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规划设计

时间:2024-07-28

□文/李 敬

海绵型社区绿地景观规划不仅在美化居住环境中发挥作用,更是一个尊重自然、改善周边居住区小气候的生态环境体系。但就目前国内普遍的建设情况看,海绵城市的理念并没有贯彻始终,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缺少适合本土的理论依据;二是缺少系统的方式方法。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研究,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探索出符合本项目所在地的海绵型社区绿地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1 工程概况

济宁市任城区太白公园总用地面积56 000 m2,原为济宁市电化厂建设用地,经城市规划修编后场地性质变更为城市绿地。场地规划北侧为商业设施用地及二类居住用地,西侧为大运河滨河景观带,南侧为兴唐运河大桥引桥以及辅道,东侧为商务设施用地;东北方向为医院用地,见图1。

图1 太白公园布局规划

2 场地现状

2.1 场地外围

太白公园外围北面保留有工厂并继续保持正常运营,干扰公园周边的交通秩序;南面目前为荒地和在建商品住宅,荒地已做隔离遮蔽处理且南面紧邻兴唐运河大桥引桥以及辅道,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共用交通路网,现状交通混乱、无序;西面为在建京杭大运河滨河景观带,健身步道、休闲广场等建成部分已在使用并初见景观效果;东面为沿街商铺,能够满足现状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公园外围环境交通混乱、生态体系正在建设,配套设施亦在完善。见图2。

图2 公园外围现状

2.2 场地内部

公园内部现状主要为大面积荒地,东南角有一个公共卫生间,西侧路口为待拆迁村庄。其中荒地部分利用围墙和广告牌做了遮蔽处理,场地内杂草丛生,含有大量生活垃圾;现状卫生间外观良好,设施崭新,可以考虑保留。见图3。

图3 公园内部现状

3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3.1 整体设计

1)对公园生态系统的保护。设置季节性雨水生态湿地、自渗区、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保证10 a 一遇降雨时,园内雨水不外排。

2)对公园的低影响开发。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沟渠,增加收水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净化[1]。

3)地表径流优先通过LID设施净化、渗透,使地块雨水出水水质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绿化,设置季节性雨水湿地、卵石沟、自渗井,收集净化径流雨水,从源头控制处理雨水。

3.2 具体措施

3.2.1 竖向分析

本项目设计现状为大面积荒地,杂草丛生,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场地较为平整。四周道路标高最低点为36.9 m,最高点为37.15 m,地势平坦。

结合场地自然地形特点、平面功能布局等,本着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填挖土方量,合理组织场地排水坡向的原则,将主园路设计标高定为37.1 m,各场地及道路、绿化等整体均坡向季节性雨水湿地,以保证地表水最终流入季节性雨水湿地。见图4。

图4 竖向设计

3.2.2 铺装材质

1)彩色透水混凝土。主要使用于广场部分。见图5。

图5 彩色透水混凝土

2)透水沥青路面。主要使用于主园路。见图6。

图6 透水沥青

3)生态砂基透水砖。传统透水材料孔隙在透水的同时会较容易被灰尘堵塞,而生态砂基透水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用于支路及小型广场。见图7。

图7 生态砂基透水砖

3.2.3 排水组织方案

排水路径分区见图8。

图8 排水分区

分区1:道路、绿化雨水径流→地表有组织汇流→卵石边沟→季节性雨水湿地。

分区2:广场雨水径流→地表有组织汇流→季节性雨水湿地。

分区3:道路、广场雨水径流→地表有组织汇流→卵石边沟→季节性雨水湿地。

分区4~6:绿化雨水径流→地表有组织汇流→季节性雨水湿地。

分区7:广场雨水径流→地表有组织汇流→荷花塘。

分区8~9:道路、绿化雨水径流→地表有组织汇流→卵石边沟→季节性雨水湿地。

3.2.4 LID设施

LID的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2]。

低影响开发的原则:

1)以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土地开发规划的综合框架,首先要考虑地区和流域范围的环境,明确项目目标和指标要求;其次在流域(或次流域)和邻里尺度范围内寻找雨水管理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明确和保护环境敏感型的场地资源;

2)专注于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更新场地设计策略和可渗透铺装的使用来最小化不可渗透铺装的面积;将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综合到建筑设计中;将屋顶雨水引入等可渗透区域;保护现有树木和景观以保证更大面积的冠幅;

3)创造多功能的景观,将雨水管理设施综合到其他发展因素中以保护可开发的土地;使用可以净化水质,减弱径流峰值,促进渗透和提供水保护效益的设施;通过景观设计减少雨水径流和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升场地美学价值。

本次太白公园的LID 设施设计,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园内不透水铺装的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原则。见图9-图11。

图9 平面布置

图10 自渗井

图11 卵石沟

3.2.5 季节性雨水湿地

1)建造结构

(1)蓄水层。主要是对雨水进行短暂的储存,蓄水层深度是影响设施储水能力的主要因素,蓄水层越深,储水能力越强。蓄水层深度增加则要求具有更高的渗透能力;但是,蓄水深度增加,不利于植物生长,也不能确保景观质量,建议设计蓄水深度为150~300 mm。

(2)覆盖层。主要是用碎石进行覆盖,作用是保持土壤的湿度,避免土壤硬化影响雨水渗透,覆盖层的厚度为50~80 mm。

(3)植被种植层。具有很好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防止雨水径流对表面土层的直接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使植物根部保持潮湿,为植物生长和分解有机物提供媒介并过滤污染物,种植层所选的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3]。

2)植物配置

(1)季节性雨水湿地在植物配置时,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同时能彰显地方景观特色。此外,还应注意乔木与灌木等不同植物类型在旱季和雨季的合理搭配。

(2)吸收和净化污染物。污染物随着雨水渗入季节性雨水湿地,这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营养物和沉淀物,季节性雨水湿地中的植物可以对土壤中氮、磷等物质起到净化作用,特别是能够对重金属进行拦截和清理。生长旺盛既耐干旱又耐水湿,去污效果强的植物有美人蕉、芦苇、凤眼莲等;风车草、香根草等对土壤中氮、磷的去除及重金属吸收有一定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植物可供选择:乔木类的红枫、樟树、落羽杉等;灌木类有对二氧化碳、氯气抗性很强的夹竹桃,绿地中有金边黄杨、金叶女贞、南天竹、木槿、杜鹃、海棠、紫薇、龙爪槐等;草本类的美人蕉、细叶芒等;水生植物有茨菇、芦苇等;停车场及行道树树池下的草本植物有麦冬、玉带草等。

(3)选用适应能力强的植物。植物的选择既要适应湿地环境也要具有抗旱能力,要有较强的抗冻、抗热、抗虫害特性。

(4)选用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季节性雨水湿地除了具有蓄水、净水的功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遵循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植物的色彩与形态要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同时要结合景观欣赏的季节性。

季节性雨水湿地能在改善太白公园内涝、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应合理地利用季节性雨水湿地的技术,助力园区内生态和谐环境的建设。

4 结语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结合海绵城市等理念,太白公园实现了生态体系的完善,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环境相融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