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本复兴战略》及其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4-04-24

杜琼

面对艰难复苏中的日本经济,2012年12月执政的安倍内阁开始实施《新增长战略》,通过“大胆的货币政策”、“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及“经济结构改革”三支箭,提振日本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恢复日本经济活力。安倍内阁在推出了“大胆的货币政策”和“ 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后,2013年6月推出了《日本复兴战略》。本文分析了《日本复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并对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对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日本复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日本复兴战略》提出了经济增长路径图和实现增长战略的方式。经济增长的路径图,第一步是最大程度地释放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力,第二步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第三步是通过开创新的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是让人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经济增长战略的方式:一方面,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进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将“国家战略特别区域”作为突破口加快改革。《日本复兴战略》是不断演变的经济增长战略,体现在该战略建立了关于各个政策措施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并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执行”(Plan-Do-Check-Act Cycle.) 推进各措施的实施。2014年6月日本政府对《日本复兴战略》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并重新制定了下一步的政策措施。

《日本复兴战略》主要包括三项行动计划:“产业复兴计划”、“战略市场创造计划”和“国际市场拓展战略”。从整体的逻辑上看,经济复兴战略的计划覆盖了从供给端活力激发、需求市场创造以及国际市场开拓三个环节,战略性和综合性都非常高。

(一)“产业复兴计划”

“产业复兴计划”是日本政府立即实施的计划,意在改变日本过去二十年来劳动力、商品、资金等领域停滞状态。从其内容看,主要涉及“加快推进结构改革计划”,“实施雇佣制度改革、强化人力资源支撑”、“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信息技术社会”、“加强日本作为商业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六个领域。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为推进“产业复兴计划”实施,2013年12月日本国会通过的《产业竞争力增强法案》更好地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政府职能主要是强有力地促进跨部门的政策措施的实施,为促进企业投资和重组、增强产业活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对供给过剩领域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及时解决,企业的职能主要是加快技术创新,增加高效率的投资,并对低利润行业进行重组。

第二,“产业复兴计划”致力于解决当前日本主要面临的“投资不足”、“管制过度”和“竞争过度”的问题。为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日本政府实施鼓励企业的风险投资、促进企业重组、促进跨领域基础设施的投资的政策,政策措施涵盖了处于创业期、成熟期和发展停滞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为解决“竞争过度”的问题,日本政府鼓励企业重组,为解决“管制过度”的问题,日本政府实施了“灰色地带解除制度”和“企业实证特例制度”等放宽规制的改革。

第三,“产业复兴计划”大力促进日本科学技术创新,并建设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社会,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包括:加强综合技术政策会议的司令部职能、促进“战略创新计划”的实施、设立创新性的研发方案、加强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职能、保证研究人员的资金供给、增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投资以及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为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IT社会,将促进私人部门对公共数据的接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安全、便利的生活,建设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培养高技能的信息技术人才等。此外,“产业复兴计划”为“加强日本作为商业中心的国际竞争力”,推出了实施国家战略特区改革,将公共设施的运营权转让给私人部门等措施。

(二)“战略市场创造计划”

“战略市场创造计划”是日本中长期发展战略,围绕国际社会及日本所面临的社会性“课题”,并通过在全球率先解决这些社会性课题来开辟新的增长点,增强日本经济活力。目标领域分别是发展健康医疗护理产业、实现清洁、经济的能源供给与需求、建立安全、便利且经济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发展依赖区域资源致富的区域经济。

首先,未来要重点解决的社会性问题,选择的依据是“日本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全球市场潜力巨大”的领域。日本老龄化社会特征明显,健康和医疗产业发展较快,另外,清洁能源供给、新一代基础设施领域,日本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国际市场潜力看,未来上述领域的需求有可能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

第二,2014年日本政府推出的两大科技创新计划涵盖了“战略市场创造计划”的四大领域。其中,“跨部门战略创新促进计划”(Cross-Ministerial Strategic Innovation Promotion Program)主要包括“能源”、“新一代基础设施”、“发展依赖区域资源致富的区域经济”三个领域,而健康和医疗领域的创新在“改变范式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计划”(Impulsing PAradigm Change through disruptive Technologies)的支持领域范围内。

第三,各领域的关键绩效指标反映出日本较高的愿望。如到2020年存储电池占到全球市场的50%,到2030年新一代汽车占到全球市场的50%—70%。到2030年实现运用包括传感器和机器人的先进技术,对所有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监控和维修的目标。

(三)“国际市场扩展计划”及其涉及中国的相关政策

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各国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更趋于激烈,日本的总体战略是利用日本公司的技术优势积极进入全球市场,并且通过日本国内集聚全球吸引人才、商品和资金,使日本更深入地参与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市场扩展计划”涉及中国的相关措施主要有两点:

一是建立战略性的经贸关系。该计划提出,要通过加强全球性的贸易伙伴关系建设,使得日本与FTA伙伴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13年的19%提高至到2018年的70%,为此,日本政府将以国家产业发展利益为核心,促进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尤其是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 、中日韩自贸区、日本—欧盟自贸区协定的谈判,作为重要力量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二是扩大海外市场。2013年5月日本部长会议通过的“基础设施出口战略”,意在基于日本高端技术优势获取全球基础设施需求的巨大市场,具体目标为2020年基础设施的出口额达到约30万亿日元,对中国、东盟的出口额和海外分公司翻一番。尤其是日本将以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为目标,加强在道路和电网等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货币合作支持日本企业在当地的发展。

