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庆山城景观照明规划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彭瑶玲,董海峰,邓 毅,张妹凝,贾 力,郭琼霜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引言

与平原城市相比较,山地城市往往具有江河环绕、峰峦叠嶂的地形特征,因此,在景观照明规划中,将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城市空间形态与照明技术相结合[1],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夜景。景观照明是科学也是艺术,更重要的是艺术,景观照明的规划设计创意是照明工程的“曲谱”和“脚本”,对照明效果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科学合理的景观照明规划可以有效指导景观照明建设,达到营造良好景观、节约能源、提升城市的美学和艺术价值的目的[2]。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山地城市,其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形态,为创造山水城相交融的城市夜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提升重庆城市景观照明品质,彰显山城、江城夜景特色,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景观照明规划》《黔江老城区总体(详细)景观照明规划》《永川区总体(详细)景观照明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践,还开展了《山地城市景观照明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对当前山地城市景观照明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山地城市景观照明规划体系的构建,山地城市夜景的总体特征以及景观照明三维空间表达的规律与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1 主要问题

目前,在山地城市景观照明规划建设中,仍存在以下5方面的突出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整体品质亟待提升。多数山地城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景观照明建设管理的规划,建设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艺术性。景观照明建设随意性较大,景观主题与骨架不清晰,代表性景点不足,整体品质亟待进一步提升。

2)景观照明较为凌乱,文化品位不高。部分山地城市景观照明在光色运用、动静控制、表现手法上缺乏统筹。明暗表达层次不清,缺乏光影美感;色彩运用不当,光色杂乱,搭配不协调,不能给人良好的色彩意象;滥用动态光、七彩光,勾线条、拉轮廓较多,使夜景画面显得较为浮躁、凌乱、破碎,缺少地方文化内涵和地方艺术特色。

3)山城、江城特色展示不充分。对山地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认识不深,“山、水、城、桥”等特征要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山水”城市特有的天际线、水际线立体轮廓以及层次感、错落感等尚未得到充分展现,独特的气质、韵味没有得到充分表达。

4)能源消耗过高,重建轻管。一些城市出现了不切实际、贪大求洋、能源浪费和光污染等现象,有的景观照明工程缺乏总量控制,电力资源消耗过大,有的景观照明工程缺乏维护资金保障,维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有效实施集中管理、控制和科学调度,影响了景观照明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5)观景设施的细节创意与人性化设计不足。在景观照明规划设计中,缺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观景场所、游船和游船码头等进行需求研究与灯饰创意设计,游览配套设施的品质与服务接待能力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 山地城市景观照明规划体系构建

2.1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是城市照明建设的依据,对城市景观照明效果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照明规划涉及到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与城市规划存在着必然联系。城市景观照明规划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布局和风貌展示重点,合理确定城市景观照明的重点与框架,所以,城市规划是城市景观照明规划的上位依据,城市景观照明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图1)。

图1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与法定规划关系图

2.2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的层次与体系

从既要有利于规划总体统筹作用的发挥,又要有利于规划意图的层层传递与实施落地的原则出发,城市景观照明可划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景点设计三个层次,三层次规划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专项规划体系,其中景观照明规划的每一层次又可与城市规划中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接。

2.3 山地城市景观照明规划的主要内容

1)总体规划层面。一是本着因地制宜、节能高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城市规划,合理确定景观照明的规划目标定位、景观特色和发展时序;二是确定景观照明规划空间结构框架,对点(重要建(构)筑物、地标、节点)、线(滨水岸线、桥梁、道路)、面(山体、区域),根据其功能、作用、地位等进行分级规划控制,还应根据视线分析,确定夜景照明核心景区、重要景点、观景点及视线通廊等;三是根据城市规划对各分区提出的不同发展定位,合理确定分区景观照明主题与特色,根据各分区资源环境特点、现状基础和城市规划布局确定相应的景观照明布局方式;四是分别制定商业、居住、行政办公等不同功能区域及道路、园林景观、城市重要节点、夜景旅游路线等各系统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相结合的具体规划指引和管控原则。

