明光源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这与电子产品小型化趋势是不相适应的。那么,如何将这种常用的机器视觉领域里的成像光路和照明光路结合起来,让产品更简洁、成像质量更好,这必将成为安防监控产品的发展趋势。为了符合这种趋势,本文先后设计了视频监控成像光路和使用LED光源的照明光路,并将两个系统相结合。利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给出了设计模型,并对照明系统和成像系统进行了分析。
本文设计的光学系统属于安防监控领域,其中成像镜头的视场角为48°,为了满足夜晚的监控使用,其搭配光圈数为2.2。具体需求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像高仅作为示意和参考。为了便于与照明系统相衔接,成像系统设计为像方远心光路。
表1 成像系统设计要求
表2 照明系统设计要求
按照上述设计要求,本文设计思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朗伯型LED光源进行聚光设计,以满足像面尺寸的照明系统和成像系统相匹配,保证在第二阶段完成衔接即可;第二阶段,将照明系统载入到成像系统,投射到工作区域,检测实际照明效果;最后,再进行系统的整合、优化。
1.2.1 ZEMAX软件建模和准直
本文的设计案例选用LED作为光源。首先,建立LED光源模型。使用ZEMAX程序中的非序列模式,建立直径为2.6 mm的LED芯片,定义其发光面为朗伯型光源,选择模拟光束50 000条,点击光线追迹,选择强度显示查看其光束分布情况[2]。
LED为朗伯型光源,其光束情况见图1左侧,接受面的光束辐照度分布情况见图1右侧。由此可见,LED发出的光束分布不均匀,角度分散为120°。因此需要对光束进行准直设计。首先,设计聚光杯,通过ZEMAX设计软件不断调整聚光杯的面型对光束进行准直(图2左侧);然后,再通过布尔运算定义聚光透镜体,输入初始参数材料选择PMMA,载入光源,可见光束在经过聚光透镜之后,实现了光束的准直(图2右侧)。
图1 LED建模
图2 光束准直模型
在聚光杯后加载探测器表面,打开探测器的辐照度图像,可查看到准直之后的光束分布情况。由图3可知,虽然光束都完成了收集,但是光斑的中心亮度较低,而光斑的边缘呈现亮度不均匀的圆环分布。此时聚光杯的设计参数如表3所示。
图3 光束准直效果图
表3 聚光杯设计参数
但本文的设计目标是将不均匀、不规则的LED光束,均匀地投射到CCTV镜头的成像面上。此时的光束呈现光斑不理想,光束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如下:
1)输出的光束呈现为圆形,而配套的CCTV图像传感器为矩形,因此需要将圆形光束转变成矩形光束;
2)光束不均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微透镜阵列的方式[3-5],实现光束的整形。
1.2.2 光束的匀光和整形设计
在ZEMAX软件中引入透镜阵列的表面,将准直的光束分割成10×10的小方格透镜,将每个小透镜的曲率设置为变量,进行建模。
图4 照明光路系统结构
为方便描述,图4从左至右分别命名为LED及聚光杯、探测器一、透镜阵列一、透镜阵列二、普通聚光透镜、探测器二。LED放置在聚光杯内部,所有元器件同轴放置,LED发出的光经过聚光杯准直之后,直射入透镜阵列一,然后透镜阵列一将光束分割成若干等份,并且将分割后的光束成像在透镜阵列二上,然后再将光束经过普通聚光透镜之后,每个分割的小光束重新将光汇聚在探测器二上。
微透镜阵列相当于把不均匀的光束分割为不同的区域,然后再连续后面的普通透镜,将分割后的光束呈现在探测器二上,相当于在探测器二上对光束重新进行了多次叠加和积分,这样光束就完成了匀光设计。同时,微透镜阵列的形状按照CMOS的长宽比例,设计为3∶4,这样一来,则完成了光束的整形。通过调整微透镜的大小和个数,尺寸越小,叠加次数越多,那么在探测器上的光束就越均匀[6-8]。
优化后的设计参数如下:
1)微透镜阵列
两个微透镜阵列的参数一样,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微透镜阵列的设计参数
2)准直透镜
单个准直透镜的具体参数如表5所示。
表5 准直透镜设计参数
3)元器件之间的距离
照明系统各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参数如表6所示。
