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项关于公众夜景认知和偏好的问卷分析研究

时间:2024-07-28

冯 凯,代书剑,邵戎镝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3.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引言

随着近年夜景建设的盛行,城市夜晚环境中的灯光语言成为彰显城市魅力、展示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实力的重要手段[1-3]。城市和公众对夜晚景观鉴赏需求的扩大,使得作为城市公共景观的景观照明在城市集体文化记忆中承担了重要角色[4]。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夜景的偏好和认知水平,对于品质的优化提升具有重要的反馈价值[5-7]。因此,科学地了解公众对夜景的偏好和提高公众关于夜景的认知水平,对于城市夜景建设的高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

1 主观问卷方法下的城市照明研究

主观问卷是广泛收集信息、科学量化研究问题以及辅助决策判断的有效手段之一。Veitch等[9]通过设计和验证调查问卷,探究影响人类健康、工作绩效、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照明因素,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32项问卷指标转化为亮度、日光等6项重要指标。Islam等[10]对办公空间照明接受度的研究中,四十名观察者以主观评分的方式表明主观偏好,结果显示观察者偏好的空间亮度受照度和光谱分布的影响。Johansson等[11]则对环境评估问卷及社会人口问卷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视觉可达性、危险等因素与性别、亮度指标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帮助预测夜间城市人行道的潜在危险。Ahmet[12]采用李克特量表评估了公众对城市夜景的亮度、对比度、光线分布、易读性、颜色等感知属性以及喜欢、兴趣、舒适、安全等主观感受,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夜景感知变量与情绪评价之间的关系。Nguyen[13]则借助问卷调查了公众对泰国夜市过度照明的态度和认知,结果表明,多数公众意识到过度照明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此项调查结果对泰国当局制定适当的夜市照明政策和法规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研究可知,结合主观问卷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手段应用广泛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14],在我国夜景建设火热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问卷方式获取公众对于夜景的态度,并进行不同维度的偏好分析,对未来更大范围内的偏好认知、科学管控等将起到积极作用。

2 面向公众夜景认知的问卷研究

本次研究采用电子问卷形式[15],通过基本信息(含年龄、姓别)、夜景观整体评估(含夜晚出行习惯、对夜景专业的了解程度、夜景的关注度、对夜景建设的基本态度、夜景建设的益处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夜景观分项评估(亮度、对比度、眩光、光色、动态、施工质量、维护、观景视角、分时控制、对周边环境影响等)等方面共21个问题,调查不同人群关于夜景建设的基本认知以及对于夜景的偏好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别统计分析[16],了解不同类型人群(如不同专业程度、对夜景不同的喜好程度等)对于夜景的认知特征与规律,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539份。

2.1 基础信息统计分析

对收回问卷进行基础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男女比例约为55∶45。“夜晚经常外出”和“偶尔外出”占比高于85%,表明受访者对夜晚环境有较好了解。“对夜景的专业程度”分析中,“专业人士”、“有一定了解”、“完全不了解”人数占比为38∶32∶30,接近1∶1∶1,能够表达出不同人群的观点与态度(表1)。

2.2 整体认知的结果分析

在关于“夜景建设的益处”的评价中(图1左),“提升城市知名度”(64.68%)、“提升夜间经济”(63.94%)、“提升出行意愿”(62.64%)、“提供社交场所”(57.25%)4项被更多人选择,而“提升文化自信”(48.88%)与“创造就业机会”(38.66%)也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在针对此项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安全性”、“城市形象”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表明受访者对基础品质的关注较高。而在“夜景建设的隐患(或问题)”的评价中(图1右),“对居住区的干扰”(84.57%)、“浪费能源”(50.93%)、“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50.37%)3项均有超过半数的得票,而“对航天、夜空的影响”(39.96%)、“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3.64%)、“对夜晚活动舒适性的影响”(22.86%)、“对城市形象的影响”(19.52%)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在具体留言中,“光污染”是被提及较多的词汇。

图1 受访者对夜景的基本态度(左为“益处”,右为“问题”)

2.3 分项评估结果统计与分析

在针对“假设你(晚上)站在广场上,以下内容会让你感到视觉或心理不适的程度”的评估中,问卷设置了“亮度过高”、“眩光”、“色彩搭配不美观”、“动态速度”、“对载体特征的表现”、“节日与平时的分时控制”、“施工质量”、“灯具对载体形象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共9个细分项,回答从“完全没有”到“非常严重”共分为5个等级(表2),结果显示各分项均以“中度的”及以上占据主导,其中除“眩光”一项以“非常严重”占主导,其他8项均以“中度的”为主导,可见各分项涉及内容均会引起被访者的不适,但多数人对相应的负面影响仍有一定程度的容忍度(“中度的”),见图2。