2)详细规划层面。依据景观照明总体规划对该区域关于照明定位、布局方式、照明特色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当地自然禀赋、现状特点,确定夜景照明的主题、策略和特色,以视线分析为基础,划定夜景表达的范围、明确照明对象的主次、遴选标志性建构筑物、选择照明方式及技术参数、制定夜景环境氛围统筹营造的措施等,体现夜景画面的整体感,提升夜景美学价值、人文内涵。

3)景点设计层面。依据景观照明详细规划对该景点的要求,对建筑、道路、桥梁、广场等节点进行具体照明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景点主题与特色表现、灯具选择、照明设施的布设、投射角度、运行时间控制等。结合山地城市夜景特征,景点规划设计相较于平原城市还应考虑地势高差、水体及岸线效果,与山水城的整体映衬关系等。

3 山地城市夜景的总体特征

山地城市相较于平原城市,具有更为开阔的景观视野,更丰富的竖向景观层次,更为多元的赏景方式,因此,要构建统一的视觉秩序、丰富的视觉意象、特色鲜明的夜景画面,首先需要我们从整体和宏观的视角对山地城市夜景的总体特征加以研究与认识。

3.1 古代城市风景中的夜景

古代城市多有评选八景和十二景的习俗,这些评选出的景观均是某一城市特色风景的代表,亦是古人山水人文情怀的自然流露。这类题名景观兴起于唐宋,风靡于明清,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国粹。其中,许多城市的八景或十二景中都包含了夜景的内容。如香港八景之首景“旗山星火”,指从扯旗山(太平山)顶观看夜幕中的港岛万家灯火有如群星璀璨的瑰丽景色;又如沪上新八景中的“十里霓虹”,指南京路流光溢彩的奇幻夜景;再如羊城八景中的“珠水夜韵”指珠江诗情画意般的美丽夜景。

早在明代,重庆地方志上就有关于“渝城八景”的记载。清乾隆年间,巴知县王尔鉴在此基础上“汰三增七”,遴选出十二处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谓之“巴渝十二景”。“字水霄灯”便是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重庆朝天门,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古代登南岸涂山或江北弋阳观,眺望山城两江,可观赏到“水如巴字三折”、“万家灯火齐明”之美景。古人曾留下了许多描绘重庆夜景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尔鉴 “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姜会照“万家灯射一江连,巴字光流不夜天。谁种榆河星历历,金波银树共澄鲜。”龙为霖“渝城之景本奇观,向夜何当更远看。灯火万家悬一叶,秀色重重真可餐。一停明月双江影,半栏疏光万户灯。”赵熙“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在古人的诗画意境中,总体勾勒出波光倒影、万家灯火、山城气象的诗画意境,除了山水城桥灯月等静态元素以外,还将笙歌、鼓角、江声、春风等动态元素也纳入到夜景审美视野之中,使夜景画面更加立体生动,具有烟火气。

3.2 山地城市夜景的总体特征

1)错落与韵律。地形地貌是山地城市建设的基底,山地地形高低起伏,城市依山就势而建,由于地形和建筑的起伏错落,形成了灯光的高低错落,给观赏者予丰富美好的视觉体验。建筑立面构成中韵律与节奏有如音乐,是一种波浪起伏的律动,当形、线、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就可获得韵律感。建筑是夜景的主要载体,建筑立面的韵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夜景画面的韵律感,在规划设计中,巧妙地运用重复、疏密、高低、错落、曲直、方圆、大小等空间组合的美学规律,可以赋予画面更多的活力与美感,增强夜景的魅力。

2)纵深与层次。山地城市依山而建,道路傍水而行,盘山而上,在山体和江水的映衬下,表现出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图2)。在低处仰望或从高处眺望山地城市,能感受到城市的磅礴气势以及变化莫测的进深,这样的空间立体关系是大多数只能看到沿江和沿路一层皮景观的平原城市无法比拟的。

图2 重庆夜景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特别是从水岸观看城市,建筑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山和高楼甚至高大的乔木穿插其间成为建筑的背景,不仅使临水低多层建筑的轮廓形状得到清晰地呈现,而且拉远了建筑和其后的距离,形成了深远的效果,使观赏者不禁的联想到云山层叠和峰峦起伏连绵不绝的景象与气势。在夜景规划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层次这一美学规律,通过明暗和光色层次控制,可以强调出山地城市远景、中景、近景多层次的视觉画面效果。

