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程世举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北京 100102)
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是新中国考古史上重要的一笔,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铜器,集中了汉代青铜器工艺的精华。在这批铜器中,最有名的是一件称为“长信宫灯”的铜灯。造型是一跪坐宫女捧灯之样,体内中空,整个右臂起烟道的作用,肘部可以拆卸,器身铭文九处,共65字。在一号墓也出土了一件此型之灯。对于这种灯具的整理和研究很多。此种灯具区别于其他灯具的特征是具有釭形结构,也就是空管状结构。根据麻赛萍《汉代灯具研究》一书的整理和统计,此种整体造型有鼎型、动物型、人物型,目前共发现17件。釭形结构是导烟管,灯体内贮入清水,灯油燃烧之时,烟灰通过导烟管落入灯体内清水中,很有环保理念,陈悦认为此是汉朝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釭灯灯罩的调节光照、挡风、散热功能,整体便于拆洗,以及造型的美感都被学者们交口称赞,研究也非常多。
自釭灯问世,在很多文献记载中就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但笔者在梳理时,发现釭灯的意涵在历史进程中存在有遗忘的阶段,这是以往进行中国传统灯具研究的学者所没有注意到的一点。在对釭灯消亡原因进行讨论时,很多学者也没有注意到燃料变化的因素。这都是值得探讨的。
图1 长信宫灯Fig.1 Changxingong light
对于“釭”字,《说文解字》的解释很简单,“釭,车毂中铁也,从金工声”[1]。从这句来看,釭的本意是车毂中套的铁,这是起到减少车轴对车毂的磨损。釭对车轴也有磨损,车轴外便也用金属包起来,也就是锏,车毂外面的金属是輨[2]。《释名》中说:“釭,空也,其中空也。”[3]虽然《释名》仍是将釭归于车器,但就此解释来看,恐已不再局限于车器。《方言》中说:“车釭,齐燕海岱之间谓之鍋,或谓之锟。自关而西谓之釭,盛膏者乃谓之鍋。”[4]对于此句,清儒戴震的《方言疏证》和钱绎的《方言笺疏》都有解释。戴震言:
图2 车釭Fig.2 Che gang
案《广雅》,鐹、锟,釭也。本此,鍋鐹同本作楇。《说文》云,釭,车毂中铁也。楇,盛膏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炙毂過髡,集解云:刘向《别录》過字作輠,輠者,车之盛膏器也,索隐云:今按文称炙毂過,過则是器名,谓盛脂之器,名過,与鍋字相近。”
戴震认为车中盛放膏脂的器皿“楇”也是釭。钱绎对“鍋”的解释与戴震基本无二,只是又涉及到了另一种“鍋”。言:“鍋之亦言款也。(释名)《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作:空足曰鬲。《淮南子·原道训》:窾者主浮,高诱注云:窾,空也。读如科条之科。鍋、窾,古同声。是鍋亦以中空得名,与釭同也。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鍋,义相因也。”[5]这里所说的“鍋”也就是后世居家常用的锅。钱绎对“锟”的解释更详细。言:
锟之言緷也。《广雅·释诂三》:緷,束也。《玉篇》:锟,车釭也。釭、鍋、锟皆一声之转。季弟侗曰:今人通谓以铜铁裹物曰鍋。俗作“箍”字。又以布帛缘衣曰緷,读若衮。皆即车釭称鍋、锟之义也。[5]
他和钱侗认为釭、鍋、锟为一声之转,都有包裹缠绕物体的意思,因包裹缠绕的物体不同,名称也就不同。戴震和钱氏的解释很清晰,若以此为准,可推知釭之汉代面目。
图3 建筑之釭Fig.3 Gang as building component