表6 元器件之间的距离
探测器二上的光束如图5所示。测得照明尺寸为6 mm×8 mm,对角线长度为10 mm,尺寸和CMOS像面大小一致。由于准直前的光束口径为11.5 mm,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对应聚光透镜的角度θ。即:
θ=2arctan(11.5-5)/50=2×7.4°
(1)
也就是±7.4°的照明角度。为了做到和成像光路进行衔接,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1)成像光路采用远心设计;
2)远心光束的夹角为±7.4°左右;
3)成像光路的成像面尺寸为6 mm×8 mm。
图5 优化设计结果
此时,已经完成了照明系统的设计,照明系统光路参数如上,且光斑图案均匀分布,聚光效果较为理想。当然,为了得到效果更佳的聚光效果,可以使用更多的微透镜阵列和更为细致的聚光光路等方式,本文不再赘述。
1.3.1 初始结构的选择
按照上文描述,本系统需要设计一个视场角度大小为48°,像面大小6 mm×8 mm,F数为2.2左右的成像物镜。通过查询参考文献[2],可选择天塞型照相物镜作为初始结构设计该系统。该系统的结构如图6所示。
天塞型照相物镜比较常见,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像表面上的光束偏转角度较大,不是像方远心的结构。但是该系统的视场角度为50°,系统总长107 mm。因此,需要进行光路优化,该系统的初始参数如表7所示。
1.3.2 设计结果
为了达到满足像方远心光路的要求和像面大小的要求,须对上述初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经过缩放焦距、调整成像面大小、中和系统像差之后,得到如图7所示的设计结果。
图6 天塞型物镜初始结构
表7 天塞型物镜初始参数
图7 优化后的成像光路系统结构
优化后的成像光路系统采用了6片常规透镜,从初始结构中的天塞型物镜演化成类似摄远物镜的结构,并且像方为远心光束。该光学系统结构简单,成像质量较好;能满足FOV48°,成像面6 mm×8 mm的尺寸,F数为2.2,且投射到成像面的光束为远心光束的效果。其中入射到成像面的光束孔径角为±7.53°,与照明系统的±7.4°匹配程度很高,可以很好地完成系统的衔接。详细的光路参数见表8。
从设计结果来看,本系统的总长为47 mm,系统焦距为11.4 mm,后焦距为13.79 mm,F数为2.23,满足设计要求,如图8所示。
1.4.1 衔接方式
常规的安防系统,采用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相分离的方式。本文设计的成像光路后焦距为13.79 mm,系统的像面尺寸为6 mm×8 mm,对应的对角线口径为10 mm,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棱镜或者半反半透镜用于系统的衔接。本设计采用半反半透镜的方式,更为简洁。
1.4.2 系统仿真
将成像系统导入到照明系统中,使用非序列模式进行光束追迹,如图9所示。
在透镜前200 mm处增加探测器,得到探测器的光束分布情况如图10所示。
此时的光斑尺寸规整长宽为304 mm×230 mm,对角线尺寸为190 mm,计算得FOV=2×arctan(95/200)=50°,与设计的48°视场角相吻合。
表8 优化后的成像光路系统参数
图8 设计结果像差图
图9 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衔接结构图
图10 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衔接结构图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性强的同轴照明系统,结合成像系统的设计需求,使用最便宜且最常规的朗博体LED芯片作为设计光源,设计了一款聚光角度为48°,成像角度为48°的安防光学系统。从仿真结果看,明显优于常规的光源直接照明的方式,并且照明区域和成像系统的视场大小完全吻合,没有多余的光束浪费。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领域,能够有效缩小机器视觉表面的尺寸。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