3)水城相映——镜面效应。山地城市多滨水而建。水面如同一面硕大的镜子,将万家灯火倒映其中,为夜景增添了灵动的色彩。“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不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需,还是人类重要的情感寄托。水反射着灯光,随着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五彩斑斓和流光溢彩的效果。巧妙利用镜面效应可以拉大景深,丰富夜景空间氛围,增添空间意趣,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与情感体验(图2)。

图3 水城相映形成独特“山城之镜”

4)互为景观——镜像效应。距离产生美。江河的两岸、相对的山峰均是观景视线的两端,景物两两相对,互为对景,互映互衬。甚至只有在江河对岸和山的对面才能欣赏到本岸、本山的全景,令人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夜景规划设计中,巧妙利用镜像效应以及对景的手法,可以让我们形成前后左右景观的比照与呼应,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将标志性建构筑物作为河流拐弯处夜景游线的对景,城市轴线两端景物互为对景,强化景物与人群集中场所之间的视线联系等。城市山巅的亭台楼阁既是城市风景的观景台,自身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在夜景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将远处的山峰、楼阁景致引入到夜景画面中,通过借景互对,进一步拉伸夜景的空间层次,增添夜景的气势,从而形成丰富灵动的多向度夜间视觉景观层次,丰富城市夜景效果。

4 山地城市景观照明的三维空间表达

1)统筹夜景标志性景区、景点规划。要打造美丽山水都市夜景,首先离不开整体思考、精心谋划。要通过规划梳理,提炼山水城本底资源,明确夜景主题,景观主线,统筹规划打造系列标志性夜景景区及夜景景点,通过规划引领以及规划的有序实施,提升夜景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美感,整体营造山水人文交融、美仑美奂的都市夜景。

2)夜景核心展示区塑造。夜景核心展示区的选择与城市的山水格局与功能布局有关。如重庆主城区就将夜景的核心展示区选取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并赋予“古埠新姿、朝天扬帆”的夜景主题,通过远山、近水、曲岸、群楼、大桥、古建筑、古城墙等特色元素的选取与表现,再融入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山水,塑造出“千帆竟发、百舸争流”和“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夜景画卷。

3)山地城市特征彰显。山地城市夜景营造总体上应遵循“显山、露水、叠城、互衬”的原则。

“显山”。山是传达城市意象的关键要素,标志性山体的展现有助于彰显城市夜景轮廓。可通过对城中制高点上的标志性观景构筑物及其周边山体轮廓进行适度点亮,凸显城市地理特征,营造夜景景点,增强城市夜间的识别性与夜景的纵深感。

“露水”。河流、湖泊既滋养了城市,又为我们提供了大尺度的城市景观展示面,因而往往成为城市夜景的重要展示区(带)。河流、湖泊等水景的表现重在水岸线的蜿蜒与柔美,以及倒影和波光的晶莹,应注意减少建筑对水面的遮挡。还可利用先进的光影技术,开展主题夜景联动实景展演,营造出大气震撼又如梦如幻的特殊夜景效果。重要节庆日可加插烟火表演,为整个城市注入动感活力,增添喜庆气氛和缤纷色彩。

“叠城”。山地城市依山而建,建筑层叠分布,在山体和江水的映衬下,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夜景表现应进一步强化依山傍水的“立体城市”特征,强调滨水建筑群“前低后高”的梯度层次和“错落有致”的横向起伏变化。对于高层建筑,可借鉴国画远山层叠意境的表现手法,重点勾勒屋顶轮廓,通过明暗、虚实对比,避免前后建筑影像粘连,充分彰显山地城市夜景的独特气质,凸显古人形容的“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的立体山水城市夜景画卷,如图4所示。

图4 借鉴国画远山层叠意境手法表现夜景

“互衬”。高下相较,明暗相生。在夜景的表现中,暗夜是背景,是画布,没有暗,就无法衬托出主体的明亮与晶莹。值得注意的是,在观景点周边,过于明亮的环境还会产生屏蔽作用,干扰对夜景画面的观赏。