表2 选项中影响等级划分

随后针对受访者的留言进行分析,“城市照明规划”、“健康”、“亮度控制”、“光色”、“媒体立面”、“广告招牌”、“眩光”、“维护”、“光污染”、“能源浪费”、“动态控制”、“功能照明”、“产品设计”、“创意”、“LED屏”、“环境友好”、“地域特色”等内容均被提及,但整体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仍集中于“亮度控制”和“眩光”,可见受访者对于夜景最直接的负面评价仍以亮度为中心,这也反映出亮度作为公众通过视觉接受外界信息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视觉或情绪的舒适性会产生直接影响。

图2 分项评估结果统计

2.4 分项结果交叉分析研究

为进一步探讨细分人群对不同夜景分项的认知情况,针对“专业程度”和“喜爱程度”两项,分别就不同人群与细分项进行交叉分析。在基于“专业程度”的交叉分析中(表3),“完全不了解”和“有一定了解”两类人群的回答趋势(及各项占比)较为接近,且针对各个问题均以“中度的”为主导回答,而“专业人士”则认为各细分项会引发更高的不适,“较严重”和“非常严重”2项的占比均高于另外2组人群。在上一阶段中得到的“眩光”被多数人认为“非常严重”的结论基础上,本阶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讨论:相较于其它细分项,在针对“眩光”的回答中“非常严重”一项的占比在3类人群中均有显著提升,其中“专业人士”认为“较严重”和“非常严重”占据绝对主导(大于68%),而另外两类人群分别为43%和49%,表明各类人群均非常在意眩光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在具有统一性认知的“眩光”问题当中,专业人士对于眩光的宽容度比非专业人士更低(也可理解为要求更高)。

在针对“喜爱程度”和各分项的交叉分析中(表4、图3),“非常喜欢(支持建设)”组比另外4组(喜欢但有限度/不关心/不喜欢但认为有必要/非常讨厌)对夜景有更高的宽容度:该组结论表明各分项引起的负面影响程度低于其他4组(共8/9个分项中呈现此结果)。其次是“非常讨厌(应该严控)”组,初步判断是由于此类人群并不在意夜景建设的优劣,由此对各分项的造成的影响敏感性较弱。“喜欢但有限度”和“不喜欢但有必要”2组在7/9次结论中均显示出更低的宽容度(平均分高于其他组),表明相较于另外3组此2组人群更在意与由夜景引发的负面影响,“不关心”组的回答多处于居中水平。整体可以看出在“喜爱程度”这一选项基础上,随着喜爱程度的提升,对夜景各细分项造成的影响的宽容度更高(影响程度的得分更低),而认为应该理性建设的2组中,无论是否喜爱夜景均对各细分项给出了较低的宽容度(影响程度得分较高),且二者中“不喜欢但有必要”组得分更高,进一步表明喜爱程度(或理性建设程度)会直接影响对各细分项(夜景引起的负面影响)的宽容度。

分析同期对以上两种交叉分析进行了信度分析,分别得到Crobach’s Alpha[17]值为0.911(专业程度)和0.910(喜爱程度),而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07(专业程度)和0.904(喜爱程度),两个系数都在90%以上,因此分析的数据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较强(表5、表6)。

3 光照实验前后的认知对比分析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在本次问卷范围内除“眩光”外其它夜景相关的细分项虽然能够引发不适,但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中等的)。而夜景的喜爱程度又直接影响对夜景品质的宽容度,因此以提升夜景品质为目的的相关研究在关注多种分项管控同时,应将大众对夜景的认知水平也纳入考虑——当公众对于夜景品质拥有更好的判断力和反馈能力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前端的夜景规划、设计、实施水平提升,并在中后期的运营、维护过程中起到监督、反馈作用,最终形成更大范围内夜景建设的品质提升。本次研究试图探讨通过短时效灯光场景体验与必要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否对普通公众的认知水平起到提升作用,因此进行了一项实验室环境下的实验前后评估比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模拟城市夜间常见灯光形式,比对被试实验前、后关于灯光舒适度的认知与评价,探究短时间内夜景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否影响被试关于夜景的评价与认知,最终得出了积极效果。

表3 交叉分析统计表(专业程度-其他分项)

表4 交叉分析占比统计表(喜爱程度-其他分项)

图3 交叉分析平均得分统计表(喜爱程度-其他分项)

表5 问卷信度分析(专业程度-细分项)

表6 问卷信度分析(喜爱程度-细分项)

