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本刊记者 袁春妹
据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介绍,纺机协会的企业调研行动是每年的规定动作,在协会看来,若不能准确、广泛了解企业的生存现状,则很难为行业、为企业服务。与此同时,那些行业的规划、建议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的确,落地才能有真知。
在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中,该公司董事长陈队范的一句话道出了企业谋转型、推创新的甘苦。“若知道这个转型如此艰难,可能当初都不会有勇气走出这一步”。陈队范的感慨不难懂。
康平纳从一个老牌毛纺企业转型到全球知名的设备供应商,企业用了10多年的时间来推动这次转型,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原纱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染色生产线实现了100多台套设备、2000多个参数的在线检测、实时全流程闭环控制。在项目的效用上可减少用工70%、效率提高15%、染色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节水27%、节约蒸汽19.4%、节电12.5%,减少污水排放26.7%......这一系列数据,无关人看了就是简单的几个数字,在业内人看了,是一些有着深意和价值的数据,但在康平纳自己的研发团队看了,大概意味着数以万计的,与难题、困境为战的日子。获国家奖,是名至实归的。或者,如该公司总经理刘琳所期望的那样,若能给予更多的产业化推广扶持就更好了。
康平纳不仅展现了科技创新可以带来的硕果,也验证了创新之路的艰难。其实,很多拥有较高行业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大都在创新中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产业用领域的节能海东青新材料集团,在研发方面同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行业高等学府都建立了紧密合作,成立研发中心,针对企业产业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如非制造技术、高分子材料、纺织材料、印染等多领域进行研究。
创新是出路,不是口号,要想从这里走出去,自然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迫。怕入不敷出,怕模仿跟随,可能都会难以坚持下去。科技创新,靠拼的。
目前,如何从差别化中依靠特殊的技术、产品规避量和价的角逐,已被很多企业放在发展思路中,落在实际行动上了。
有些企业在追逐当前的热点,走智能化道路。比如佰源机械在研究的“针织大圆机智能工厂”;比如晋江聚旺在推动的“云计算”系统等等,企业在根据时代特征转变企业产品的特点。相信,杭州开源的老总许光明在感慨“机器狗”智能化的同时,会在企业的产品上有所作为。
在自主的“特质”建造上,纺机企业很用心,很卖力。不过,在用户那里,我们是否也可以寻些灵感呢?
卜硕机械就在这样做。根据大朗毛衫加工企业的动向,为他们以圆机代横机进行着产品的技术改造。该公司总经理黄立震坦言,现在企业做不出特色是很难生存的。
在一些纺织企业的走访中,我们看到,有些企业本身很有特色,但却在设备上的支持显得有些乏力。泰安泰银制丝公司是一家丝绸企业,对于产品领域而言,有民族特色,但在生产加工方面,却难遇如前道纺纱、织造等所能用到的连续化、智能化设备,这样的情况,让企业的运营显得很被动。
在山东岱银集团,我们观摩了企业的连续化生产线,从清梳联到细络联,国外大牌设备云集,可谓“高大上”。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广军介绍,企业在马来西亚投资的20万锭纺织厂规格更高。记者本能想到了听人们说的“大炮打蚊子”一说,想问这样的投资是否经济。李广军表示,成本账每个企业都会算,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与设备价格,企业会保障品质在先。
如此看来,纺机企业的在“特”塑造中,不仅仅要主动寻找独树一帜的机会,更要看下游用户的想法和动向,毕竟,最终的价值是用户说了算的。其实,纺织业中还有不少特殊的企业,他们在根据自己的需要研发设备,我们的企业是否也该考虑多走走非直接关联的企业?在一些特殊需要、特殊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的特殊定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