二、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及趋势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主要特征

1、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上升

从日本和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地位看,日本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态势,而中国呈上升态势。2005年中国占比超过日本,2013年中国占比为11.72%,远高于日本的3.79%占比。中国在日本出口市场的地位也呈上升态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处在缓慢复苏中,美欧经济乏力、需求疲软,日本对全球出口总体下降,对中国的出口也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较小,因此对中国的出口占比增加,中国在日本对外出口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经济增长成为金融危机后拉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对中国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在18%以上。

2、中国对日本中间产品贸易的依赖性相对降低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中间产品进口呈现下降态势,从韩国的中间产品快速增长,2013年中国对日本中间产品贸易首次转为顺差,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中间产品额首次超过了日本。中国在对日本的中间产品进口依赖降低的同时,一方面,对东盟的中间产品出现顺差,2013年中国在全球范围的中间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了进口额的背景下,与东盟5国的中间产品出口贸易额超过了进口,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在中间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上升,尤其是对东盟地区的国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对韩国的中间产品进口依赖加大,贸易逆差大幅增加,从2007年的394.8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854.3亿美元。

3、中国在化工产品、机械和运输产品的竞争力仍然较弱

整体上看,日本对中国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3年从产品结构看,中国在造纸、办公设备,中国的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在化学产品、机械及运输产品、制成品等领域竞争力仍然较弱。从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看,2005年以来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的竞争力指数基本在-0.5上下波动,制成品的竞争力指数在-0.2上下,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竞争力指数略升至-0.1,但同日本化学品及相关产品、制成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等产品相比,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还较弱。

4、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占比呈现下降态势

近年来日本加大对越南和印度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出现下降态势。2010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占比高达12.72%,之后持续下降。2013年占比从11%降为6.7%。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占比仅为5.58%。但从直接投资存量看,截至到2013年,仅次于美国和荷兰,中国是日本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从直接投资的流量规模看,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4207亿日元,对越南和印度的直接投资分别为1092、1268亿日元,显著低于对中国的投资规模。

(二)《日本复兴战略》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日本复兴战略》对两国经贸关系将带来深远影响。从影响层面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日本鼓励和加快企业投资,推进雇佣制度改革,将增强日本产业的活力竞争力;第二,围绕解决未来社会四大问题的产业发展,将扩展未来日本企业的竞争空间,有可能从国际产业分工层面对两国产业分工格局造成影响;第三,日本实施拓展海外市场战略,尤其是TPP、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推进战略,将对中日经贸关系带来深刻影响。总体看,预计未来两国经贸关系将呈现以下趋势:

1、双边经贸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是《日本经济复兴战略》推进缓慢,日本在未来几年实现强有力的经济增长还有一定困难,加上日本老龄化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国内市场空间的有限,将加大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二是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总体上国际分工格局在一段时间内将较为稳定,在此背景下东亚国际分工网络格局,中国和日本的供应链也将相对稳定。三是中国经济虽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但未来几年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决定了日本必然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如日本政府的基础设施出口战略,将中国和东盟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提出2020年实现出口规模和海外公司数量翻番的目标。

2、日本倾向于削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中国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停滞的二十年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依赖已显著高于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日本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意图越来越强。日本政府一方面将通过促进国内投资激化市场主体的活力,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性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将通过技术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官方发展援助等手段,加强与越南、印度等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但在规模和分工联系程度上,印度与越南仍然无法与中国相比。

3、中日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趋于调整

世界主要国家致力于孕育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日本实施《日本复兴战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两国在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但同时也存在合作空间扩大的可能性,总体上看,两国经贸关系更趋复杂。一方面,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领域与日本的竞争关系强化,但同时不排除中国在与日本差距较大领域的合作关系加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不断促进金融领域的合作加强,但要预防日本通过加强中日金融领域的合作,过快过猛地占领中国市场,对中国处于发展期的企业造成致命的冲击。

4、区域经济合作多元化推进

亚太地区的一体化重叠交错进行,日本考虑到与中国、美国以及其他成员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实施多元化的自贸区战略、多途径的区域贸易一体化,以获得多路径一体化对经济带来的利益。日本一方面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谈判,同时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还参加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的谈判,此外,日本还与欧盟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未来中日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更为复杂。

整体上看,日本在利用中国市场谋求自身经济发展利益的同时,减弱对中国经济依赖的意图趋于增强。双边的经贸关系既具有东亚生产网络下的国际分工产生稳定性,又面临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孕育突破的背景下两国经贸关系的调整,未来一段时期,两国竞争合作关系将趋于复杂,两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选择也更为多元化。

三、对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增强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在中日经济关系发展中掌握主动权的前提条件。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和深度调整阶段,产业和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我国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同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中国产业政策的实施,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又要增强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和统筹性,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多元产业发展战略

根据中日产业竞争力的状况,实施分类管理。在不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中日互补关系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的产业领域,要发挥市场作用,积极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贸易和技术壁垒。对可能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我国要争取尽快赶超的领域,应实施保护性的产业政策,加大对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并通过贸易和投资政策保证战略性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另外,要辩证地看待两个类型产业的转化关系,加强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修订,确保中日双边产业、贸易和投资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以我为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以我为主的自贸区建设,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中,要促进建立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利益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反映产业利益的部门间协调和谈判机制,并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另外,积极推动中国—韩国自贸区建设,要根据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签署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最后,积极应对美国主导、日本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推进,为适应未来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做准备,推进国内改革,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