从先秦延续至汉,还有一种用于宫殿壁柱、壁带之上的建筑构件也被称为“釭”。建筑之“釭”在文献和出土遗存上皆可以见到。《汉书·外戚传下》里记载孝成赵皇后之妹赵合德受宠之时,在其所居住的宫殿,“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兰田璧,明珠、翠羽饰之”。下注:服虔曰:“釭,壁中之横带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师古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6]从这三人的注解来看,建筑之釭是一种环带状之物,取形于车釭。班固《两都赋》中也有“金釭衔璧,是为列钱”[7]的句子。目前所见多为铜版或框架所构成的箍套状,与文献一致。这是从早期木构捆扎到中古健全榫卯结构中间的金属加固阶段的产物[8]。随着榫卯技术的发展,其功能性逐渐消失,演变成一种装饰,最终的演化状态就是后期的建筑旋子彩画[9]。建筑之釭的实物在魏晋之后逐渐消失,文献中也很少出现。在满城汉墓里,1号墓出土了两套铜质帐构[10],或也可以看作是釭。若是如此,今日拼装家具则皆有遗风。
对于釭灯的这种形制产生的原因,学者一般认为跟当时的燃料关系很大。张磊的《中国古代灯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变关系考》一文有涉及。至少在东汉末年之前,灯油基本是动物油,燃烧起来黑烟极大。导烟管和固定灯芯的灯钎对这点都有改善,但燃烧时难闻的气味还是很浓。而植物油和虫蜡在燃烧的过程中,既不会有浓烟,也不会有难闻的气味。麻赛萍怀疑《楚辞》里有“兰膏”就是植物油,直接将植物油应用的年代提到了先秦时期。但一般认为使用植物油开始的下限是东汉。《三国志》中载,满宠守合肥,“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11]。这里所说的麻油,就是植物油。后来《齐民要术》里也有了关于植物油压榨以及作为燃料用途的具体记载。书中还引东汉崔实之言“苴麻子黑,又实而重,捣治作烛”[12]。这两条记载都说明了,在东汉时期,植物油进入人工使用方面,并被用于照明。至于昆虫蜡的使用,在西汉就已出现。葛洪在《西京杂记》里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13],在长沙沙湖桥A45号西汉晚期墓中出土铜灯内发现残余的白蜡[14]。随着植物油和昆虫蜡提取技术的发展,燃料改变,釭形结构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伴随着东汉已降的整个青铜器的衰落,釭灯在魏晋南北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魏晋时期,虽还有夏侯湛的《釭灯赋》传世,而魏晋时期的釭灯实物目前缺乏。西晋的范坚创作了《蜡灯赋》,也可见蜡灯的流行。两汉魏晋时期出土的管形灯座也可资鉴。出土的此类实物比较多,比如上海博物院所藏的西晋青釉辟邪烛灯。
再者,笔者推测,釭灯的釭形结构必然还是会影响灯的亮度,特别是再加上铜灯罩。相比较布、纸所做的灯罩,光照效果就要差很多。笔者目前对布、纸用于灯罩的起始时代并不清楚。因保存条件之故,早期出土遗存也基本未见,但众所周知的囊萤典故[15]发生在东晋,推测当时应该已经出现了布灯罩。《宋书》里介绍宋武帝节俭,说:“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16]所以在晋宋之前应该就有布为灯罩的出现。目前可以说,魏晋之后,釭灯实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魏晋之后的文学记述中,釭灯还是屡见不鲜的。齐梁文学的名篇《别赋》有云“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竟陵八友之一王融的《咏幔》云“俱愿致尊酒,兰釭当夜明”。唐诗里,李太白的《夜坐吟》有“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釭青凝照悲啼。金釭灭,啼转多”,李义山的《因书》有“生归话辛苦,别夜对凝釭”。宋朝,晏小山的《鹧鸪天》里“今宵共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更是脍炙人口。一直到清代毕沅的《晓起》“漏声才定寺撞钟,灯燄犹明隔夜釭”,还在用这个意象。看起来釭灯一直还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并没有被遗忘。不过,或许记住的只是文学意象,而非原物了。