4)建构筑物载体优化提升。城市夜景是以暗夜为背景,对白日景观进行的艺术化裁剪。城市建构筑物是城市景观照明的主要载体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夜景的效果。应加强沿江、沿路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的管控,在临水地区要着力培育公共功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片区,增加流线型或坡屋顶造型的低多层公共建筑,形成水平线条的丰富变幻,体现山水城市夜景横向起伏变化的韵律感,对道路、桥梁、公园广场、重要建构筑物、历史古迹等均应纳入规划统筹管控。

5)观景设施规划与视域管控。山城,步移景异,俯仰皆画。夜景可平视、仰视、俯视、对视、斜视等多维度观赏。应充分利用沿江、沿湖的地形高差,依托滨水步道,在滨水临崖地段规划建设一批观景眺望平台,形成多标高、多层级的系列“城市阳台”,供市民和外地游客观景留影,体验观赏“山、水、城、桥”相交融的美丽夜景。

就城市尺度的夜景观赏、眺望而言,人看前方时成40°仰角,即从建筑高度2倍的距离,能观赏到建筑的整体;人看前方时成27°仰角,即从建筑高度3倍的距离,能充分观赏到建筑及周边环境。因此,应加强对观景点的选址和周边环境的预控。观景台前不宜种植树冠过高的乔木,俯瞰型观景平台下部还应保留一片亮度控制区,以避免眩光对观景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对城市的重要夜景观景点如重庆的一棵树(图5),应加强视域和视线通廊内建筑高度等的刚性控制,使“片叶沉浮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关”的城市标志性千年美景永世传承。

图5 重庆一棵树视点视域控制分析图

5 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景观照明规划

重庆主城区两江合抱,青山纵隔,大山、大水、大湾、大城在此相聚,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山水格局。“山城夜景”久负盛名,“字水宵灯”与“山城灯海”曾名列古“巴渝十二景”和 “巴渝新十二景”之一,是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最富华彩的篇章。《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核心区景观照明规划》以重庆主城区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两江四岸核心区为规划对象,规划范围约60 km2,涉及两江岸线46 km(图6)。

图6 两江四岸核心区景观照明规划总图

1)总体统筹,以城市设计视角开展系统性景观照明规划。

总体统筹:规划依托重庆主城区立体都市自然禀赋,结合既有照明基础,以“山水都会·活力重庆”为景观照明主题,以两江交汇处为“心”,以两江四岸为“带”,以重要公共活动节点为“点”,构建“一心、四带、多点”的景观照明总体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制定系统性的景观照明规划方案,着力塑造主题突出、结构清晰、层次丰富、山水城交相辉映的立体山水都市夜景。规划坚持整体性、特色性、科技性与环保性四项原则,以黄白光为光色统筹,强化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的结合,照明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加大节能高效灯具与先进照明方式的运用,让有限的能源与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用。

要素锚固:规划结合自然和现状本底条件,从城市设计的视角,遴选出“山、水、城、桥”作为夜景要素进行系统性景观照明规划,锚固立体山水都市整体夜景效果,依托建筑楼宇顶部景观照明构建天际线,依托两江沿岸护坡、堤岸、道路景观照明构建水际线,以12座跨江大桥及其延长线景观照明为纽带串接两岸夜景,构建核心区景观照明的骨架和总体格局(图7)。

“山”要素的规划控制。保留铜锣山暗夜背景,以枇杷山、鹅岭等“城中山”上的特色建构筑物为“点”,展现山的特征,体现山的落差,彰显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夜景美感。

“水”要素的规划控制。根据两江岸线特点,梳理两江沿岸的堤岸、护坡、高架桥,分为景观提升岸线、景观协调岸线、新增景观岸线三类进行规划设计,力求展现出景观照明中水岸的蜿蜒与“水”的柔美。

“城”要素的规划控制。结合城际线的整体景观规划,共选择36处城市标志建筑、11处城市公园、5处古城门及城墙遗迹进行重点夜景照明打造,“佳则收之,俗则屏之”,体现山城的立体轮廓形态和远近互衬的层叠之美。