实验在灯具全部关闭的室内进行,首先(开灯状态)让被试填写一份关于夜景亮度、动态、光色对舒适度影响的问卷,随后关闭室内所有灯具,被试观看3 min的城市夜景影片进入实验准备状态,随后随机向被试展示包括亮度(5个等级)、色彩(10种光色)、动态(5种播放速度)在内的多个灯光场景,实验结束后与被试进行5~10 min交流,内容涉及城市照明领域的相关技术、实验过程中灯光的变量以及过程中被试的主观感受等,最后要求被试再次填写实验前的问卷(内容相同的空白问卷)后实验结束(图4)。需说明的是,问卷中的3个选项为实践活动中(设计方、建设方、管理单位等)应用最广泛、可操作性更强的内容,也是夜晚环境中公众最易观察到的灯光要素,同时其属于前文网络问卷中“分项评估”的选项,考虑到本次实验问卷选项应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需降低非专业被试的评估难度,最终确定为亮度、色彩、动态3项。

实验参与者共计49人(由于前文问卷采用网络问卷形式获得,无法获得详细个人信息,因此本实验无法将前文受访者作为被试,实验被试通过本地招募获得),男女比例接近1∶1,问卷信度分析显示Crobach’s Alpha和基于标准化项的Crobach’s Alpha分别为0.891和0.89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表7)。问卷结果显示(图5~图7):多数被试认为实验后各项指标均有下降(负面影响程度变高,舒适性变差),同时发现关于夜景的认知描述(主观题)中,被试在实验后能够以更准确的词汇来描述对于灯光的感受,可见实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升夜景评估能力”的目的:通过必要的信息交流,可以使“非专业人士”以更为科学理性的方法与视角去判断夜景品质及相关内容,而不再过多地依赖于“喜爱程度”。

图4 实验过程灯光场景

因此可以推断,在普遍认为应该加强从业者专业性、设计水平、管理水平等以提升城市夜晚环境品质的背景下,对于普通公众(即非专业人群)的认知提升也应作为品质提升的重要组成内容。此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公众在夜晚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性与话语权,即由过往(公众)被动接受建成效果向主动提出需求转变,另一方面更应探讨必要的专业信息或认知方法向普通公众的宣传与推广,实现公众关于夜景品质认知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使用方(普通公众)与实施方(包括设计、建设、运维等多方)的深度互联,在创造出能够更好适应需求的夜晚环境同时,促进各类人群以更为全面、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来面对夜晚环境。

表7 实验前后问卷信度分析

图5 实验前后主观评价比对(亮度过高)

图6 实验前后主观评价比对(动态速度)

图7 实验前后主观评价比对(光色影响)

4 结论

公众的认知偏好与评价反馈是促进城市夜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获取公众关于夜晚环境的态度与意见对夜景设计、建设、运维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普通公众对于夜景的评价多受个人过往经历、生活环境、性格喜好等因素影响,因此专业人员在探讨创造多元形态、满足多样需求、构造丰富夜晚体验同时,还应及时向公众传达夜晚环境认知的基本方法和价值引导,并通过多方交互协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质提升。

研究以公众认知偏好为出发点探讨了不同人群关于夜晚环境的态度与特征,得出不同人群更为关注的细分项,可以看出:

1)对于夜晚环境的喜爱(接受)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对夜晚环境的关注度和宽容度,最显著特征体现在“非常喜欢”人群中,对夜景负面因素的宽容度最高;

2)“喜欢,但需要理性控制” 和“不喜欢但有必要”两类人群对夜景建设的关注度与要求更高;

3)“非常熟悉或从业人员”人群在细节层面呈现出明显的“更严格”特征。

同时,以探讨信息交流对普通公众夜景认知影响为目标的实验结果表明:

1)短时间内必要的专业信息传达也可起到认知水平提升的作用;

2)夜晚环境品质的提升,应探讨建成后的主要使用者在项目前期的参与性与话语权,当下使用者只能在建成后被动接受的现实应在未来不断优化;

3)夜景建设在关注公众(审美或观景)需求同时,还应关注如何使公众对夜晚环境基础品质的认知与评价更为理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艺术性、文化性等更高维度的创作与讨论;

4)专业信息向普通公众(或使用者)的传达应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引起重视,并在传达方法、渠道、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探讨与完善。

研究中问卷结果以“专业程度”和“喜爱程度”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但未进行其它如年龄区间、出行时段等细分人群的讨论,为更为全面地讨论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性,未来研究应进行完善;公众在夜晚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及话语权)是提升夜景品质的重要内容,受篇幅限制本文未作深入讨论;对公众认知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应动态更新的工作,文中实验仅作方法探讨及设想验证,在更大范围内是否具有适用性需作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