首先是建筑之釭的遗忘。唐代有李善和五臣注《文选》,在注解何晏的《景福殿赋》中“落带金釭,此焉二等。明珠翠羽,往往而在”一句时,李善的注解是“落带,壁带也,而交落之上施金釭,而为二等。《汉书》曰:昭阳宫,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17],张铣的解释是“金釭,金盏也,致宝玉于中,自上悬下,犹如落带,而重悬之,故云二等,兼以明珠、翡翠饰焉,往往而在,言多也”[18]。很明显,何晏的原文是受到《汉书》的影响,这在李善的注解里可以见到。但通过张铣的错误解释,可以看出其已经不知道建筑之釭长什么样了。从颜师古注解《汉书》可知,颜应该还是知道建筑之釭的,但比他时代晚一些的张铣就不知道此物了。五臣注《文选》自唐问世以来便有批评之声,不过其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在唐宋时期,接受五臣注《文选》的群体数量还有多于接受李善注的现象发生[19]。张铣在参与注解《文选》时,并无功名,一介处士,另外四人身份也很低微。陈延嘉认为他们是名士型的人,也不讳言他们在学术上不那么严谨[20]。五臣注《文选》获得唐玄宗的褒奖,并在唐朝流行。通过这些现象来看,张铣的注解在当时起码应该算是公共知识。大胆推测,在盛唐时,建筑之釭的形制已为人遗忘,所以才会出现张铣注解错的情况。
这是笔者目前找到的一个孤证。诚然,依据颜师古的注解而进行的其余关于建筑之釭的正确注解一直流传有序。直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的釭,“引申之,凡空中可受者,皆曰釭,《汉书》曰:昭阳宫壁带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是也”[21]。不过,在后世,也出现以五臣注《文选》中对“釭”的解释来混淆的情况。王琦注《李太白诗集》,对“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釭青凝照悲啼”中“釭”解释是:《西都赋》:金釭衔璧,吕延济注,金釭,灯盏也[22]。实际上,查目前留下的五臣注《文选》,吕延济并未如此注解《西都赋》的此句,李善注《文选》也未如此说。那就有这几种可能,一是王琦看到的五臣注《文选》版本确有此句,不过今已不见;二是王琦所据并不是吕延济注《西都赋》,而是张铣注《景福殿赋》,但是记混了;三是王琦生造出此种解释。不过,这三种可能都指向一点,即王琦将建筑之釭与釭灯混淆,两者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东西。王琦作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其所注解的《李太白诗集》也被选入《四库全书》,他的错误应该具有普遍性。
至于釭灯形制的遗忘,笔者大胆推测,张铣的注解也透露出其并不知道釭灯长什么样了。在他的理解中,金釭如同金盏一样,悬挂起来。如果此盏是指灯盏的话,他眼中的金釭就是一种类似于吊灯式的东西。宋代的《宣和博古图》中收录了一件釭灯类型的灯具,不过是残件,名定为“汉虹烛锭”。它的解释文字中有“铭曰虹烛者,取其气运如虹之义。殆荐熟食之器,但阙其盖而不完”[23]之语。很明显,这是编者的牵强附会,也从侧面反映其已不知釭灯形制。《宣和博古图》是王黼等奉敕所撰,学者以为此书考证精审,能据实物形制以订正《三礼图》之失[24]。《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考证疏忽,音释错谬的批评,但还是认为其功不可没。可见当时的高层知识分子已不认识釭灯。
元代的《韵府群玉》里,对于“釭”字分属两韵,一属上平一东韵,一属上平三江韵。在一东韵中,言:“釭,《博雅》,锅锟,釭也,谓车毂中铁,自关以西谓之釭。《赵后传》,金釭,注壁带也,以金为之,横出如车釭。《班固赋》,金釭衔璧,义同。俗训釭为灯,又书作缸,皆误。”[25]在三江韵中,言:“釭,燈也,唐人用银釭字,下箔蠟烧釭谷。金釭衔璧,音公,详东字韵。”[26]阴氏区分出了两个读音,判断也是对的。但从其中言俗训之误,可知当时确有将车釭、建筑之釭、釭灯混为一谈的情况。
《西清古鉴》里也收录了两件这种类型的灯具,都称为“周素錠”,一残一全。在完整器形的解释文字里,除去尺寸等基本信息描述外,还介绍说:
按《说文》以錠为鐙,古燈字皆作鐙,非即豆登之谓,《博古图》载有王氏铜虹烛錠,止有鐙座,而无盘盖,云荐熟食之器,铭曰虹烛者,取其气运如虹之义。此器盘盖俱全,盘有仰锥,有圆影,其为燃烛者无疑,盖作双管下垂接于座,其取制之法不可知。然以为荐熟食如豆登之登,固可按器而决其非也。[27]