“桥”要素的规划控制。结合规划范围内12座跨江大桥进行整体形象提升,让跨江大桥成为两江之上的美丽风景线。

2)治理提升,弥补原有夜景短板。

“减”。强调增量与存量规划的结合,通过做“减法”关闭一批能耗超标亮度超高、色彩变化杂、动态表演乱的景观照明项目,拆除一批强力探照灯和激光灯具,破除杂乱无章、缺少品味的景观照明项目,保证景观照明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添”。对现状滨江岸线存在景观照明缺失的区域和景观节点进行照明规划,特别是部分风貌特色显著、地标建筑景观照明缺失较明显的区域,通过对景观照明盲区的新建和补充完善,提升景观照明的整体性、连续性。

“改”。根据对现状景观照明的评估,对风貌不协调、特色不突出的景观照明进行改造。保留基础照明,有针对性地对光源、照明形式等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对重要标志性建筑,进行精品灯饰建设,展现其夜景地标效果,打造各区域的亮点景观照明工程,提升景观照明品质。

“连”。对建筑楼宇顶部进行景观照明规划,构建有层次的天际线,展现城市中心区景观照明整体轮廓,以连续且层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彰显城市立体连绵之美。对跨江大桥及引桥进行景观照明提档升级,在视觉上起到两江四岸夜景景观连接作用。

3)景观互鉴,多视点塑造立体山水都市夜景。结合相关规划确定的城市风光眺望系统、城市阳台系统,选址规划不同竖向标高和不同视角的夜景观赏点,共选址设置4处登高俯瞰夜景的观景点,10处平视的夜景观景点,以及长江、嘉陵江“两江游”水面流动观景线和滨江路沿线流动观景线。

登高俯瞰点。依托起伏的山势,选择两江沿岸不同区域中的制高点,如渝中区鹅岭“两江亭”,南岸南山“一棵树”,江北区“鸿恩阁”等,规划建设登高俯瞰点,有针对性地对俯看视域范围进行夜景优化提升,展现主景明确、层次丰富、轮廓清晰、自然宁静的夜景视觉美感。

江岸远眺点。选择在渝中朝天门、南岸海棠烟雨公园、江北大剧院等规划江岸观景点,让游客以平视远眺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视点,多方位、多角度观赏核心区夜景,感受两江交汇处夜景辉煌壮阔的气势,观赏朝天门、江北嘴、弹子石三地楼宇和游船灯影与江波交融的流光溢彩。

水上流动观赏线。丰富和完善既有的“两江游”游船线路夜景规划,以近观仰视的方式,让游客在江面运动中体验山势起伏、流水蜿蜒,观赏两岸层叠而上的城市、错落有致的灯光,感受变化丰富而又宁静大气的城市夜景(图8)。

4)分区管控,强化各类功能区夜景风貌指引。借鉴国内外城市如新加坡、香港、上海等的景观照明规划与实施经验,规划结合城市结构、功能分区及特殊自然气候特点,对各类功能区夜景风貌、景观照明亮度、光色、功率密度、限光污染进行系统性的分区控制、分类指导,明确眩光限制值、发光强度的最大允许值、照度最大允许值、上射光通比的最大允许值、平均亮度最大允许值等光污染限制指标,提出光污染限制的原则和主要措施(图9,图10)。

图9 景观照明亮度规划图

图10 光色分区控制图

5)编管结合,制定“一图一导则”。为便于规划实施管理,规划成果采取了“一图一导则”的规划表达模式,将渝中、江北、南岸三区滨江带细分为22个管理单元,编制了相应规划图则,针对每个管理单元制定了总体控制原则,明确了沿江堤岸、地标建筑、绿化、道路等的照明形式,以及色彩、亮度、效果等要素的强制性与引导性控制要求,为下一步规划实施提供了管控依据和风貌效果指引。江北嘴景观照明管理单元如图11所示。

图11 江北嘴景观照明管理单元分图图则

6 结语

山地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打造美丽夜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大量山地城市尚缺乏有效指导景观照明建设管理的统筹规划,使得一些山地城市景观照明存在着光色杂乱破碎、文化品位不高、艺术美感不强、个性化特点挖掘不足、特有气质未得到充分表达等问题,消减了景观照明的整体性、系统性、艺术性[3-9]。目前,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山地城市景观照明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仅是结合实践对山地城市景观照明规划的初步思考,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对此领域的共同探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