这段文字首先是断代不对,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先秦有此种灯具出土,此物时代应该是汉朝。再者,它一方面指出了《宣和博古图》的错误,这种东西是灯具,而非食器。另一方面从有仰锥断其为燃烛,是不准确的。这个仰锥可能是用来放置油灯的灯芯。再就是通过其不知灯管何用,可知其不知釭灯之形。
《康熙字典》里对于釭的解释中提到:
又《广韵》:鐙也。谢朓诗:但愿置樽酒,兰釭当夜明。 按金釭非燈,乃诗人误用也。注详下。又《广韵》《正韵》古红切。《集韵》《韵会》沽红切。并音工。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前汉·赵皇后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釭音工,流俗音江,非也。《韵会》云俗谓金釭为燈,音杠,又书作缸,字义、字音、字画皆误。[28]
很明显,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将建筑之釭和釭灯混为一谈。《康熙字典》虽然问世以来,被人纠错不断,但可代表当时的一些公共知识,应是无疑。
清儒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中“釭”时,对车釭的解释沿着《释名》走,对金釭衔璧的解释,沿着颜师古走,都无差错。涉及之外的含义时,援引《释名》与《方言》,言:
《释名》曰,釭,空也,其中空也。《方言》曰,自关而西谓之釭。引申之,凡空中可受者皆曰釭。《汉书》曰,昭阳宫壁带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是也。俗谓膏灯为釭,亦取凹处盛膏之意。如《方言》,釭亦曰鍋也。[29]
若是依据前文钱绎的说法,段氏此处理解或许有误。段氏可能是错将车器之鍋理解为食器之鍋,再以此解释釭灯。不过,这几句话保险来看,不能证明段玉裁将建筑之釭和釭灯混淆。
综上所述,至少自唐以降,建筑之釭与灯具之釭渐为人所遗忘,文学意象的生命力却延绵不绝。若以索绪尔的符号学来看,釭作为能指,其之所指链条不断飘移。“不管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孤立的还是结合的,结果都会导致所指和能指关系的转移。”[30]
釭灯的传世和出土实物倒是一直都有,就笔者目前所见材料来看,后世真正知道实物是釭灯,应该始自查瑞珍发表在1979年第7期《文物》上的《门皿(门内包皿,闵之异体)翁主釭釒展(左釒右展,盏之异体)》。无论是1957年的《长沙发掘报告》,还是出版于1980年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均刊有此种类型的灯具[31,32],但均无提及灯之名称。《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虽出版于查瑞珍发表论文之后,但从报告的前言可知,在1972年10月便开始编撰此报告。故而笔者怀疑,此报告或在查瑞珍发表论文前,已经编好,只不过出版时间晚而已。或虽在之后,但未知查氏之文,这种情况在当时条件下也很正常。
至于建筑之釭的重新发现,则应始于杨鸿勋发表在1976年第2期《考古》上的《凤翔出土春秋秦宫铜构——金釭》。在当时条件下,信息闭塞情况很常见,资源获取不易。查瑞珍文章发表虽在杨鸿勋文章之后三年,但其在讨论该器物铭文的训诂作用时,仍将金釭衔璧与釭灯混为一谈[33]。
时至今日,以釭灯为代表的汉代灯具已出土很多,相关研究也很多,此文也基本都是在前人的字里行间发现材料、组织语言。但从美术史角度来看,或许才刚刚开始。很多学者在讨论汉代灯具时,仅是就其仿生学、环保功能等方面来泛泛而谈,未能深入,却也可惜。实际上,从铜器的发展角度来说,汉代实用器大增确实是一个转折,或与时代思想流转有关。从器物造型来看,动物形等因素与先秦迥然不同,也可从文化史角度进行美术史的探究。在照明领域,传统灯具的设计理念及审美意趣应获得很大重视,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考证,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刍议,应是未来可期,笔者才短,仅文献爬梳罢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